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论货币问题

火烧 2009-12-1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探讨货币的起源、演变及未来,分析交换行为、货币本质、国家信用与石油工业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揭示货币与阶级、资本的关系。

论货币问题

   

   

货币的前世今生是什么?它的来世又将何如?通过货币来透视人类劳动生产,分析阶级矛盾和国家斗争,我们才能破除对货币的迷信,从而在思想文化上得到解放。相信,这对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解放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货币的基因图谱和内涵外延  

   

是谁决定了货币的内涵与基因?考察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揭开答案,而不是从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里,或者从当代货币学里派生出来。在我看来,认识当代世界经济领域的货币现象,应该沿着这样一个轨迹来明晰逻辑关系:一、交换。二、货币的本质。三、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四、英格兰银行。五、布雷顿森林体系。六、石油工业的形成及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完成以上六项内容的概述,并对相关定义进行论证,这不是我们在网络论坛的任务。在此,只是探索一个脉络,明晰一个思路。那么,所提轨迹仅有如下说明:一、交换。请参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二、货币的本质。请参照马克思《资本论》;三、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请参照马克思《资本论》有关信用制度的论述,请参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有关商业信用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而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 四、英格兰银行。请参照百度百科介绍。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金本位货币制度。五,布雷顿森林体系。请参照百度百科介绍。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自由汇率的形成。六、石油工业的形成及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请自行在网上查阅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以石油为动力的当代工业体系内,石油的国际贸易结算。

   

如果能够尊重历史,就可以看到,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货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交换行为。起初由于不同人群的劳动需要或者说个体偏好,货币大多保留了自然物的属性。当商品经济萌芽并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货币天然选择了金银。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需要在经济领域取得控制时,铸币应运而生,国家管理在经济领域不断标准化,交换行为的货币媒介抽象为了所谓信用。工业化生产首起在英国兴起,随着工业化的商品生产突破了国界、冲破了民族,货币也撑破了物质的外壳。它以纸币的形式继承了历史的托付,虚伪地摆脱了它所能看到的一切束缚,把自然赋予我们的物质财富转化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资源,用一个具体的、带有数理关系的结算符号企图掩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意义和自然发展的规律。然而,石油却按照自然的规律一步一步显露了历史的真相,货币作为阶级统治的一种民主管理手段,最终必定会成为资本生产培养的一个霸权。国际货币体系的崩塌就是货币自身消灭,生产回归自然的前提。

   

交换决定了货币的基因,历史丰富了货币的内涵。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已随交换方式的发展,真实地为我们显现出来了它的基因图谱。历史的演变使货币内涵的丰富程度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货币的具体外延越来越清晰了,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去掉对货币的幻想,让劳动实践回归在无边的自然里,这是人类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货币在这样的一个回归过程里,是怎样地完成了一个轮回呢?这样的问题既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是一个道义问题。在此,我们仅从分析一个所谓的货币定律开始,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下人类价值的异化和财富的变换。

   

就是关于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也叫“格雷欣法则”。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这一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另外,大家还讨论到一个相反的法则。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真理性几何?弄清楚这些,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关键在于两点,一要把握住这种现象归总的历史条件,二要明确此法则受着劣币、良币概念内涵的决定性影响。其实,劣币、良币是主观性很强的一个不明确概念。与岂以这个法则去描绘货币形式的变换,不如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明白地揭示货币内涵的发展。劣币驱逐良币没有说明货币形式变换的实质,在解释货币现象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遭遇质疑是必然的。货币形式的优劣实质上并不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货币形式的变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由交换方式在不同历史阶段内进行确定。在原始人类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交换就是简单的物物相易,代表了一般人类劳动的交往方式。而后,农耕文明形成,交换行为更进一步。以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活动使交换也像生产方式一样变得复杂和进化了,金属冶炼作为劳动工具改良的基础,必然地要成为交换的中心。货币采用金属的形式是一个不算太短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细微变化,金属货币也并没有表现为一成不变。当国家暴力浸染了交换行为,金属货币便变得更具有稳定性,金银成为了金属货币的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中货币必然是金银除了马克思所论述的原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一是金银的冶炼产生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人类劳动生产水平;二是在交换行为中,金银更加方便于普遍意义上的暴力掠夺,包括国家通过金银对劳动的掠夺。

