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俗的源头在教育——重读毛主席《体育之研究》有感
“三俗”的源头在教育
——重读毛主席《体育之研究》有感
当今教育界种种污浊的现实足以证明这么些年来的教育改革已经失败了。这个改革注定是要失败,因为它严重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它的出发点错了。我们来看看,教改的第一步就是快速地推进教育产业化,令人怀疑改革者的目的就是要在产业化的教育市场里获得足够多的利润和分成。这样一来,一切有关教育的理想便很快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教育迅速蜕化成了一个名利场。这是亘古未闻的一个可怕的变局。多少正直善良的老师在这样的大变局下痛心疾首,多少纯洁朴素的师生情谊在这样的大变局下异化变质。投机取巧,蝇营狗苟之徒粉墨登场,神圣的教育阵地拆除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板,社会的歪风邪气甚嚣尘上,俨然遮蔽了这片蔚蓝的天空。
“三俗”之风,于是滥觞。为何这样说?大家可以回想得起来,教改之始,学生的生存环境、教育环境和精神状态陡然一变,变速之快,令人咋舌。凤凰网近日推出一个专题“集中营式的中国教育”。专题以西方教育为尺度,对当今中国教育口诛笔伐,不遗余力。在此我不对这个专题做评价,但“集中营”这个词的比喻却非常有震撼力,也很能说明人们对当今教育现实的整体观感。本来我们的教育遵循着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但是,教改的大旗高高地飘起来了,党的教育方针很少有人提了。以教改为中心所形成的更大的利益需求左右着学校一切工作,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这个利益追求。教师的教学庸俗化了,利益化了;学生的学习功利化了,自私化了。人们改造实际社会生活的努力被空洞的新学习浪潮所淹没。口号化的“竞争”“成功”“倒计时”成为学校主题教育的内容,也成为学生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的一种压迫式的表态。要说“竞争”“成功”这些词,毛泽东时代也讲竞争,但倡导的前提是又红又专。学生们有高远的理想,并宣誓以建设祖国为己任,校园中开展劳动比赛,学习竞赛。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火热社会生活中激发出忘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竞争”的出发点是公心,是富有阶级感情的。而现在的“竞争”却完全从私利出发,主观目的就是要打压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给自己开辟出人头地的机会。而现在所谓“成功”的观念,更是特别的疯狂和贪婪。很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门口打上一个横幅“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这就是典型的“白猫、黑猫论”。学校的“竞争”“成功”的主题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在学生的心灵中注射了一剂毒药,自私自利像毒菌一样在适合的土壤和气候下快速地生长。因为失去了信仰教育,因为自私自利,无聊、空虚迅速占据他们的心灵。正面教育所空缺的部分,很快社会上一些无良作者助纣为虐,立即做成书籍、视频,并大量地灌注毒液,倾倒进学生的心灵中。教育不再保证先进文化的阵地堡垒作用了,三俗立即向祖国的未来发动进攻。三俗在大中小学学校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三俗的市场获得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三俗的利润成倍地增长。
近日重读毛主席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第三期第二号上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真是感慨万分。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毛主席教育思想对于挽救当今教育危局,回归社会主义教育本性有起死回生之神效,值得当政者细细研究。
201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