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实践到底是怎么回事?
录入者按:这是一篇文殊哲学有关实践的论述摘编。文殊哲学遵循毛泽东的科学认识论,对实践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的科学实践观,彻底批判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是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类世界的关键切入点,缺乏科学的实践观,就谈不上对社会和人类世界有科学认识。就目前学界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无一人具有科学的实践观。故在各个网络论坛上发表文殊哲学的科学实践观对于提高学界认识,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彻底批判包括马哲在内的传统哲学,推动思想革命,都有重大意义。请网友们踊跃评论,大力宣传。谢谢大家。Wruuuili摘录(字数13640)
实践到底是怎么回事?
——兼论科学的思维方式
文 殊
一、实践的科学定义
实践到底是什么?在哲学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是人的“行为”的;也有说是主观过渡到客观的“桥梁”的;或说是主客观相互转化的一个“环节”的。宗教人士则说实践就是修身养性。而马克思则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我国学界则普遍认为,马克思对实践所下的定义最科学。以上认识,从主观上看来,都说得过去。只是都没有指出实践的本质。
文殊哲学对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人类的各种实践,远看、表面上看,都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但近看细看,实践就是在人的制约下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农民锄地是在农民的制约下锄头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作用;铁匠打铁是在铁匠制约下铁锤与烧红的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等科学实验是在科学家的制约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打架斗殴和社会革命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拉车、推磨等生活实践,就是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可见,“实践”这个词不过是有人参与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哲学用语而已。这就是实践的本质。认识这一点极其重要。我们知道,在自然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自然界运动演变的唯一动因动力。自然界的一切,包括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等,都是物质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在人类世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人类世界运动演变的唯一动因动力。人类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类自身以及各种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等(如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实体,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各种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等),都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的产物和表现。这就是说,在自然界,物质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造物主的天造地设。在人类世界,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创造了各种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而各种社会实践都是人类自主意识支配下的自主行为,故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旨意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说,在人类世界,是人类的主观意识决定了客观存在。人类世界的造物主是人类自己,绝非“上帝”。可见,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说错了。所谓唯物、唯心之说,不过是哲学家们主观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世界所得出的主观结论而已。同时也可以看出,对事物本身的科学认识有多么重要!仅靠对实践的主观认识,根本不可能得出如此重要的科学结论。
二、实践的基本属性
⑴实践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那么在实践中事物之间会发生哪些相互作用呢?其实,它和自然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样,既可以是机械作用(即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作用(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化学作用(即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即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核作用(即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至于每一次实践中所发生的具体作用,则完全取决于实践的具体形式和任务。