   

铸币又驱逐了金银。人类的生产工艺复杂起来,商品经济随着产品的增多发达起来。劳动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意识的随机运动导致了生产工艺的多样性,人类的劳动生产水平很长一段时间是随着生产工艺的突破而逐步提高的。锻造工艺处在了农耕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部,综合地体现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水平。同时,国家暴力转换方式,形成了信用机制,成功地整合了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以新的方式巩固了统治阶级对于劳动的掠夺。货币在历史地塑造自身的过程里,按照交换的“变异”,使自身受到了一次“异化”。这就是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斗争中发生的扬弃。工业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过程的生产工艺,人类生产劳动实践已经由完全地受自然环境支配发展到了劳动实践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阶段。能源工业成为当代工业生产体系较为核心的代表,石油生产在社会发展的选择中更容易地体现了当代人类一般劳动生产水平。纸币驱逐了铸币,在英格兰银行印制的银行券基础上,美元完成了纸币的华丽转身,石油的贸易结算紧紧地靠在美元身上,美元代表了石油对现代工业的驱动价值,代表了对其它商品的衡量标准和支付手段,代表了对石油的分割和储存。由此,以美元为代表的货币管理着劳动,创造了所谓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繁荣,神奇的美元!可是,美元华丽的外衣随风摇动时,能够瞧见的裸露身体上面分明是渗着肮脏血液的毛孔。以美元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体系形成历史,就是一部资产阶级对内压迫剥削,对外抢劫掠夺的战争史。货币在交换中,被生产关系确定为了一种丈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符号。货币不再是一般人类劳动的交换,不再是物质财富本身,不再是特殊商品。货币作为阶级统治的一种民主管理手段,在国家内部逐渐演变为一个支配人民的权力,在国际上最终必定会成为资本生产培养的一个霸权。

   

传统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只不过是对商品经济或更高级的市场经济投机性的集中总结。而这个法则深层次的原因根本不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现在看来,劣币驱逐良币主要是在于: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交换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否定落后的生产,人们利用交换过程进行投机,以劳动产品否定劳动过程,以自然物否定劳动结果,以一般物品否定一般劳动。即,金属驱逐了物物相易,铸币驱逐了金银,纸币或结算符号驱逐铸币,最后,历史要倒过来,人类高级的劳动方式要把货币本身驱逐出生产的舞台。而这一切发生的基础,将是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没有必要把货币异化或神化了。因为货币的异化实质就是货币根据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出现的货币自身否定货币的一个历史过程,货币的概念成为历史以后,它才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神话。

   

科学是冷冰冰的,如果不与阶级斗争相互纠缠,共同发展,请不要把科学与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货币奴化人本身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以货币的名义对劳动阶层的剥削;另一方面体现在特定思想文化体系内,人们对货币现象的迷信,即所谓的“崇拜金钱”。这都说明无产阶级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人类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现代货币的形成机制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复杂,它全部的过程就是把通过剥削劳动所获得的价值转化为特定的物或者是转化为特定的物化形式内,而这些价值的来源分别包括:掠夺,地租,利息和特定法权内的负债。所以,世界各个国家的货币面值上其实都只印着两个字:剥削。

   

二、一个世界级的伪命题: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的根本,货币现象只是众多经济问题的深化和延伸,又是众多经济矛盾不断发展演变以后的集中表现。所以,通过货币来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规律是舍本求末的。一切货币的理论只是关于以往经济发展表层现象的总结,而要解决发展中的经济问题,还必须在对立同一中认真分析经济矛盾的实质才能找到答案。通过货币理论本身来解决经济问题,这是虚伪的和荒谬的。

