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经济学之逻辑和因果
这题目是从兰小欢那里借来的,兰博士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谈“逻辑和因果”最常见的两个困难:“第一,前提错了,结论不一定错”;“第二,判定因果关系不容易”。文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和他那“云雨之说”的例子,才知道张五常流毒之甚也。
兰博士以张五常“云雨之说”为例说:“如果下雨,天上就有云”,这个命题的前提是“如果下雨”,结论是“天上就有云”;如果前提不成立——“如果不下雨”,结论不一定不成立,因为“还有不下雨也有云的阴天”。这里是把概念搞混了——也难怪,因为张五常就没怎么搞清楚——对于“如果下雨,天上就有云”这一假言命题,“下雨”是前件而不是前提,“天上有云”是后件而不是结论;至于前提和结论那是对推理而言的。
对于推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即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必然真。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有两种:一是肯定前件,“若A,则B;A;所以B”——这里,“若A,则B”是大前提,“A”是小前提,“B”是结论;二是否定后件,“若A,则B;非B;所以非A”——这里,“若A,则B” 是大前提,“非B”是小前提,“非A”是结论。推理的无效形式——前提真,但结论不必然真——就是谬误了,假言推理的一种常见谬误是否定前件:一般教材是指“A→B,Not A,所以Not B”,其实它还有另一种形式,即“A→B,Not A,所以B”。也就是说,否定前件(Not A),我们既推不出Not B,也推不出B——哪怕前提全部真,也不会有Not B或B必然的结论。
所以,推理的有效与否是从形式上而言的,都是假设前提真,而不管具体内容的。如果一个推理形式上是有效的,并且就具体内容而言前提也都是真的,那么这个推理就是可靠的——当然,就具体内容而言结论也必然是真的。也就是说,一个推理即使是有效的,但只要有一个前提是假的,它也是不可靠的。
假言命题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操作性假说,在假言推理中,它是大前提,是核心前提;而小前提,只能是以肯定形式出现的前件,或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后件。从操作主义的观点来看,前件和后件的内容必须是可以具体判断的,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仍以“云雨之说”为例:就具体天气而言,下雨或有云与否,是比较容易判断的,把实际情况作为有效推理的小前提,就不会存在小前提不成立的情况;而作为核心前提的“云雨之说”,其具体内容倒是可能不成立的。比如“如果下雨,天上就没有云”,也是“云雨之说”的一种;那么,有效推理就可以是:“如果下雨,天上就没有云;现在正下雨;所以,现在天上没有云。”而你在雨中抬头一看,天上乌云密布——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有些人在辩论时,常说:“你的前提(或者假设)错了,所以你的分析满盘皆输,结论站不脚,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的前提之上”。从推理的可靠性而言,我认为很有道理,当然说“满盘皆输”是过了些——我倾向于这是兰博士硬派给别人的,这也是张五常的拿手好戏。在我看来,别人的“前提(或者假设)”其实指的是核心前提,但兰博士的“前提”却是指小前提——犯了偷换概念的谬误;而且,当他认为“前提错”是指前件的否定形式时,又犯了否定前件的谬误!再说了,说“前提错了,结论不一定错”,意思其实就是说:前提错了,结论不一定对——自己亲口承认了推理的不可靠。
单就“判定因果关系不容易”而言,我没什么异议。比如伽利略,在科学史上够有洞察力的了,可是对于抽水泵只能抽大约10米的水柱,他并没找到真正的原因;这要等他的学生托里拆利搞清楚大气压,才真相大白。比如塞美尔怀斯关于产褥热的研究,也是花费了几年时间才找到真正的原因。但是,兰博士举“电灯亮”的例子,还要连着把开关按一千零一遍,就比较扯淡了。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要是根本原因,在80多年前,张东荪就讨论过这问题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其《科学与哲学》。电灯亮是因为有足够的电流通过,从而发热发光;按开关只是形成回路的一个条件,如果灯闪坏了,不亮了,这正是根本因果关系的一个证据,因果关系并没完蛋的。当然,休谟根本不承认因果关系,那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