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山的忧郁之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英?

火烧 2011-06-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当前中国精英群体在转型期的表现,揭示政治、经济与知识精英对国家资源的掏空现象,反思精英流失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强调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中山的忧郁之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英?

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在干什么?

与100年前中国政治精英、资本精英和知识精英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相比,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在干什么?

先看政治精英或权力精英。据国外权威调研统计,中国副厅级以上干部的子女,有接近70%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的孙辈拥有欧美等发达国家外国国籍。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下,近一半的国家高级管理者即处级以上干部,均为欧美发达国家公民的父亲、叔父、爷爷或外公。其实移民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身边好多工薪阶层也在努力把自己的小孩送往国外,但一个国家的高级管理者的后代普遍移民,这个国家的结构和政治精英对权力的占有就变得可疑。

再看经济精英或资本精英。在当下中国第三波移民浪潮中,除了暗度陈仓行踪低调的政治精英或权力精英的后代移民外,经济精英或资本精英的移民大军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并被外显为中国第三波移民浪潮的主力。资本精英的移民动机与权力精英安排后代移民的动机稍有不同,除转移财产外,很多资本精英本身就拥有移民身份,然后回到中国,利用自身优势赚取更多财富。

在经历80年代末的抗争之后,从90年代初期开始,借改革开放之机,知识精英开始调转方向,借市场经济向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诌媚并与之媾合,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资本,日益成为权力精英、资本精英联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人格完全丧失,沦为权力精英与资本精英豢养的吞蚀平民的马前卒,经过近20年的经营,部分知识精英完成了从旧的奴隶到新的奴隶主的角色转换。

在一个赢家通吃的丛林社会,除了具有红色血统的政治精英外,转型时期的中国已经很难完全区分哪些是权力精英,哪些是经济精英,哪些是知识精英。权力精英、经济精英与知识精英三者的强力结盟,使他们之间的角色转换变得容易和模糊不清。只是相比而言,心中还残存部分理想的知识精英,移民的行动并不如权力精英与资本精英那样坚决。

100年前,时代的精英们,把在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到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经验带回祖国,财力上对国家也源源不断地支持;100年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正努力掏空国家资源,转移巨额财富到国外,供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子孙挥霍。

启蒙大众还是布道精英?

一个社会出了问题,一定是这个社会的精英出了问题。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免疫细胞。在这样一个缺乏公共知识分子生存空间的时代,社会正在失去自我纠偏的能力。

2003年,我在《大痛无声: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表情》中揭示:政治精英(权力精英)、资本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三者已强力结盟,并对普通民众形成刚性排斥,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渠道正越来越窄,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成本与风险加大。8年过去了,权二代、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代际传递”现象已成无法挽回的普遍之势,“拼爹拼权拼钱”游戏成为坚硬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官一代、权一代、富一代还可以称为“精英”的话(因为他们中间大部分的确比同龄人优秀),这些直接披着精英外衣的权二代、官二代和富二代,虽然他们都以精英的姿态粉墨或闪亮登场,但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英吗?

虽然很多人对他们嗤之以鼻,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方向,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大程度仍然取决于这些披着精英外衣的权二代、官二代和富二代们的智慧。因为他们占据着绝大多数与绝对强势的社会资源,胁裹着整个社会转型与变迁的进程与方面。他们能否从这个时代的伪精英转变为具有历史感的时代精英?我以为,当下的问题,不是启蒙大众,而是布道精英。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意识。