   

货币现象在人类劳动生产中,随交换的发展一经产生,货币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便在对此概念起决定因素的交换的发展中而发展。货币在人类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里,也在矛盾对立中运动,实现着概念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货币从凝聚了一般人类劳动起,开始充当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逐渐地被赋予了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从而体现了一种社会交往中的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系很好地说明了当时货币形式下的生产关系。同时,抛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随同当时生产力水平上的剥削方式,也较好地丈量了不时历史时期的剥削程度。货币一旦超出国家的含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信用就失去依托。这个时候,货币要么就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最庞大的权力体系,国际货币实质就是由国际垄断形成的国际霸权;要么,货币这个概念本身就会被国际霸权斗争的矛盾运动击的粉碎。物质运动的对立同一规律就是这样,不会再出现第三条道路。

   

货币的形式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物物相易,金银,金属铸币,银行(或钱庄)票据,纸币,电子货币,由最初简单地体现人类一般劳动,到后来除了在创造个体生存条件时,显示一些分配关系外,你已经很难再从货币上觉察到劳动的形态以及物化的形式。在一定社会体系内,流通领域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其实无非是人类一般劳动水平发展和以剥削阶级投机行为为主要表现的阶级斗争而导致的货币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电子货币驱逐纸币,也就是银行卡和信用卡的广泛运用。这个环节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在这次货币形式的演变中,不是纸币包括银行支票在流通领域里象铸币和金银一样逐渐隐退以及电子货币的普遍适用,而是以电子货币为结局,与其他货币形式一起,货币的概念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消亡,新的经济管理手段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中被酝酿产生,并很快成熟起来。

   

货币的消亡与货币的国际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有统一的商品交换媒介,也即要产生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的产生必定要由与此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政治斗争来决定。英国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英格兰银行券首先以黄金为基础,奠定了现代货币形成机制的基本形态。英镑之所以直接与黄金的价值量相联系,第一在于货币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的最基本经济现象,必然具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它在形式上的一次否定并不能完全阻碍它在内涵上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在于金银作为货币形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第一次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对人类一般劳动进行了概括。在商品经济里,它与人类的原始劳动最为接近,在它身上基本体现了人类劳动产生的诱因,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国际化进程中,英镑没有成为货币国际化的终极标志。当工业革命真正地形成了它的产业核心,人类一般劳动水平找到了她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国际斗争的强者就自然出现了。德克萨斯石油工业的兴起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元成为现代货币现象的集大成者,它以黄金的名义宣布了美国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关系。同时,以战争为基础,美国理顺了与世界最主要产油区中东国家的关系,并且顺应了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使货币摆脱了黄金的束缚,让货币彻底完成了由农耕生产到工业化生产的过渡,直接构建在石油生产之上。

   

美元才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货币。当人类劳动实践已经由完全地受自然环境支配发展到劳动实践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阶段,工业化的生产也必须进一步升华,这样人类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会随着全世界原油储量的消亡而失去一般人类劳动水平的代表性,多种能源的综合开发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个时候,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人类劳动生产控制体系决定着人类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劳动生产隐约可见。货币的形式当然地有了新的面目,信用卡、银行卡在欧美出现,随后向全世界开始漫延。但是,电子货币不再可能会像纸币的产生一样,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按照资产阶级的政权要求来构建形成机制。那种以掠夺、地租、利息、特定法权体系内的负债为基础的造币原理,人类社会的大多数人民已经不能接受了。当金银变为一种饰物,石油变为历史,信息化的人类劳动就要回归到更高级水平的一般劳动状态。劳动就是劳动了,货币没有了物化的状态,信息化的劳动形式记录了人类劳动本身,人本身变为了劳动的物化状态。更重要的是,电子货币产生的生产力基础有了不同于资本生产的经济来源。在现代经济或者一般劳动领域,知识经济、信息劳动和资本生产一样,被人们越来越认可,并参与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在政治领域,阶级斗争导致了无产阶级政权的产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当以美国为首的资本生产体系创造了当代信息工程时,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经济体系内也创造出了信息化生产力发展的辉煌。生产在计划经济体系内回到了她的本源,消灭剥削的同时,生产力更可以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以剥削方式为基础的货币形成机制不再支持货币本身了。

