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能产业化、文化产业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10月份以来,文化这个词逐步成为新闻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因为,在近来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中,发布了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文化产业化的目标,更是明确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争取在未来几年形成一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2011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接连震荡下挫,即使有汇金公司的救市信号,市场在短暂反弹以后却并不给力,再次走低。虽然市场疲软,但是在媒体和股评人的强大宣传攻势下,所谓的文化概念股却异常抢眼,上涨势头强劲。
作为一个80后,下面的文字我不去谈论股市,我想去思考一下国务院新近推出的与文化相关的若干意见,从过去30年过程中的政策经验与教训出发,基于简单的常识逻辑和经验主义,推敲一下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及该政策未来必然演变出的结果。一个国家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一点,那就是某些政策的推出是具有一定随机和偶然性的,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在这些具有随机和偶然性的政策具体全面实施以前,有必要经过旁观者推敲讨论一下,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这也能够帮助当局者和旁观者共同学习和了解一下即将实施的政策,我想这对一个国家和这项政策本身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对于这份与文化相关的若干意见,可以浓缩出核心两点:其一,提出了文化产业化,简单说,就是在未来经济活动中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其二,提出了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简单说,就是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中,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并作为新的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前进。
在推敲和讨论文化产业化、文化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前,我先带领大家回顾和重新反思一下过去30年中推出的一些与产业化相关的政策:(1)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产业化;(3)住房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产业化。以史为鉴,可以明镜,分析梳理这三项已经实施的产业化政策对即将实施的文化产业化政策应该是有巨大警示和借鉴意义的。
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说到教育产业化,就要讲到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经济结构失调,内需经济长期严重不足。为了扩大内需,在内需经济发展短期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更为了撬动国内居民的巨额储蓄,一些人把主意打到了:“扩张教育,教育产业化”的头上。1999年的时候,中国高校每年才招收100万多一点的大学生,教育产业化以后,结果一下扩招到150万,此后,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学费也是一年比一年贵,居民储蓄同时也被撬动了,但是,10年后的今天,教育产业化取得的成果又是什么呢?中国高等教育迷失在了盲目、快速扩招的教育产业化的半山腰。同时,更让人心伤的是每年从高校走出的600万左右的“天之骄子”竟然成了中国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
站在今天,我们可以简单的思考一下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的政策,显然,这一政策违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因为,教育的终极动力是社会对知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与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个与实践严重脱离、违背社会经济活动需求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注定会有今天的迷失,同时,填鸭式的教育环境,不顾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理念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更不可能成功。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产业化。该政策浓缩起来就四个字:以病养医。今天,这项政策实施的得与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从简单的社会情绪和社会现象就可以判断出来,其一,漂泊在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害怕生病,一不留神感冒后,有可能当月的工资都不够就医的,因为就医实在太贵,因为药价实在太高。
住房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产业化。住房体制改革以后,房地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0余年间,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高楼大厦遍地起。在政策的刺激下推动下,短期内房子是快速的盖起来了,但是房子却成为70后、80后人的病痛。目前,房价高的离谱,贷款买得起房子的也是成为房奴。当然,对于房地产市场产业化还是有值得肯定一面的,因为,毕竟在这么短的时期内盖起了这么多“鸟笼般”的房子,接下来,其一,房子是盖起来了;其二,我们还要等国家通过什么样的政策进行调控,将房价降下来,从而将已经盖起来的房子分配到绝大多数人手中,又不给他们造成过多负担。
以上三种产业化政策的推出、实施,背后有怎样的得与失,今天,国人自然已经能够评判,但是,在此我还是有一些问题想咨询一下中央相关部门:
咨询教育部:您们是如何看待多年前的高校教育扩张,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您们是否有全面的、系统的反思,在今天中国教育问题争论极大,改革又固步不前的时候,未来中国教育又将走向哪里?您们是否能够引领方向。咨询卫生部:您们又是否有全面的、系统的政策来解决今天医疗卫生领域里面临的众多问题???咨询财政部:2005年,财政部组织一批专家修改会计准则,本着会计准则国际通用的原则,专家们确立了一条新的会计准则条款:投资性房地产,2006年新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在“投资性房地产”这条会计准则的保护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性需求慢慢变得疯狂,这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到今天的地步。面对这些,不知财政部的那些专家们是否全面反思过您们确立的这条新的会计准则。
简单分析了一下过去的相关产业化政策,下面我们再来推敲即将全面实施的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的政策,在推敲之前,我引导大家做三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进而对这项政策的未来演变结果做出前瞻性判断。
其一,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那么这其中便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文化产品,有了文化产品,那么不同的文化产品便会被贴上价格的标签,有了价格,那么便会有不同文化产品的交换,有了交换,那么便会有了价格交换门槛,有了价格交换门槛,那么便会有很多人被挡在门外,这样又会形成差异,推理到此,我想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
其二,谈到文化,那么这便与教育联系起来,由于文化产业中的很多文化产品思维水平低,忽悠高校学生是不行的,那便只有忽悠学前班、幼儿园和小学生等阶段的孩子们,可伶的这些孩子们,他们还没有体味“没有长大”的快乐,却不得不接受“灌输式教育”的折磨,也过早的被扼杀在了童年。
其三,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在这项工作刚刚有眉目的时候,我们又推出一个什么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支柱动力,那么这无疑于自乱经济结构转型的节奏,这样只能让中国经济更加理不出头绪和方向。
暂且不去细细推敲以上三点,我们还是换一个角度,从文化这个词概念本身推敲一项。
首先,我想弱弱的问一下:文化这个简单的概念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词语又承载着怎样的内涵,不知在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前,文化部和国学大师们是否能够详解一下。
其次,文化应该是无形的思维范畴,她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长期沉淀,从最简单和最根本上说,她是一个民族的终极信仰。既然这样,如果文化真要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文化便直接转化成了有形的物质产品,消费物质产品也就消费了文化,拥有了文化,也更间接创造了GDP。不知是今天的国人极具创新,还是想标新立异,竟然把几千年本民族沉淀下来的无形文化直接转化成了物质产品,并成为了一个产业,惊叹啊,国人真是聪明。
再次,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应该是他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需求约成的共性,这种精神信仰和精神需求约成的共性维系着产生她的民族的存在。这种精神信仰和精神需求约成的共性不会随着时间和竞争而消失,反而会随着时间而慢慢积淀,并成为一个民族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今天,国人太过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太过急功近利,以至于把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存在的珍宝拿出来说事,打起了她的主意,真是让人愤怒。
