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碰瓷“药王”孙思邈,如此取名合适否?

火烧 2022-10-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狲思邈因谐音取名引发讨论,是否合适成为焦点。文章分析其命名背景与影响,探讨动物命名的文化与伦理边界,结合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地位,引发对网红动物命名的反思。

  前几日,中国兔狲第一狲在进食时因鸡肉卡喉意外去世了,相关消息在微博迅速冲上了热搜榜第一。

图片

  承担着物种保护功能的西宁野生动物园也为此专门发了讣告。

图片

  之所以称其为第一狲,是因为它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兔狲。兔狲,猫科、兔狲属动物,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版),濒危级。

  这只兔狲是国内唯一一只圈养雄性兔狲,2015年出生并于当年被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从西宁市一户市民家中救护,人工育幼长大后,它一直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相关机构围绕着这只兔狲做了一系列宣传与科普,同时在这快餐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围绕着它的形象做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鲜活的营销使得它的形象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由此也使得更多的网友贴近甚至开始认识野保。

  哪怕不算在它身上的所做的兔狲人工繁育研究,在近20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和科普上,这只“网红”兔狲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了一种形象,也成为了一种载体,有着不可被忽视的一席地位。

图片

  然而,它的走红,是从取名开始的。

  这个名字,是因为该兔狲2018年初次交配的时候只有“四秒”,谐音“思邈”,又姓“狲”,与孙同音,于是便取名为了“狲思邈”。

  这种无厘头的名字,加上其胖乎乎毛绒绒的形象,很符合当下的网友的口味,于是一下便传播了开来。

  之后,该园对兔狲的取名沿用类似的成功思路,采用历史、或小说中孙姓名人,如狲尚香、狲大娘。

  在万事万物均被解构的当下,这样的取名或碰瓷已经满大街都是,见怪不怪了。

  只是,它是否需要一个度,是否该有个界限?

  众所周知,“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王”,留书《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取人命重于千金之意。古代留下著作并做出贡献的著名中医不少,但是被称为“圣”的就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被称为“王”的就“药王”孙思邈。

  在泰山回马岭,有一座单独的药王殿,两侧石柱上嵌刻一副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在泰山王母池配祀的药王殿,殿前两侧立柱悬挂一副楹联,“坐虎针龙广施慈悯救众生,除病解厄千金仙方普受惠”。

  从这两幅对联之中,可以看出后世对药王孙思邈的评价。

  他一生都在研究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同时又非常重视民间验方,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史书记载,唐太宗即位后召70余岁的孙思邈入京,见面之后很是感慨,想授予他爵位,但被拒绝了,孙思邈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据中国中医药网,“药王”孙思邈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这里不再展开。

  直到今天,“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仍然是习医者所必读。

  其中,关于医术方面,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关于诚心救人方面,原文如下: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直到今天,许多中医馆依然会把《大医精诚》的部分文字写在墙上作为自勉。

  “药王”孙思邈的这篇《大医精诚》,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一道,共同成为了为后世医者“立心”之作。

图片

  然而,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玩梗成为风潮的今天,他的名字被后人用谐音梗给安在了一个动物身上,这合适吗?

  当然了,在一切都虚无的当下,一切都可以被解构的当下,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有必要吗,开个玩笑而已,有这么严重吗?

  对他们而言,孙思邈不过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古人而已。

  然而,对于中医从业者而言,他是祖师爷级别的人物——如此取名,是一种亵渎;对于熟悉历史的人而言,正是类似孙思邈这样的人,才护佑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至今——如此取名,是一种忘本。

  还是那句话,这种类似的“玩笑”,是否需要一个度,是否该有个界限?类似大禹、孙思邈、岳飞、毛主席这样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的人,是否压根就不该被开类似的玩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