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慧宝典读解-北宋苏洵《六国论》
中华智慧宝典读解-北宋苏洵《六国论》(C)
按:日光老弟评论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描写形象!‘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犹如就在眼前!”
老夫赞曰:“得个中三昧!”盍不解释之?于是有是篇焉。
中国古代文人又是诗人,北宋的时代,是以理入诗的时代,又是以诗、以文入词的时代。在他们那里,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是彼此沟通的。
日光老弟评论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描写形象,‘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犹如就在眼前。”老夫赞曰:“得个中三昧!”
然而,论说文毕竟是以表达抽象思维的成果为主的,而又往往循思维的过程,循产生此次思维成果的过程而展开结构与布局。前一博我们揭示的思路轨迹可见,归纳、演绎、因果推论等等,是在将还带着形象的历史画面的感性的历史材料借助抽象能力加工出来一项理论的成果--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用以指导国家对付边境上敌对势力的决策。这是形象思维的一次重大的作用,奠基的作用,一般对这样的作用,人们不会注意到,因为这是潜在的,比如本文中称引的就已经是剥离了历史画面的史实。
人们普遍注意到的是说理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形象思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段“动漫式”的画面描绘,当然是想象、夸张、讽喻手法的运用,逻辑思维是不允许的,一般论说文所排斥的。恰恰在这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展现出赂秦的为国者如何因赂秦而力亏,从而不可避免地走上破灭之道。试问,这里可能把每一次或任何一次割地造成的国力亏损,用统计数字表明?又举出秦国紧接着的某次要挟?
至于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又属于另一种情景。这与抽象、论说的关系稍远些,是论说文作者的情感的流露,慨叹国土开拓之艰辛,痛责子孙割地之不肖,读者将为之动容。玩味全篇,这种褒贬、爱憎之情贯穿于字里行间:暴秦之欲无厌之鄙夷,惜其用武而不终之惋惜,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之断定,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之忠告,是又在六国下矣之臣期期以为不可取···我们在与之强烈共鸣之时,每每顿觉作者的身影升腾于座侧,作者的謦咳弥漫于耳畔。
【附《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1】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