呜呼,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东西,她是无形的,维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存在,我们不能简单的打文化的主意,文化不能产业化,所谓文化产业更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分析清楚问题的基本因果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自然要去解决,如果我们拖延问题,任由问题自身而去,那么时间久了,问题就会恶化,到最后演变成大的麻烦。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有可能会做出一系列违反基本社会规则的事情,到最后受到社会基本规则的制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简单的就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如果遇到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就有可能演化成政权的更替。
任何一个政权都想永葆生机、万世长存,但是,当经济活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只有正确解决了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维系政权的存在和社会的稳定。面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这些问题威胁到当局政权存亡的时候,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成为当局政权面临的迫在眉睫之事。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如何解决问题就成为让人头疼之事。解决问题有很多种方式,如果方式用错了,那么就会弄巧成拙,问题反而会更加糟糕。对于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梳理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明晰问题的因果过程,并遵循因果过程的常识性原理,然后按照这一原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化解问题、解决问题。
我为什么对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如此愤怒,因为,通过我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梳理,很简单的可以看到,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项本末倒置的政策,更不可能解决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那些与社会发展极不适应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的确,今天我国在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极度扭曲的社会客观现状。。。。,这是一种社会现状,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但是,这些都是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怎能通过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来解决,通过简单的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状,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
中国需不需要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作为一个80后青年,我可以给出我的回答:中国需要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而且迫切需要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并且已经到了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能否持续维系存在的关键时刻。
中国需要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但是,通过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拍几部电影,生产一些与社会现状并不符合的所谓文化产品,能不能实现中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呢???显然,这让人怀疑,怀疑之后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能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的确,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现状中,在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急切需要解决,因为,这种新生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与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从骨子里不相容,同时,这种客观社会现实问题也让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感到愤怒和厌倦。这种客观社会现实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已经威胁到了当前中国政府的存在。我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勇敢的面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欢欣鼓舞之后我们还是要面对那些已经存在的客观社会现问题实,进而解决那些客观现实问题。
面对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是否有必要从根本上追问一下这些问题呢???又是否有必要从根本上梳理一下这些问题的由来,以及这些问题的演变过程呢???如果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梳理清楚这些问题,而是把这些问题怪罪到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的头上,那么这显然是对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亵渎,我们也就更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的推问一下,30年前的中国社会中存不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显然,我们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对于这些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它们产生于经济活动之中,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只有从经济活动本身入手,通过分析和梳理清楚这些问题在经济活动中的由来及演变过程,然后再回到经济活动本身,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克制这些问题的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法律政策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应对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王道。
对于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通过与这些问题及其相关的经济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拍几部电影,生产出其他一些所谓的文化产品,再通过各种已经产业化的媒体去宣传,希望达到引导人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那么,这些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我们会越来越背离经济客观现实,同时,我们生产出的这些所谓文化产品只能够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焦躁感、焦虑感和厌恶情绪,从而让我们这个社会的秩序更加不稳定。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文化传承,这种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不会因短期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变质,她只是可伶的短期被国人淡忘和亵渎了,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沉淀和文化传承依然是我们优秀的文化。国人在想重新回忆起被自己曾经遗忘和亵渎了本民族文化的时候,并让这种文化再次繁荣、发展起来的时候,是跟本不需要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的,相反,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也是根本不可能让国人回忆起那些被我们自己遗忘和亵渎过的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更不可能引导国人重新捡起那些被我们自己遗忘和亵渎过的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更不可能让这种文化再次繁荣、发展起来。
呜呼,文化产业化只能让我们把本民族几千年沉淀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忘得更一干二净,文化产业化只能让我们把本民族几千年沉淀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亵渎得更深。
古往今来,社会中一切引发社会动荡和变革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的相关问题上来,同样,今天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也与今天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密不可分,我们甚至可以明确的说: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那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与今天中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再仔细思考,把对问题根本原因的追问在逻辑上再推高一个层次,也就是把对问题的追问推向产生这些问题的本源上来,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可以明确的说: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是直接由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演变而来的,或者严重点说,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是直接由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产生的。
