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改革到中国改革
从高考改革到中国改革
2011年高考正式谢幕,全国共计约933万考生赶考。交通管制、工地禁声,甚至给送考车辆轻微违法“开绿灯”,可谓全民总动员为高考护航。高考不仅仅是在考学生、更是在考家长、考社会。报名考生的减少和录取率的提高,丝毫没有弱化“全民高考”的态势,反而愈演愈烈,令人深思。
中国的复兴,必须要走的是工业化的强国之路,毛主席很早就说过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却不是针对国家的富强设计的。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中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却没有为这种国策服务,今年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70%,部分省份甚至超过了80%,高考的改革,其实质就是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读大学,但是这么多孩子都去读大学了,今后谁来当农民、谁来当工人呢?在中国目前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东南沿海一带出现大规模的用工荒,企业高薪招不上工人,很多企业面临停产的危险,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毕业找不上工作,毕业即失业。从当前公务员报考热、考研热、出国热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
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而我们却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中国的大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上合适的工作,宁可在城市里的街头摆地摊也不愿意去农村种地,工厂当工人。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大学教育强化了理论教育但是缺乏实践知识的培养,造成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理论一大套,实干不行。其次就是近30年来中国的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下,“农民”这一词汇在某些精英嘴里,居然成了骂人的话,工人和农民从前是中国执政主体,目前已经严重的被边缘化,工人基本上都下岗,剩余的在给资本家打工,农民失去了土地被强制城市化,现在的农民被戏称为“末代农民”,其实想想也是,目前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都是386199部队(38:妇女、61儿童、99老人)将来谁来种地?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可能靠到国际市场上去买粮食,历史已经证明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幼稚、很危险,18亿亩的耕地红线虽然已经画出来了,但是耕地质量如何,将来谁来耕种,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中国的大学从1999年高校考试扩招,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成效我认为不理想,高校的扩招主要还是硬件资源的扩张,但是软件资源也就是教师的素质并没有提高,从前1个教授负责3个学生,现在1个教授负责10个学生,教育质量必然下降,中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药家鑫”也就不足为奇!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围绕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教育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成才之道,世界上很多有成就的人并没有上过大学,而我们现行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唯文凭论这种荒谬的现象,大街上到处涂抹的办证广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沿海一带工厂找工人如果有中专毕业证以上的学历就可以优惠进厂,更何况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并不看才能而是看学历,造成大量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进入了行政事业单位。毛主席时代走群众路线,凡事依靠群众,干部做事情也会深入群众做调查,所以深得群众的拥护,现在走的是精英治国路线,干部做事不喜欢搞调查,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拍胸脯做决定,屁股决定脑袋,有什么样的路线就有什么样的干部,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治国就是治吏,育人、用人的制度不改革一切都是空谈。
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今后的改革不要本末倒置,让后世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