对于实践对象的运动演变来说,人类实践又是一把双刃剑,都会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即既可以推动实践对象向前发展,也可以推动它向后倒退;既可以通过实践来创新、创造,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掠夺和破坏;既可以改变实践对象的运动方向和历程,也可以改变实践对象的演变结果。——在生产实践中,既可以制造一件产品,也可以对它改制,直至把它毁掉,既可以盖房,也可以拆房;在一般的生活实践中,既可以把鸡蛋孵成小鸡,也可以把它炒熟了吃掉,你还可以开着车到处跑;在科学实验中,既可以合成一个化合物,也可以分解它;在社会革命中,既可以创造一种新制度、新体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也可以复辟一种旧制度、旧体制使社会倒退等等。人类实践的这一特性,正是毛泽东“一分为二”辩证法的实践基础,也是下面要讨论的实践的阶级性和专业性的由来。人类实践之所以是一把双刃剑,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事物运动演变的根本原理极其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什么样的动因动力作用下,事物就发生什么样的运动演变。或者说,无论什么样的实践,总会使实践对象产生与之相应的运动演变。这是经验易得,理论难求的根本原因。二、人类是一种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的动物,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或者说,只要弄清了各种具体实践与其引发的实践对象的各种运动演变之间的对应关系,人类就能在实践中随心所欲地驾驭实践对象的运动演变。在此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弄清了各种事物运动的各种原理,在足够强大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实践就是万能的,就能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随心所欲地驾驭客观事物的运动演变。或者说,在这样的人面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被实践中的一步步决策所化解了,也就无规律可言了。届时,人类就不再是“规律”的奴隶,而成为整个物质世界的主人了。这就是说,只要人类自觉地把各种社会实践都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排除一切权力的束缚和干扰,就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公平合理的人类世界来。
⑵实践的阶级性和专业性
在阶级社会,人类实践还具有下列两方面显著特征:其一曰阶级性,其二曰专业性。
⒈实践的阶级性
人类实践有做好事和做坏事之分。所谓做好事,就是指从事创造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及其附属活动,以及有益于他人的社会活动。所谓做坏事,就是指从事损人利己的掠夺和剥削活动及其附属活动,以及有害于他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好人和坏人,劳动者和掠夺者(如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和窃贼土匪等)之分的实践基础。同时也是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实践基础。“实践的阶级性”这一术语正源于此。在此意义上说,人和社会的阶级划分并非由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学者所划分,也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每个人自己所从事的赖以谋生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如果我们的人民 和专家 教授都能懂得这一点,就不会轻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了,也就不会埋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由此看来,劳动人民只要政权在握,有一支忠于劳动人民的强大军队,要建设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平等互助,互为服务的和谐社会就并非难事——只要坚决彻底、稳步地取缔各种形式的掠夺和剥削实践(包括明火执仗的抢劫,自知理亏的偷窃和不等价的商品交易在内),把科教救国的方针贯彻到底,这样的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实现。
⒉实践的专业性
人类实践有各行各业之分。劳动者和掠夺者所从事的社会实践,都有各种专业之分。由于认识源于实践,故各行各业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知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这才有“不干一行,不懂一行”和“隔行如隔山”之说(这一说法,也为“认识源于实践”这一原理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因此,学界人士都应有自知之明,对于那些自己从未研究过的问题,如果理解不了,切勿信口开河。最好遵循毛泽东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免开尊口。
⑶是非观和正误观
人们根据实践的阶级性,确立了各自的是非观和善恶观。通常,人们总认为,不管何时何处,做好事总是对的,应该的;做坏事总是错的,不应该的。做了该做的好事,就会受到人们的称道,就谓之“是”;做了不该做的坏事,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就谓之“非”。事关大我和全局的利害得失者,谓之“大是大非”;事关小我和局部的利害得失者,就谓之“小是小非”。一心做好事的谓之“善”,蓄意干坏事的就谓之“恶”。有时候,好事能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能引出好的结果。但这只是因果关系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不能以此来判断人的善恶。有人会说,如此来定义人的善恶岂不成了唯心论了?不,人在实践中的意识和行为都是自主的。这同样是基本事实,即使是下意识行为,也不过是习惯成自然而已。故人的善恶只取决于他所从事的赖以谋生的社会实践的善恶,所谓“人本善”“人本恶”之说,都是不实之论。
人们根据实践的专业性,又确立了各自的正误观。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凡符合本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做法(即实践方法)就认为是正确的。正确认识指导下的正确做法,总能把事情办妥办好。凡不符合本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做法就认为是错误的。错误认识指导下的错误做法只会把事情搞砸。除了常识范围内的事情,谁都无法判断其他专业的实践和认识是否正确。人们在实践中普遍持有的这种正误观也否定了传统哲学关于检验真理的那个实践标准。
可见,是非观和正误观是有原则区别的,判别是非和正误的依据也完全不同。各行各业的实践者在判别该不该做某件事情时,用的是是非观,其判别依据是实践的阶级性;在判断做一件事情的具体做法是否正确时,用的是正误观,其判断依据是各自掌握的专业知识。而各种专业知识都只能应用于本专业。故专业知识只有科学不科学之分,绝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这个词完全是某些宗教界人士和哲学界人士用来愚弄人民的说辞。
由于实践的阶级性和专业性,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掠夺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是非观和正误观。如果在理论上提不出一个真正科学的判别依据,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曲直确实是难以说清楚的。人们只可能站在各自掌握的专业知识的立场上各执己见,在各不相同的“主义”之间相互攻讦。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这种情况极大地阻碍了思想的统一,阻碍了人类认识的发展,阻碍了改造世界的进程,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情况昭示着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的迫切性。
