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维稳发展时代乎?戡乱救国时代乎?

火烧 2010-09-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维稳费用高企与维稳异化现象,揭示部分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引发民众不满,强调维稳需避免成为非法行政借口。

维稳发展时代乎?戡乱救国时代乎?

剑云拨雾

惊闻“维稳费用每年五千多亿元,超过军费支出。”

曾子问:“天地上下,四时有序,秩序之义大乎哉,敢问世间何谓秩序哉?”

子曰:“一言以蔽之,尊卑有序是也哉。”

曾子问:“四时有序谓之谐,敢问世间小康和谐社会何谓哉?小子惑甚矣?”

子曰:“一言以蔽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哉。”

官员称维稳压力增大 部分地方打压上访者(图)

 

  近期,不少地方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透露,虽然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逐年增多,但一些地方维稳压力仍然越来越大。面对压力,个别地方相关部门不惜借维稳之名打压上访者、干扰司法、违法行政等,一不小心就掉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不仅使当地政府的威信受到损害,更是延误了地方发展。“维稳”渐成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最大“烦恼”之一。

  一些地方为什么会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地方官员有哪些维稳烦恼?如何跳出维稳怪圈?人民论坛杂志进行了深入调查。在人民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推出网络问卷,参与调查人数8756人;采访、书面调查地方党政干部478人;总计调查人数9234位。

  调查结果

  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较严重”

  在回答“当前地方维稳哪类异化现象最为突出”这一选项时,70%的受调查者认为

  “维稳目的异化, 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

  68%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维稳思维存在着误区”

  “维稳”为何成为挡箭牌?

  ——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较严重”

  “维护社会稳定”成了近期两起热门新闻事件的官方辩解。一个是湖南金浩茶油事件。据报道,今年2月份金浩茶油就被查出致癌物苯并芘超标,但是消息一直没有公之于众。另一个就是出现蜱虫疫情的河南商城,据当地主管政法的一位乡干部说,之所以没有公开疫情,是出于维稳需要。

  调查显示,7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借“维稳”名义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较严重”,仅有6%的受调查者认为此类现象“不严重”。结果表明,一些地方部门曲解稳定,借“维稳”名义不作为已经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

  近年来,借维稳名义滥用权力、胡乱作为的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一些地方搞非法的暴力拆迁,动辄就动用警力,也称之为是“维稳”;紫金矿业瞒报污染,也是出于考虑“维稳为重”;公民发帖批评县委书记,除了被公诉犯有“诽谤罪”之外,也被指“破坏全县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维稳”成了一些地方非法行政的借口,值得高度警惕。这种行为不但不能维护稳定,而且有可能激化矛盾,诱发社会冲突。

  “哪些不稳定因素最可能诱发群体性冲突”?人民论坛调查显示,78%的受调查者选择“一些部门和官员公权私用、特权腐败、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列所有选项第一位,比列第二位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增多”(71%的受调查者选择)多出7个百分点,比列第三位的“因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受损等引发冲突”(59%的受调查者选择)多出19个百分点。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都和公权私用、政府部门不作为等相关,而一些当事官员遇到问题作为不当在不同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要维持社会稳定,地方官员及相关部门首先要做的便是依法行政,不滥用手中的权力。

  有受调查网友指出,在网络时代,网民对于真相的渴求大有掘地三尺之势,到底是维护民众利益,还是将维稳当做挡箭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