   

电子货币作为结局,与纸币一起要消失在历史里。美元虽然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货币,但是,它始终达不到统一世界市场的目标,也就是世界市场只受一种法权体系支配的无障碍的商品流通。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会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加剧来催生社会主义。不能消除阶级矛盾和阶级差别,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民族隔膜、文化冲突,就不会产生全球真正的一体化,即国家的消亡。而资本生产为了达到垄断的目的,经过国家斗争,产生的只会是国际霸权主义。美元以霸权主义的姿态在国际上打击和消弱着其它国家信用,而其它国家信用在接受美元的挑战时,也客观上降低了美元的国家信用。总体上,美元体系会接受一般国家中5%数量的其他国家信用,企图建立股份制的民主管理世界劳动的方式。阶级矛盾没有激化时,美元体系内的国家信用积极竞争,争夺霸权。大多情况下,它们则是联合起来,不断的通过贬值进行对人类一般劳动的剥削和否定。正是在国家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两重作用下,货币以欺骗性的手段为了实现剥削的目的而弱化国家信用,形成了货币概念内部的自我否定。

   

人民币作为纸币的一种,能不能国际化呢?目前,货币国际化的现实形态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元本身,另一种诸如英镑、日元、欧元、港元等一系列纸币。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所指是一条美元化的路线,那么争霸世界的野心便一览无余,一旦有实质性的行动,外交上所谓“韬光养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便被撕的粉碎。但由于没有石油产业和信息工程产业为基础,以及没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人民币将被美元打的一败涂地,国内矛盾会尖锐化将导致国家出现裂痕。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进入美元体系,那么人民币处境也将是可怕的。一是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遭受不断打击;二是在国内人民币为了用国家信用来防止阶层分化导致的严重矛盾,努力减缓贬值速度,这反而会受到以美元计价的电子货币的驱逐。结局是中国变为新的经济殖民地。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所指是第三条路,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有选择地用不同纸币进行结算,特别是在石油贸易中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是不符合商品流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导致的是国际贸易的混乱。与人类一般劳动相比,纸币所依托的国家信用本身就不十分稳定,各种国家级的投机会促使国家间的贸易向金银结算回归。这是逆历史发展的,根本不会实现。顺差是不是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自然起点与前提呢?我们很难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来。英国对大清朝的鸦片交易就是顺差,可英镑并不是当时的结算货币。

   

货币的国际化实质就是经济霸权主义。货币的国际化在货币以劳动结果否定劳动过程、特殊劳动否定一般劳动、物化形式否定一般商品,纸币否定金属货币基础上,也以全球化的目标来否定国家信用,同时使商业信用瓦解。货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知道了这些,中国资本精英们大叫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就不难理解了。以中国巨额外汇为根本的中投公司在国际交易所里不断败退,在国内金融市场大有斩获的现象,在马克思关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便有了类似的解释。中国证券交易所里的一切现象也都会在马克思的箸作里有所流露。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光明正大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应该有的是,充分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利用一切现实的社会主义手段,在以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的信息化劳动方面取得伟大进展,不断在经济发展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管理方法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浪潮,在生产力发展和政治改革方面为人类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但矛盾的运动却是在偶然的社会事件中进行。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时刻准备着,为无产阶级最核的利益和最近的目标而奋斗。

   

三、金融帝国的终极之路  

   

