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左翼作品——《追求真理》出版了
自序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0世纪上半期,在资本主义世界性矛盾两次激化的历史条件下,在马列毛主义的指导下,经过革命,先后诞生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但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诞生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她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还带有鲜明的传统社会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社会主义发展又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事业,人们对它的发展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以1950年代前南斯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为标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了早期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转型探索。1970年代末再次掀起的一些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却使这些国家离社会主义渐行渐远,终于导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复辟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挫折。由此,传统社会主义如何转型为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如何走出低潮?这是历史给人类提出的一个全新课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当代人类历史的改革和巨变,一些国家的劳工大众重新回到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作为劳工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笔者有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尽管自己职务身份卑微,但其关心天下大事、奉献于人类解放之心却永远长存。笔者于1961年出生于华中丘陵地区一户贫寒农家,1980年在高考复习时因情感分散等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那时,师范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轻松,未来工作也有保障,于是笔者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由此对时政问题和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时刻关心天下大事。1982年毕业后走上了中学教师岗位,1984年参加华中师范大学政教专业学习,后因外语基础太差,考研梦破灭。但笔者把工作和更广泛更深入的业余学习结合起来,又使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水平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对那时中国思想理论界的发展状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1987年笔者的创新意识冲动起来,开始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观点。例如,结合当时理论界的探讨,笔者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社会矛盾时涉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阶级矛盾——阶级内部阶层矛盾两个侧面联系起来,从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相结合的社会总体上去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上的表现(以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缺感);试图把公有制理解上的斯大林模式(侧重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和铁托模式(侧重主体劳动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去全面地理解公有制;试着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概括为“社会二重性及其二重发展过程有机统一”理论(即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二重过程的有机统一)。其中,当然也接受了那时理论界关于现代化的一般观点。1992年初,笔者在工作之余曾编辑过一本小册子:《大变革——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主义(纲论)》。该册子根据社会二重性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新解,简单地梳理了人类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结合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实际,说明了我国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发展,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科学文明及其国际化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改造,从而转型到现代社会主义上来;并从经济社会改革、政治法律改革(包括商品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文化改革(包括商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对外关系的开放、现代社会主义的实现、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等六大方面,粗略的探讨了我国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及其发展的应有思路。此后,继续广泛地学习哲经政史等知识,加深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地写出一篇篇论文。
这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集子,主要是笔者在新世纪里陆续定稿的广泛流传的有代表性的几篇论文的集结(出版时个别文字上有所修改)。它们分别从总体性方面(第一篇)、经济方面(第二至七篇)、政治法律方面(第八篇)、文化哲学方面(第九篇)、总结和总体性方面(第十篇),探讨了中国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转型转向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其中,第一至六和第八共七篇文章是笔者在2001至2007年上半年写作的。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笔者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理解,特别是认真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关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之后,思想认识有了新的升华,并彻底明确了自己与当代新自由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界限。集子中第七、九、十共三篇文章就是笔者2008年原有认识和新认识的共同结晶。当然,本集子并没有回避攸关当代中国思想界分野的三个焦点问题:即市场经济、分权制约、全球化三个问题,并认为在作为过渡形态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至少是在不发达社会主义社会里)仍然绕不过这三个问题,只是需要对它们进行社会二重性定位。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是一种新型的有限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权制约本质上是一种人民(工农阶级)主权的分离制约,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之间主要是一种对立限制和沟通革新的关系。这些与现实中的新自由主义和修正主义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而来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同时社会主义又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共同性成果。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当然,社会主义吸取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性成果,必须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承、改造和发展,而不是退回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本集子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由此,本集子在坚持马列毛主义的基础上,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了些新的探索:它从社会(客体)和人(主体)两个侧面的结合上重新概括了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社会类特性和生产关系的异质性中引出了社会二重性理论;提出了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相统一的新说法(或生产方式主要标准论);运用社会二重性理论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方式的历史性特点等理论,说明了早期传统社会主义转型为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质形态特征、基本矛盾、根本任务等新概括(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地改造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发展现代(成熟)社会主义在经济、民主法治、对外关系全球化和社会主体关系等方面的新框架、新理论;提出了在现代修正主义占统治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通过变法或革命并且在大致明确了发展现代(成熟)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时候,才可能重归社会主义等。同时,整个集子中还特别突出了对所有制和公有制的全面科学理解,并认为科学所有制,就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和主体劳动关系的统一及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其中主体劳动关系(劳动制度)是决定所有制性质的重要甚至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上就是“公有——民主联合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由此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有限市场经济特有的运行机制、市场范围、运行目的(遵循商品价值=公本价值+劳务价值+共享价值)、运行规律(如共享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民主劳动规律、公有产权总体调节规律)等等。
当今世界仍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大时代,马列毛主义仍然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坚定地继承马列毛主义。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新发展,特别是上世纪晚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一次转入低潮,这种历史事实也表明,马列毛主义又必须有新的大发展。当前,中国思想界探讨真实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列毛主义新发展的势头已经兴起,本集子也愿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并盼望广大有识之士给予它批评和指正。
2009年国庆日
《追求真理
——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新论》
周承友 著
2009年12月
目录
自序
一 社会二重性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二 论新公有制及其企业形态
三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
四 跨越城乡二元结构出路
五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六 新农村建设的“前瞻”和“当下”
七 《社会主义经济学原本》提纲
八 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和法治国家的深结合
九 中国哲学发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创建
十 唯物史观、 当今时代和人类前途
附录:真实的文革及其历史地位——文革研究的新视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