三、实践的两种基本方式
人类实践又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就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主的实践,如生产劳动和社会革命等。其二就是以认识客观世界为主的实践,如教学实践、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等。
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又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曰绕物围观式,其二曰剖析式。
顾名思义,所谓绕物围观,就是动脑不动手,只在事物的外围,仅凭感官和记忆直观地去感知和识记事物的方式。显然,这正是古今中外的宗教人士和学术界人士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去识记事物的方式,也是一般动物识记事物的本能方式。试问,哪一种动物不是以绕物围观的方式,仅凭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去识记事物的呢?严格说来,这种方式是不能称之为实践的。但考虑到在绕物围观过程中难免要用手去触摸一下或掂一掂分量,甚至敲一敲听听声音,或闻闻气味、尝尝味道等,这才把它纳入实践范畴。
所谓剖析式,就是既动脑又动手,对事物本身进行解剖分析的方式。在《实践论》里,毛泽东称之为变革现实的方式。显然,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家们在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研究中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真正属于人类的,为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的方式。
认识事物的实践方式不同,所得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截然不同,实践中所产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认识事物所遵循的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也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
四、剖析式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惟一科学途径
⑴绕物围观式实践和剖析式实践的本质区别
⒈绕物围观式实践
在绕物围观式实践中,人们总是站在各自的主观立场上,凭借各自的感官去直观地感知事物。在这种实践方式中,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视在状态,即形体大小、形状、色香味等事物的外部形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即视在关系。事物之间的视在关系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是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事物运动演变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不同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串连成的逻辑链,就是事物运动演变的过程。如:种子→发芽→成株→开花→结果(新的种子)等。过程亦称轨迹。事物运动演变已经走过的过程谓之历史、历程。一切过程都是可视的——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通过编年史和文物古迹考证看出;微观世界的运动演变和高速运动的过程,也能通过影像和时间放大术显现出来。
显然,在这种实践方式中人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视在状态、视在关系和运动演变的过程。永远不可能认识到事物本身到底是什么?以及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比如,他们永远不会认识到水本身究竟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加速运动的规律等,更认识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原理。他们只会把事物运动的典型过程或人类无力改变的运动过程,如花开花落、四季和昼夜交替、人的生老病死等,以及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发展史,说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把事物的质和量说成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或依据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去推测。但仅凭推测得来的认识总是不科学的。
传统哲学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就是在这种实践方式中获得的。因而在他们看来,实践只是一种“物质活动”,一种“过程”、“环节”和“桥梁”。他们根本不去实地考察,在农民锄地,铁匠打铁以及科学实验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因而他们永远认识不到实践的本质就是“在人的制约下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⒉剖析式实践
在剖析式实践中,人们在认识事物本体时,总是把它剖切开来仔细观察,要弄清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如果用手掰不开,就用各种工具和科学仪器来剖析;如果肉眼看不清,就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或用其他科学仪器来测示。因而在这种实践方式中人们就能认识到水是由氢和氧化合而成,其分子式就是H2O,食盐就是NaCl。在认识事物运动时,也总是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去解析运动,并通过精密的实验以求得各运动参量对运动产生的影响,并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从实验数据中推导出各运动参量之间的必然关系,即事物运动的规律来。通过这样的具体分析、实验和数理推导,人们就能认识到,加速运动本身各运动参量之间的必然关系是F=ma。这就是加速运动的动力学规律。可见,规律只是运动本身各运动参量之间的必然关系。事物本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和事物运动本身各运动参量之间的必然关系统称为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必然关系就是事物的本质。稍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种质和量的必然关系都是各个事物所特有的,稍有改变,事物就发生质变。可见,只有通过剖析式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此看来,不仅认识的获得要通过实践,认识的内容也取决于实践的基本方式。马克思的存在决定论可以休矣!
