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吴宁一: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斗私批修

火烧 2016-08-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特别是儒家核心经典《论语》的内涵,强调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并联系到斗私批修的精神,揭示传统文化与修行实践的深层联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三教组成,其中儒家占据官方的统治地位。

  儒家的鼻祖是孔子,孔子的讲学语录编辑成《论语》,成了儒家的核心经典。

  《论语》,开门见山,一开始就道出了宗旨和根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惯,成为习惯。

  习之,使之成为习惯。

  ,时时,一刻不停,如天体的运行。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之离也。是对“习”的生动形容。

  学而时习之:学习,是要把学到的道理努力化为习惯,一刻不离。

  学习,这个词汇,应该就是来自于“学而时习之”。可见得,学而时习之,已经深入人心了。

  不亦说乎,就这么说,所谓大道至简。说到做到,很简单。

  那么学而时习之什么呢?“之”,究竟是什么呢?

  谜底就在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是个暗喻。暗喻“明明德”,《大学》的开头。

  明明德:明白自己光明的德性。类似于禅宗的开悟。

  明白自己光明的德性,快乐无比!非物质的享受可比拟。

  禅宗的开悟,快乐无比,非世间的享受可比,无法形容,于是打了一个比喻:十字街头撞见亲爹娘。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相似。

  开悟,已被认定是高不可攀,难如登天的了。

  其实,不可一棍子打死。

  禅宗的话,都是活的,不可死执。

  禅宗说:直下承当,当仁不让。把佛教的人人都有佛性,发挥到了极致。哪是什么高不可攀?

  暂且不说开悟,小悟是不稀奇的。

  其实悟性认识,天生有。革命精神就可激发悟性认识。详情见附录。

  开悟有大乐,那小悟就有小乐。

  其实,学习中就有无穷的乐趣,那也是“乐”啊。

  现在学生普遍厌学,那是因为应试教育扼杀了兴趣和天赋。

  张宏良老师说:要能够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立志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的人,才会在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也会得到个人的最大幸福,达到真善美的至高至纯境界,真正享受到生命的自由自在。详情见《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乐,或许有大小,但是乐的味道是一样的。所谓: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这么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多少也有些体验的,并不是遥不可及。

  现在可以揭开谜底了:学了“明明德”,就应该落实到行动去做,进而做到。进而化为习惯,一刻不离。

  那么,怎么“明明德”呢?

  谜底还在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了不得。只有人能够站起来顶天。于是,只有人能够领悟天理和真理,创造了文字、文化和文明等,从而战胜了动物,征服了世界。人为天地之灵,与天地并列为三才。

  但是我们的人身,本是动物的血肉之躯,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带有动物的欲望和秉性。

  所以,我们人生,善恶交加,是上下的枢纽。向上可悟天理,成为君子等。但是禀性的力量很强,让人自私自利,贪图享受,于是向下堕落,作恶多端,埋没了本有的天性。轻则碌碌无为,成了小人和废物;重则害人,成了罪人和毒品。详情见《诸葛亮的聪明诀窍》。

  ,做人,向上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不知,就是佛教讲的:分别、执着,就是痴。不知,就是不分别执着,就是禅宗讲的:不著相、不住相。不著相、不住相,是禅宗的根本。禅宗大师能开悟,乃至于证果,就是履行了不著相、不住相,做到了不著相、不住相。

  不愠。愠,脸色不好,有点不高兴的样子。不愠,就是一点也不生气的写照,表明憎心彻底消除了。憎心消除,贪心必然消除了。因为贪是憎的因,有贪必有憎。

  我们大家很难想象:贪憎怎么能彻底消除?消除了,还能活吗?怎么个活法?

