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黄帝内经》 《黃帝內經》漫談(6)
《黃帝內經》漫談(6) 讀經典,長智慧。親近自然,回歸傳統。以德潤身,以文化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對於這八個字,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吧?春夏秋冬,生長收藏。這是道,是自然規律。往聖先賢早就在諸多經典

《黃帝內經》漫談(6)
讀經典,長智慧。親近自然,回歸傳統。
以德潤身,以文化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對於這八個字,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吧?
春夏秋冬,生長收藏。
這是道,是自然規律。
往聖先賢早就在諸多經典中告訴我們,對於道,對於自然規律,我們不應該違反,而應該順從。
順從道,則為德。此所謂道德。
只是,除了以一年為度的順應養生之道外,我們其實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規律。
那就是從一生,以一輩子為度,來看待這個規律,然後了悟自己的人生。
年少時,是春天;青年時,是夏天;中年時,是秋天;老年時,是冬天。
可以這樣分階段,是不是?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這一生,我們在人生的春夏秋冬應該怎樣度過?這個問題大家是否想過?
就像栽種莊稼一樣,我們這一生想要撒下什麼種子,想要結什麼果?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在春夏就想好,並且實施?
換言之,我們的志向是不是應該在青少年時就應該立下?或者,從當下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然後找到問題的答案?
我們這輩子是來幹嘛的?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一定要明悟知悉。否則,無目標無志向的活著也只是糊裡糊塗的活。
如果我們立下了志向,想清楚了這輩子的目標,那麼就算播下了人生的種子。
接下來,我們只管給種子澆水、施肥、鬆土、培土,只管揮汗如雨,只管為之努力,等到秋天,或是該結果的時候,它自然會結出甘甜的果實,結出我們想要的果實。
春夏,我們或許看不到任何收穫,但不要氣餒,不要著急。畢竟,一棵在秋天才能結果的樹,無論如何也不會在夏天結出果實。而秋天結出果實的好壞,則取決於春夏時的種種努力。
當然,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起伏,或許會因為天災人禍而導致志向無法了達,但努力過,我們也就沒有遺憾了。
問題的關鍵則在於:那顆種子,我們是否已經找到?
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每個人都是有慾望的。
你有,我有,聖賢也有。
首先,對於慾望的存在,我們應該接受。接受了才會心安,而非忐忑。
只是,在接受了慾望本就存在的這一事實之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正確對待慾望,對待慾望應該持一個怎樣的態度。
是壓制嗎?
是放縱嗎?
須知,壓制過了頭,慾望就會從另外一個地方迸發。放鬆過了頭,就成了墮落。中間那個度,是我們需要把握的——「萬事有度,過則為災」。
曾仕強教授是易學大家,他常常強調兩個字:「合理」。再有三個字:「憑良心」。
我認為,合理和憑良心就是自我感知如何把控慾望的標準和槓桿。
合理的慾望應該得到滿足,不違背良心的慾望可以得到滿足。
同理,對待「願」也一樣。
合理的心愿應該得到滿足,不違背良心的心愿也可以得到滿足。
反之,不合理、違背良心的「欲」和「願」則應當捨棄。
春夏秋冬,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從某種角度來看,那個「欲」和「願」其實可以和「志向」掛鉤,等同於那顆在春夏選擇並撒下的「種子」。
那麼,以一生的緯度來看待自己的「欲」和「願」,也就是那個「志向」,那顆在春夏選擇的「種子」,它也一定是合理的,一定是憑良心的,不違背內心的良知。
更需要注意的是,志向絕非物質錢財,錢財只是我們實現目標的工具。追求財富並沒有錯,畢竟,大概只有像馬雲這樣的人才會視金錢為糞土,還未拿起,又如何談放下。但我們要成為錢財的主人,而絕非錢財的奴隸。
我們要向馬雲學習:為富而仁,而非為富不仁。
如果非要給那顆「種子」加上些許框架,那大概是:
利益大眾,進德修業。
最終德全,走向圓滿。
很赞哦!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