⑵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们在绕物围观式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以及在剖析式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两者有些什么不同。通过简单的分析对比就可以看出,两者有着截然相反的特征。
⒈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的主要特征
1.1直观性
这是由绕物围观方式自身决定的。即使有些外部联系,如“础润而雨”“日晕而风”等,一时发觉不了,也只要你留心观察并通过简单的经验回顾和总结就能认识到。这就是俗话所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在一般情况下,认识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不需要动手,更不需要运用实验手段或借助于计量仪器。任何人只要有一个健全的脑子和五官,都能依靠感官和记忆轻而易举地获得这种认识。这也是以往的学术研究机构从来不需要实验室的根本原因。
1.2主观性
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外部联系都是人们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所看到的,不管你站在什么方位上去观察,也不管由谁来观察,都是站在人的主观立场上的观察,由此得来的认识总是人们的主观认识。正由于绕物围观实践方式的主观性,所以在绕物围观者看来,事物运动都不需要人的干预,都是自动的。于是,马克思就编造出一套事物运动的自动化理论来。最早的哲学家就提出了他们的地心说来。
1.3表面性
这也是绕物围观方式自身决定的。在绕物围观过程中,围观者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事物及其运动的表面现象和分立事物之间的表面上的联系,是不可能认识到事物本身的真情实况和本质的,更认识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认识都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的空洞认识。传统的哲学社会学说都不过是围绕事物及其运动的表面现象的夸夸其谈而已。
1.4不确定性
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都是不确定的、多变的。水的视在状态有固、液、气三态,且经常随着环境温度而变;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即使其本质不变,其视在状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事物在运动演变中的视在关系也是如此。比如鸡蛋不一定都能变成小鸡,也可以变成腌鸡蛋、炒鸡蛋、化石等等。通常,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只反映运动演变的某个即时状态。一旦离开了事物运动的某个即时状态,到了思维过程和学术理论中就都失去了它的确定性和必然性,都成为一种不确定的可能性。这就是传统哲学之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因。
1.5相对性
在绕物围观过程中,围观者所得到的认识都是相对的,都会随着观察和讨论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不同而变,尤其是对社会事物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因此,人们在围观过程中,由于受认识本身的相对性和人类实践的阶级性和专业性的影响,对任何事物和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这就是马克思之所以要强调阶级立场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世间各种意见分歧和纷争的认识根源。也是以往的哲学社会学说会有各门各派之分的根本原因。传统哲学也就因此具有了显著的阶级性。
1.6广延性
事物的视在状态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是逻辑概念,分立事物之间的视在关系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是逻辑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既可以随着事物的周期性运动而循环往复,如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发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轮回等;也可以沿着事物运动演变的轨迹向两端无限延伸;又可以在时空领域里向四面八方无限扩展,把宇宙万物都连成一片。事物之间的时空间隔无论有多久远,都能以相邻事物为中介使相互间发生逻辑联系,即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这就谓之逻辑关系的广延性。这在马克思辩证法里就称之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此特性反映在以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中,就谓之逻辑思维的发散性。逻辑思维的发散性,既使逻辑分析永远得不出终极结论,也给强词夺理的狡辩和“扯皮”提供了可能性。逻辑关系的广延性,也给以往的学界人士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虚构理论所需的,取之不尽的逻辑资源,使哲人们凭借各自的“智慧”虚构各自的“学说”成为可能。
1.7无用性
如前所述,这种本能方式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它得不到关于事物本身到底是什么的认识。比如,在这种方式中永远得不到水就是H2O的本质认识。因而靠这种方式得来的知识根本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你如果缺乏孵小鸡的实践经验,仅靠“鸡蛋能变小鸡”这种缺乏具体内容的空洞认识,要想使鸡蛋孵出小鸡来是不可能的。要想人工孵小鸡起码也得做个小小的科学实验——用温度表去量量老母鸡孵蛋时的体温。故仅有事物的视在状态和相互间视在关系认识的人,包括以往的哲学家和宗教人士在内,都只能依靠经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传统哲学要么犯经验主义,要么犯先验论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客观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的认识只能用来夸夸其谈。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依靠对事物本身的科学认识。有人会说,正由于哲学家指出了“鸡蛋能变小鸡”才会有科学家“为什么会变”和“怎样变”的追究。这完全是屁话。类似“鸡蛋能变小鸡”这样的“理论”谁人不知?需要哲学去研究吗?正因为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具有以上诸方面主要特征和致命弱点,就决定了这种本能方式的不科学性,以及传统哲学的多元性和无用性。其实,关于传统哲学的无用性,亚里士多德和弗兰西斯·培根等先哲们早就有所指摘。可见,以往研究哲学的方式方法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的。
2.质和量的关系的主要特征
2.1隐蔽性
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都是隐蔽的。即使是最简单的长方体的边长和长宽比,也不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必须动手用尺子量一量,还要用心算一算才能得知。因此,要认识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必须动手又动脑,并依靠各种实验手段、计量仪器和数理分析。而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仅靠绕物围观式实践是认识不到事物本身的各方面质和量的关系的。
2.2客观性