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可归属到物质领域范畴,而联系到具体的经济生产活动,我们又可以把物质领域范畴的“经济利益”问题简单阐述成物质财富的创造及物质财富的分配范畴,话说到这,问题梳理到这一逻辑层次,我们对于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根本原因的追问便更加清晰了,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产生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在进行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过程之中。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她的文化可以归属到精神领域范畴,精神领域范畴的文化产生于物质领域范畴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过程之中,同时,精神领域范畴的文化又服务于物质领域范畴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物质领域范畴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现状决定精神领域范畴的文化,为精神领域范畴的文化提供物质保障。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物质现状与精神现状是同时存在的,又是共存共生的,物质现状决定精神现状,精神现状反作用于物质现状。物质现状可以简单阐述为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的现状,精神现状可以阐述为文化现状,或者说社会基本伦理价值取向的现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现状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现状。简单明确的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现状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现状,或者说,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基本伦理价值取向的现状与之相对应。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物质财富创造可以概述为经济增长活动,这背后又包括与此相关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政治制度。一个国家在物质财富创造,或者说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要有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政治制度,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实施现状。
谈到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实施现状,可以阐述为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制度实施主要指经济制度要能够反映和促进物质财富创造,或者说要能够反映和促进经济增长;(2)、法律制度的实施主要指法律制度的健全状况,其中包括新法律的制定,已有法律的修改,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法律制度与不断前行变化的经济制度相适应。新法律制定、已有法律修改完成以后,最重要的是法律的实施,实施包括法律规则的传播教育以及法律的执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成员法律水平、法律意识提高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则的目的;(3)、政治制度的实施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务活动的公开透明,政务从业人员的廉洁公正。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物质财富的分配可以阐述为收入分配。整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因此,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要在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1)、财富要在不同行业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财富对不同行业的分配要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劳动的特殊性,这种分配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2)、财富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财富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进行分配要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人口状况和参与产业劳动分工的状况,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3)财富在国家内部不同阶层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财富在国家内部不同阶层间进行分配要考虑到全社会的职能分工状况,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分布情况,其中,特别要考虑儿童和老人的人口分布状况,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梳理,我们可以清晰明白,今天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是由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而引起,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相关问题又是由经济活动中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现状所决定,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的导出结果:是中国社会目前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现状引发了中国社会目前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社会问题。从哲学本源上说,我又可以把结果阐述为:是中国目前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现状决定了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状。
在上面的思考中,我们已经对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分别作了概述,那么,在此我们又可以把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引申为:是中国社会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又可以直接引申为:是中国社会目前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
到此,我们已经从根本上梳理清楚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如果解决这些问题呢???毫无疑问,我们要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物质现状与精神现状同时存在、共存共生,物价现状决定精神现状,精神现状反作用于物质现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现状存在就什么样的精神现状与之相对应。好的物质现状必然有好的精神现状存在,必然有好的文化现状和好的社会基本伦理价值取向;差的物质现状必然导致差的精神现状,必然导致差的文化现状和差的社会基本伦理价值取向。
今天,中国社会中的精神现状极度糟糕: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物质现状才能实现改善精神现状的目的。联系到今天的中国,我们只有通过改变中国目前的物质财富创造及物质财富分配方式才能实现改善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进而改善中国社会目前糟糕的文化现状,进而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拯救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
如果我们不顾中国目前客观存在的物质现状,不从目前客观存在的物质现状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此为指导解决精神领域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那么,中国社会目前客观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同时,通过简单的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拍几部电影,生产一些物质性的文化产品,这种方式更不可能改善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精神现状,也更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当然,更不可能改善中国社会目前糟糕的文化现状,更不可能实现中国社会目前迫切需要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不可能扭转社会基本伦理价值取向恶化的局面,也更不可能拯救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
如果我们通过把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拍几部电影,生产一些物质性的物质文化产品,希望这些产品能够帮助解决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那么,我们就是在拖延问题、背离问题,这样问题就会慢慢恶化。同时,我们通过把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解决中国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社会成员人数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能让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慢慢走向歧途,联系到现状,这样只能增加中国社会全体成员的焦躁感、焦虑感和厌恶感,因此,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中国社会的问题慢慢恶化、慢慢走向歧途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也会越来越偏离,我们这个社会的秩序也会越来越脆弱。
呜呼,文化不能产业化,文化产业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是一项本末倒置的政策措施,这样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问题,更不可能实现中国社会急需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只能会使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慢慢恶化,这只能会使中国的社会秩序变得越来越脆弱,这样只能把中国引向新的歧途,这样会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灾难。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