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关键是它要称霸。帝国主义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社会体系和主流思想都非常发达,构造精致,影响深远。从伟大的导师列宁剖析了帝国主义之后,很少再有人去挖掘这个导致人类灾难的魔鬼之墓。资本却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利走到了它步履蹒跚的暮年。帝国主义仍然保留住了资本生产的一切特点,只是在垫定了垄断以后,必然地暴露出它殖民的一面。根本手段就是那么两种,但都从资本生产中延伸出来,一个是在强大势力下为争夺市场和资源而发动的帝国战争,另一个是利用市场和掠夺资源而构建的金融霸权。殖民主义成为这些信奉“人不为已,天殊地灭”并且已经站在资本高端的人们的终极选择,全世界吹响了金融帝国称霸世界最后一战的刺耳号角。

   

有人不相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对必然产生殖民现象的描述,不过,一切却活生生地展现在知识劳动阶层的眼前。“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有一点非常可惜,马克思熬不过自然的运行,他没有看到资本扩张过程在国家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和基本手段的历史演变,从而,也没有为我们明确国家在自我摧毁中的一般要求。  

   

如今,赤旗尚未插遍世界,资本开始跨越城乡,资产阶级掀起的全球化浪潮使无产者随之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推行了所谓的文明。资产者依然哟三喝四,习惯于骄奢淫逸,只会在思考生产组织时,偶尔流露出朴素的劳动。无产者依然步履匆忙,专注于东奔西走,在完成了被安排的劳动之后,拿着作为进入休息室门牌号的纸钞,思考着人生有没有落脚点。人类劳动被浓缩为抽象的商品,商品被一张纸币牵引着辗转世界。货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等价物,本身具有一般人类劳动的属性,和适应社会关系发展的自然条件。纸币是当代唯一一种不凝聚人类劳动而被叫作“货币”的非天然人造物品,纸币产生时就代表了社会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资本取得了政权,纸币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它成为继军队、警察、法律等等国家构成之后的又一个维护核心阶层权力的工具。背靠国家,温情脉脉,作为资本生产的特殊商品,就像当年大清帝国盛行的鸦片,掏空你的精力,腐蚀你的灵魂。金融行业随着资本生产的不断进步而日益强大,在垄断形成以后,金融统领了各类资本,建立了资本生产领域的帝制。帝制的构建模式和民主的构建模式一样,具有许多不同的样版,并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随着最为完善的一个封建帝制—-大清帝国覆灭后,帝制就逐渐消亡了,只剩下了资本的民主。恰恰是局限的历史观模糊了这些人的眼睛,仅着眼在事情的外在形式,而不知道问题的本质和核心。金融资本通过纸币魔法般的运作,控制了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类生产。这就是政治,由此,围绕极少数人组建的金融资本的权力,而建立起来的政治体系就是金融帝国。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现代社会劳动生产无序化,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不能和谐相处,社会个体之间互相倾轧、掠夺、甚至残害的根本原因。资本生产一旦达到垄断,这种矛盾往往像马克思描述的那样,会跨越国界,冲破民族,释放它强大的劳动生产能力,维持它庞大的社会生产规模。资本以国家形式来扩展的社会化大生产,集中在政治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帝国战争和金融霸权。当代经济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金融势力掌控政权的金融帝国,还是社会帝国主义解体后形成的寡头资本以及国家垄断,包括社会主义在经济机制方面进行的国有化,这些都逐渐显现出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少数人占有并支配的矛盾依然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冲突,由于国家干预而稍显平缓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被金融殖民导致的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冲淡,同时,这里面却孕育着更大的人类风险。金融资本主导下的国际分工迅速殖变,要求全世界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管理机制,以地球资源为支撑的国际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严重政治化,要求全球经济的计划性。以少数精英为代表的国家主义以民族的名义争夺着商品生产全球化的利益,缓解着金融帝国殖民主义压迫的残酷程度。实践以不同的形式和标准检验着久违的真理,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论断。