清江游: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改吗?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文化方面的事,说的是家庭亲人之间表达亲情的用词问题,“爱你,爱我”诸如此类的,在下以为那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的问题。有人还在自己家搞了一个试验,试图把西方习惯用的那个“爱”字搬到中国来用,让家人习惯说“爱”,公开明确地说出来,而不是用其它方式表达出来,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人没那个习惯,试验没有成功。在下虽不是文化人,但却离不开中华文化,故有点想法来聊聊。
回忆历史,自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掠夺中国、压迫中国人上百年来,逼迫也好,引诱也罢,企图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一切,包括制度、文化、宗教、思想等等,结果大家都知道,历经百年,西方没能把它们的制度搬到中国。西方宗教的渗透、文化的影响虽越来越大,造就了一些崇洋媚外者,可没有撼动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是没有改变的。当然,大清朝曾搞过洋务运动,民国政府搞过新文化运动,新中国则搞过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必须承认,不管怎么否定洋务运动,还是否定新文化运动,还是歇斯底里地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三件事在文化方面对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很多,但中华文化依然,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依旧。
其实,改变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有点异想天开。强权没有办成的事,个人想办也不可能办成,即使是中国人也办不成。可见风俗、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虽说事情都是变化的,然而很多事情又都是长期不变的,变与不变都有道理。中国人表达亲情是习惯性的,在表达很多事情的意思时,也是习惯性的。大家都是很含蓄地来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内涵很深刻,表面上却是委婉的。当然它也决不仅限于情感、情绪、某种意思的表达。如当我们对某人进行某种评价时,可以说他很帅,如今这说法很流行;也可以说他很潇洒;还可以说他很精神;也能说他很有气质,说他不错,说他很能干,说他有潜力等等,不一而足。但都不是明白无误地对此人某方面的中肯评价。它让人有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您猜吧,或者是您自己了解吧,或者是您自己研究吧。这种含蓄表明了中国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含蓄的习惯使中国人之间的相处多了很大的弹性,相处也更加容易和谐。这种含蓄在中国人之间作为一种习惯是很自然的。总之,风俗、习惯在那个民族和国家都和制度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也许有些国家、民族因了制度的变化而强制改变了一些风俗和习惯,(像大清王朝的强剃头)强制形成某些新的风俗和习惯,但这可能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大清王朝,北洋政府,民国政府,新中国;从皇帝、大总统、委员长、主席,朝代的更替,领导的变化,让社会震荡,让百姓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社会变了,制度变了,但基本的风俗、习惯还是那样,百姓们的风俗、习惯没改。这说明什么?中国人的很多风俗、习惯是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它的变化也要以上千年来计。换言之,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变化是缓慢的、长期的,在短时间内看就似不变一样。而中国人表达亲情时的含蓄就属于这类的情况,本质上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不仅仅是在亲人之间用什么语言或者是用什么形容词的问题,而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传承的问题。民族的不同,国家的不同,这种文化的传承差异是极大的,风俗、习惯的传承差异也是极大的,其中就有含蓄、直白表达的不同。它甚至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它当然不可能在短短的百年时间内就由于列强的侵略、强权的压迫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当然有的时候,习惯未必都是好处。像我国表达方式的含蓄常与圆滑、狡诈联系在一起了。譬如在官场上考核时,对官场的评价,几乎千篇一律,或者几乎没有任何绝对性的定语出现,几乎都需要“总体上、基本上、主要的”来定调,这时的含蓄变成了圆滑;再如在行贿与受贿者之间,“试试、商量商量、研究研究,抓抓机遇”让含蓄实际上成为狡诈。也就是说,含蓄虽是一种习惯,却也分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并非只是一种表现。可恰恰就是中国习惯中不好的一面让一些人有了借口,特别是让西方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为有机可趁。武力的侵略他们还在准备中,而文化的侵略一直没有停止。他们不仅在“民主”上下功夫,也在改变中国的风俗、习惯上不遗余力。他们一直都十分起劲地煽动中国人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个不跟时代,那个不符合潮流,改掉这个,改掉那个”,似乎不改中国的风俗、习惯就不是改革,不改中国的风俗、习惯就不是进步。把中国习惯中不好的方面说成是整个习惯都不好,不是说让中国人改掉不好的方面,而是要改掉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这种努力竟然也没有白费。
这些年来,我国很有那么一些人,说他们是带路党也好,说他们是精英也罢,总之他们愿意附骥西方而上,跟着西方吆喝,甘愿为西方文明统治世界做出些贡献。除了在政治上鼓吹西方的民主,在文化上也鼓吹西方的文化,西方的风俗、习惯。跟着把西方的一切说得天花乱坠,无限放大,好得不得了。他们长期鼓吹西方的风俗、习惯就是先进的,而我国的风俗、习惯就是落后的,唯恐中国人始终保持中华文化,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在力图改变中华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下大功夫,出大力气。他们希望通过改变我国的风俗、习惯来推动改变中华文化,削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削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最终为西方文明统治铺路。
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侵略的表现,因它不是双方的融合,而是单方的要求。西方在自己的社会里,根本不会把不属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融入到他们的社会中成为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只会进行限制。可西方在别的国家则极力反对他国的风俗、习惯,要求他国接受西方的风俗、习惯。他们这种文化侵略却长期被中国人所忽视。大家都以为改变风俗不是什么问题,改变习惯不是什么问题,过西方节日无非是商家赚钱的一个噱头,改变对中国人融入世界也许是有益的。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丢掉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进而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进而丢掉了自己的文化。最终,自己的东西全没了还不知道,以为先前就没有过。
在下的疑问是,西方为什么不丢掉自己的风俗、习惯呢?为什么不接受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呢?可能有人会说在下的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可您看到的美国把孔子学院都关掉算是什么呢?强行要求中国人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才是偏激,强行关掉孔子学院才是偏激的。当然,国内这一小撮人屁颠屁颠跟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人进行文化侵略并不会得逞,最终只是在中华大地上造出某些阴影,影响是有限的。而值得欣慰的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它没有因一小撮精英的鼓噪反对而削弱,相反因了他们的反对,引起了国人的重视,进入了更加发展的新阶段。在下衷心地希望,西方列强加给中国人的文化侵略的阴影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随着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进步而渐渐褪去。
相关文章
- 高波:警惕文学教育搞另一种意识形态化
- 无底线的爱狗者就是被公知洗脑者
- 普京不满"高考"俄语成绩 要求重审教学大纲
- 孙锡良:教育改革方案应公开讨论,八个问题很值得关注!
- 黄卫东:洋奴思想的危害与来源
- 戴旭:中国最大威胁:美国文化战略及“第五纵队”
- 普世价值是“新帝国主义”视角下的文化霸权
- 克尔白的悬诗:好电影,坏电影,左翼电影
- 趣事中影射,细微处诋毁——读207期《各界》杂志之感
- 江涌:美国制造的无数谎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