  其实,这个世界上,还真有人消除贪憎的。

  如许哲,114岁的年轻人,有爱不老。

  为人民受苦的千古第一官,张钦礼,那就更了不起。详情见附录。

  不知而不愠,贪憎痴全部消除了,私心、贪心等全部消除了。

  人不知而不愠,做人没有一点私心贪念。

  消灭贪憎痴,其实就是斗私批修。

  佛性人人本有,本来具足智慧、妙用。只是由于贪憎痴,而污染了佛性,覆盖了佛性,因而迷失了佛性。就如镜子被染污了,失去了镜子的光亮而不能照人照物。只要把镜子擦干净,就仍然照人照物。

  所以,去除贪憎痴,就是“明明德”。去除一分贪憎痴,就“明明德”一分。

  ,主宰,不做奴隶。

  君子:能作主宰,而不做欲望和秉性的奴隶的人。

  所谓:英雄征服世界圣人战胜自己。

  消灭了贪憎痴,消灭了私心杂念,不做秉性的奴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君子。

  这么讲,君子,类似于禅宗的衲子。

  再来揭示谜底:明明德的诀窍,就在于消灭贪憎痴,就是斗私批修。

  把两个谜底串起来,最后的谜底就是:消灭贪憎痴。

  儒家流行的注解,说不通又行不通。详情见附录《儒家注解暗藏杀机》。

  南怀瑾大师在《论语别裁》中指出:学而时习之,按照通常的解释,学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地复习,那,“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现在学生普遍厌学,就充分证明了;有朋自远方来,要招待啊,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不赏识我,我并不在心里怨恨。那,宁肯不当君子,实在做不到。

  既然找到了谜底,我们来顺着解读一下: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明明德”,就要努力斗私批修,消灭贪憎痴。精进不懈,经受住各种考验和魔难,直至化为习惯,成为自觉,而永不再犯,一刻不离。一句话,就说尽了呀。哪是什么高不可攀啊。大道至简啊。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上努力,必然就会“明明德”,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突然明白自己光明的德性,快乐无比,难于言表,打个比喻,有朋自远方来。

  如禅宗的开悟。那禅宗的描述,就丰富了。

  其中有个著名的比喻:十字街头撞见亲爹娘。

  失散的孩子,立志寻亲,走遍天涯海角而不得。无意中在十字街头撞见亲爹娘,其快乐,实在是难于言表,非亲身经历难于体会。

  尝到了乐趣,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就激发出了战胜魔难的勇气和能力。

  每每想起杨开慧,就会无比的敬仰:这么一个文弱女子,怎么经受得住严刑拷打,不惜牺牲?看了《毛泽东三兄弟》电视剧,终于找到了一些答案。杨开慧说:她十四岁的时候,一见到毛主席,就被折服了。最后,不做俗人之举,放弃世间享受,毅然嫁给毛主席,全力帮助毛主席。身体尽管很苦,但是,内心却是无比的快乐。原来是“乐”的力量。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开悟了,就开了智慧,破了愚痴;又经过了精进不懈的努力;又尝到了乐趣。这样功夫就得力了,在做人的事境中就作得了主,而不犯贪憎痴,不做欲望和秉性的奴隶。这样就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君子。

  开始是消灭贪憎痴,结果还是消灭贪憎痴。两者一样吗?

  佛教讲来:非一非异。

  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讲的: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还有个形象的比喻:螺旋式上升。

  第一句话是修道位,第二句话是悟道位,第三句话是证道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斗私批修,既没有智慧和经验,习性、秉性又重,全凭信念、毅力、忍耐等努力去做,所以,修道位很难、很苦、很累。

  所以,要用毛主席治吏的精神来治心。详情见附录。

  经过了悟道位,到了证道位。由于开悟了,有智慧了。又经过了精进不懈的努力,有了定力。斗私批修就自然了,做到了。

  我师父元音老人说:小悟无数回,大悟十八九。

  也就是说这样循环,小的需要无数回,大的也要十八回、十九回,功夫才能成熟,才能到家稳坐。

  《论语》为政篇第二章为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之言,他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就是螺旋式上升的生动写照。

  随着螺旋式上升,其意境也会上升。

  如第一句话,“不亦说乎”,一开始,就这么说,就这么简单。螺旋式上升以后,会领悟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天性化为习惯,那么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是说法,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念经念佛,按照佛教讲来。都是佛性的妙用。