伪精英的伦理与算术

2011年两会期间,面对高房价,两会委员人大代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梁蓓发明了隔代接婚法。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上海的房价应该和国际接轨,不应该以80后的承受能力为标准。 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结果,有个伦理题在网上流传:【1楼】某两会委员发言:“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上海的房价应该和国际接轨。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2楼】回复: 我终于到40岁了,找到一个年轻貌美的20岁女友 去她家见家长。开门的是当年读大学时相处了几年的初恋女友 新女友喊了一声:妈~ 【3楼】补充:她妈看到我,惊得倒吸一口冷气。没等我反应过来,然后把女儿拉进房间里,对女儿说“你不能和他在一起,他是你亲生父亲啊!”【4楼】继续补充:女儿:我已经有了他的骨肉……【5楼】这时女孩的60多岁的父亲走出来看见了女孩的男友,小声的对他说:“你怎么来了,给你妈和你的生活费不是每月都按时打去的吗?”【6楼】这时“叮咚”,女孩男友的妈来见亲家,见到女孩的父亲:“怎么是你……”【7楼】女孩男友的父亲停完车也上楼了,一见女孩的父亲马上泪流满面:“你不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弟弟吗?”【8楼】女孩母亲见到男友母亲:“妈!”【9楼】女孩母亲见到男友他爸,叫了一声“爹!”,立刻晕厥过去。请问:1、你能理解到几楼?2、男友他妈的妈见到女友他妈的爸叫什么? 这个是根据两委委员衍生出来的伦理笑话,却深刻揭示了当下伪精英的伦理危机。

精英的定义,核心不在于对权力、资本等社会资源的占有,精英定义的核心在于精英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我在《中山的忧郁之一:洪荒一代的光荣、耻辱和梦想——给当代大学生与红三代的一封信》中指出,转型时期的中国正经历一场社会伦理与社会信仰危机,事实上是正经历一场精英的伦理与信仰危机。一个社会的精英的伦理与信仰出问题了,这个社会就出问题了。很多社会问题的表现在下,追根溯源却在上。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群体性事件,本质原因仍然是精英对社会伦理的底线与极限的不断挑衅与挑战。2003年,我在《和平革命: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与非正义性考》中指出,未来中国改革必须在“对权贵的最小损害与对民众的最大剥夺之间寻找平衡”,并且以普通民众的忍耐为极限。但人性的贪婪无极限,卡扎菲并没有穆巴拉克的智慧和勇气。

重回原点,为曾经的信仰装脏

今年4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木生著的《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刘源上将亲自作序,以“战问”、“史问”、“路问”三问展开反思,呼吁“回到历史的基点”、“回到正确的原点”、“回到现实的起点”、“回到我们信仰的初衷”。表明除了在实践层面,以习近平、薄熙来、刘源为代表的政治精英,已经开始企图在精神与信仰层面上,重拾父辈理想与信念,为曾经的信仰装脏。

装脏本为佛教用语,简单来讲就是指新的佛像落成后,为佛像装上象征性的内脏与神识,赋予佛以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党的合法性来自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实践;但在中国当下,共产主义信仰正在被权力精英与资本精英和知识精英同盟空壳化,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精英,亟需为曾经的信仰装脏。

解决伦理问题要先解决信仰。中国当下的社会危机,无论是有毒食品泛滥,还是诚信缺失,社会失衡与失序,社会道德失范,贪赃枉法盛行,移民浪潮汹涌,归根到底,还是信仰危机。

没有信仰就没有畏惧。没有畏惧就没有伦理。没有伦理就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做出来。劣币如何驱逐良币?因为你不做假你就无法生存,你不贪污腐败你就无法立足。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英?是把国家的资源变成自己手中的钱,然后移民到国外享受生活?继承利用低人权优势,让劳动者的血汗变成奢侈品的挥霍?还是重回我们的传统为大多数人的幸福?200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写了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出了一本书《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这两本书,揭示了很多问题的本质与根源。陈志武和朗咸平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知识精英,但这样的知识精英实在太少。这样的知识精英,国外的少,国内的,几乎很难生存。著名学者秦晖差点被清华大学下课就是一例。

希望在哪里?

现在的中国,精英无妥协智慧,底层有清算意识,谁能更有安全感?反思辛亥革命,皆因此。这样的社会,政治风险是非常大的。革命并不是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而是在经济泡沫最大、底层无法忍受不公正的时期。执政党重新寻找合法性已是当务之急。

100年前,美国作家辛克莱卧底做香肠的食品加工厂,根据所见所闻写成了小说《屠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看到这本小说中令人作呕的描述,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中国现在与100年前的美国情况相当。那个时候,美国也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想说的是,美国也是不一天建成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精英智慧。

2011年6月10夜匆匆,广东·中山·濠头村·草写

相关文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