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思考文化产业化(旧帖)

火烧 2011-06-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探讨国博孔丘像变动背后的文化产业化现象,结合革命历史博物馆布局与天安门广场规划,分析其政治与历史意义,突出红色博物馆与革命文物展示的核心内容。

·换一个角度:国博捣弄孔丘像背后隐藏的东西


这些天,国家博物馆把孔丘铜像搬进搬出的,引起人们网上网下许多的议论。有的人批判孔老二理论的祸国殃民,有的人质疑国博扩建工程里的腐败,有的人说孔丘的个子不能硬拔成9·5米高,云云。

显然,孔老二的思想要作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还是不够格的,他的铜像要立在天安门斜对面也是不像样的。国博在党中央领导人批评下,知错而改也是应该表扬的,以后再搬出来肯定是愚蠢的。不过本帖不来议论这个事,而是想探讨——国博折腾孔丘像背后隐藏的阴谋。

咱们知道,毛主席、周恩来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确定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与周边建筑群功能的时候,是很慎重的,是反复斟酌才确定的,是考虑到其政治历史涵义的。为什么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中间设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很有讲究的。那就是要位于中南海的党中央国务院、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得来的,他们的权力是谁给的,他们应该为什么人服务。一个关键词,就是【新中国】在这里。

看看国博的沿革:

其原址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69-1983)】系1969年9月,将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老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而成。其中1950年筹建、1961年7月1日正式开放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是收藏中国近、现代历史文物,研究和宣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向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国家博物馆。系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北京著名十大建筑之一。而老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之前身是北京历史博物馆。1912年筹建,1926年10月正式开馆。中间数经更名。1949年10月定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58年8月国家决定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年9月建成,1961年7月1日开放。

1969年合成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目前革命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馆,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0平方米,基本陈列为“近代中国陈列”。它收藏着4500多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现代的历史文物、资料、照片、绘画、模型、雕塑等展品,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友展和人民群众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克的领导下取得光辉胜利的历史。是以阶级斗争观点审视历史的博物馆,是以革命历史为主的红色博物馆。

至此,咱们就明白了毛主席周恩来当年布局天安门广场一带的用意。

1983年有人把【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开,分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以突出古代文化经济史的地位,淡化【革命历史】的影响。

2003年又有人将它俩合并,统称中国国家博物馆,取消革命两字,以与美国国家博物馆接轨,进一步淡化革命的色彩。至此,毛主席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红色设计已经被悄悄地“修正”了。

接下去会是什么戏呢?——营业性展览?场地出租给外国展览商?——俺弄不太明白。那么既然称为国家博物馆,而非国家展览馆,是否应该只陈列咱们中国的东西,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特色。博物,乃博览中国之文物。这样来参观的中外游客才能由此加深认识中国,敬仰中国,热爱中国。是否可以为了赚钱(文化产业化最近喊得很响),降格为展览馆或一般营业性博物馆,去展览外国的东西?咱们出钱,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不知行不行?

配合重大的纪念活动或适应社会的需要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如“湖南中学生‘拥抱红太阳’夏令营”、“我爱北京天安门”活动月、“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展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等,应该是可以的。但外国的“物”拿到咱们的国家博物馆里博,总觉得怪怪的。难道咱们自己就没有“物”可博了?
 
说起文化产业化,俺想起了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宅产业化、女性产业化。似乎“产业化”就是卖。教育产业化就是卖教育,医疗产业化就是卖医药,住房产业化就是卖住房,女性产业化俺就不说了,例子太多了。那么文化产业化,不知道是指把我国的进步文化凝聚成拳头打出去,还是指把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改为市场化、商品化、拜金化?文化产业化是不是个和演的阴谋?俺不知道答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