  所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的名言。

  情,性情,就是天性。个人、各个时期的用词习惯不同,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探究到底蕴。

  练,练习。达,表达,表演。

  天性通过做人而表达出来,就是文章。

  天性,是我国古代用语。现代学科中,只有哲学,与之最相近。

  文章中蕴含有哲理,才会精彩。

  再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着螺旋式上升,“朋友”会越来越近,会越来越亲切。最后合而为一,天性、佛性就是我。乐呢,也由开始的猛烈,转化为平淡,所谓炉火纯青。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是开始的出发点,又是最后的回归点。应了佛教的名言:无不从此法界出,无不回归此法界。可谓重中之重。

  而且,与佛教的精髓想通。

  禅宗是佛教的心灯。

  禅宗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禅宗,是六祖慧能的功劳。因为禅宗在印度只是单传,发扬光大就是从唐朝的六祖开始。从此人才辈出,意气风发,活泼潇洒,气象万千,影响到了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辉煌了中华文化,成了中流砥柱。

  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宗门武库》如是说。

  《六祖坛经》是我国创作的唯一一部佛经。毛主席对六祖的评价非常高,据说《六祖坛经》不离身。

  《六祖坛经》说:六祖两次开悟都是因为听到了同一句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来自于佛门最高经典《金刚经》。《金刚经》本是梵文,翻译过来,有点拗口。

  应:应缘接物。应缘接物,就是做人,对应头一个字,人。

  无所住:不住相。对应,不知。不愠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因为“痴”是贪憎的因。没有痴,也就没有贪憎了。

  生其心:肯定、赞叹的意思,肯定、赞叹佛性生生不息的妙用。其意境与君子相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合符节。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个字,是佛教名言,概括了整个佛教。

  有位禅师,更是简化成四个字:诸恶莫作

  我一下子搞不明白。于是琢磨好久,终于想通了。

  佛教把“诸恶”,归结为:贪憎痴。

  诸恶莫作:把所有的恶,都去除掉。那,本有的佛性就显现了。佛性本善啊,于是,自然具足“众善奉行”。把所有的恶都去除掉,把贪憎痴都去除掉了,只剩下纯善纯净,自然实现了“自净其意”。

  禅宗就是这么简捷,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

  佛教中又有名言:“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可以向那位禅师学习,可以概括为:息灭贪嗔痴

  息灭贪嗔痴,戒定慧在其中矣,整个佛教都在其中矣。

  斗私批修,息灭贪嗔痴,是儒教和佛教的根本。

  道教清静无为,更是离不开这个根本。

  毛主席诗词中有两句话,说得生动又全面: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用“斗私批修”来“管却自家身与心”,必然会“胸中日月常新美”,就是“明明德”。

  学习,需要活学活用,不可死读书,如抓鸟,抓得太紧了,就死了。太松了,有飞走了。

  斗私批修,是为了“胸中日月常新美”。不可斗死了,相反要斗活,活过来才对。

  其实,诸葛亮的名言也是这个意思:

  非澹泊无以明志!

  明志,就是明明德,就是胸中日月常新美。

  淡泊,淡泊欲望和秉性,就要斗私批修。

  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斗私批修!

 

  

  吴宁一

  2016年8月4日

 

  附录:

  张宏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id=67349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id=43176

 

  吴宁一:革命精神激发悟性认识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68019

 

  吴宁一:为人民受苦的“千古第一官”张钦礼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5&id=67000

 

  吴宁一:诸葛亮的聪明诀窍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id=59802

 

  吴宁一:儒家注解暗藏杀机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42098

 

  吴宁一:用毛主席治吏的精神来治心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id=68225

 

  吴宁一:高举道义大旗 恢复中华根本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1&id=68285

 

  本来是一体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43342

 

  《毛泽东三兄弟》电视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xNDMwNjY0MA==.html?from=s1.8-1-1.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