这个矛盾既是推动资本生产进步的动力,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彻底灭亡的根本原因。资本扩张要求的集权金融管理和国家资本主义渴望的国际政治权力会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同时实现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课题呀!因为我相信从现在起,人类文明远非一万年。资产者的集权金融管理不会实现,各国家政要上帝般的人类舞台也不会搭建起来。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崭新的矛盾现实地存在着,一切恰恰说明,私人也好、股份也好,国有也好,这些与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美元左右了全球化的商品流通,促进国际之间的贸易,改造了资本生产的世界布局。资本的本性变为人类时时的冲动,霸权主义的帝国旗帜在社会进步的征途中迎风飘扬,整合着生产,整合着人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孕育了阶级冲突,同时也牵引着国家斗争,它必须要求以霸权的形式来统一资本生产。美元汇率、美元储备、美元债券,这些都不算什么,它的终极之路是所有的商品都必须以美元为标签。这个时候,一切的债务都烟消云散,一切的政权都显得渺小,一切的生产都会给它留下劳动的果实。它计划着世界的操作,计划着人类的命运,计划着生命的收割。这一切还没有到来之前,共产主义的红色幽灵早已游弋在蓝色的天空,社会主义因素在斗争中生长。以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竞争在反映矛盾时,正式提醒了我们,国家的自我摧毁不是在政权的自然更叠里,而是从国家信用的逐渐降低开始的,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集权国家,都是一样。这种竞争矛盾培养了人类生产的计划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计划性必将以智能生产为基础,以信息交换为支掌,以自然需求为目标,促进人类的科学发展。但是,正如导师们所说的,资产者决不会轻易放下它既得的权利,国家也难以轻松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无产者是在斗争中进行解放的,资产者是在革命中得到改造的,国家不是自行解散,而是丧失信用解除暴力工具后,自然消失的。有人要摧毁现实的美元霸权,创造崭新的世界,许多人认为,积累出来的金融危机就是展现新理论的机会。有的要求同伴负起责任,自己却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宝;有的要求重建新的布雷敦森林协定,以资源优势影响政治势力格局;有的想创新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以经济发展谋求历史发展的发言权。实用主义和幻觉合演历史发展的政治舞台剧。欧元能成为新霸主吗?这张纸币背后既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信用,也没有强大的战争机器,它作为货币,本身就有先天的不足,哪里能主导更广阔的资本生产。卢布行吗?世界上有比它更丰富的黄金储备奠基,更强有力的资源调配支持的另外币种,卢布在历史前提中丧失了应有的社会关系,就不会排名第一。人民币行吗?没有黄金奠基的这张纸仅仅是过渡时期的分配手段,现在用于资本生产,是力不从心的。布雷敦森林协定的历史已经过去,当前是一个旧体系崩溃的时代。多元化的理念本身就没有思想基础,与资本生产的规律格格不入,相当的集团利益难以接受,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操作的。现在,根本就不再需要呼吁每一个经济主体在国际市场的发言权了,这能算个问题吗?谁想说就说,不过关键是你会说些什么!  

   

在推动金融帝国前进的道路上,大家渴望在每一次的国际表演中流露出什么呢?什么也不会有的。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清晰地为世界人民说明了一切。任何以科学的名义凌驾与马克思主义之上的所谓科学,在目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还是不科学的。自然科学的原理代替不了阶级斗争的社会原理,世界的发展依然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不是自然科学的失败,而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表现。碳经济这个包装华丽的理念在阶级斗争面前不堪一击,妄图以科学的名义进行金融创新,这只是加速了金融帝国的终极之路。碳经济实质上是传统资本生产的丧钟,新的人类劳动形式和生存生活文化正在萌生,碳经济的流产,货币以及货币所带来的思想文化消亡同样不可避免。新的世界历史阶段中,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重新认识有计划按比例的新人类劳动生方式。同时,不得不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内部矛盾的发展,因为只有它们才是新帝国战争策动的根源,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得以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