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是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对它的认识只有精确不精确的问题,而不存在主观不主观的问题。比如,在“水就是H2O”“加速运动的动力学规律是F=ma”等认识中就绝不包含主观成分。因为这些质和量的关系都只是反映了一种客观存在。正因为剖析式实践是完全立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认识方式,故而才能真正认识到,没有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事物都不会自动改变自身的存在形态。这就是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所描述的事实——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人的思维运动也有惰性。思维惰性就是学界人士所说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惰性,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3本质性
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体现,都是各个事物所特有的。比如水的本质就是H2O,氢气的本质是H2,氧气的本质是O2等。事物的本质并非传统哲学所述是本质属性的总和。因为属性不过是一事物与它事物相互作用时所能引起的外观性状的改变。属性并无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因为没有一种属性是某个事物所特有的。故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内在联系,也只能用事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来表述。如水与氢和氧之间的本质联系只能表述为:2H2+O2=2H2O。这就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式。可见,要想对事物的本质有确切的认识,必须彻底弄清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
2.4确定性
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都是确定不移的,唯一的,既不随它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的改变而变,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水的视在状态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可以以固态、液态、气态等游离状态存在,也可以结晶水的形态存在于其他化合物中;也不管是井水、河水、雨水和露水,其本质始终是H2O;也不管由谁来研究,所得结论总是一致的,决不会得出与H2O不同的结论。
2.5绝对性
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都具有绝对性。只要有水,就必有H2O的关系,只要有加速运动,就必有F=ma的动力学规律。
2.6有限性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都只局限于该事物本身,故也都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时决不会牵涉到与之无关的其他事物。把事物本身各方面的质和量的关系彻底弄清了,也就得到了该事物的完整认识,包括它的外部特征(即视在状态)和外部联系(即视在关系),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质和量的关系的这一特性,反映在以质和量的关系为基础的理论思维中,就谓之理论思维的收敛性。这一特性就使理论思维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时总能得到确切的结论。
2.7有用性
只有掌握了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才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去改造客观世界。只有认识到水是H2O,才能认识到水跟氢和氧及酸H+和碱OH-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用氢和氧来合成水,才懂得酸碱中和也能得到水。其实,传统哲学所说的内在联系,都是外部联系。在绕物围观的实践方式中他们根本认识不到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所谓改造世界就是要改造客观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无论是生产劳动中对自然物的改造,还是社会革命中对社会事物的改造,都要改造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事物本体的质和量的关系就是事物本身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所谓劳动,就是要改造劳动对象本身的形状尺寸、物质组成和结构等质和量的关系。即使是我们祖先制作简陋石器工具的劳动也是如此。仅仅改变事物之间的视在关系,把自然物搬来搬去,是不可能把它改造成有用之物的。与此无关的体力和脑力付出,都不是劳动。这就是劳动和工作的本质区别。显然,把剥削者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剥削劳动人民的脑力付出,以及文学艺术家们虚构作品的脑力付出等都称之为脑力劳动是错误的。以往的哲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更不能称之为劳动。可见,一般的工作只能改变事物之间的视在关系,即逻辑关系。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财富。无论何时何处,总是劳动者养活着不劳而食者。离开了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的认识,人类就不可能驾驭事物的运动演变,就不可能改造世界。
正因为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具有以上诸方面主要特征及其有用性,就决定了剖析式认实践方式是惟一科学的实践方式。
由上述对比可明显看出,只有在剖析式实践中人们才能认知客观真实,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才能认知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即事物的本质。而在绕物围观的实践中人们却只能感知事物的视在状态和相互间的视在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外观形态。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水、汽、冰、雪等就是水的本质H2O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给人们的外观形态。这就是说,以往的哲学家在他们的实践中是看不到客观事实的,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充分说明,在以往的哲学研究中,哲学家们根本不可能和客观事实打交道,唯一能与之打交道的只有人的主观意念(包括自己的以及其他学者的主观意念)。以人的主观意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模式就谓之学术研究。与此类似的研究还有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无科学性可言,因为在研究中他们根本接触不到事物的本质。而以客观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模式就谓之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所得结论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根本不同,就使这两种研究模式至今仍是互不相容的两股道上跑的车。
五、科学研究的起步与思想革命
在绕物围观式实践中产生的思维,即以事物的视在状态和视在关系为依据的思维,就是学术界人士所说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正是古今中外的学术界人士和宗教人士在学术研究中所普遍遵循的思维方式。可见,逻辑思维是最原始、最低级的动物本能的思维方式。由逻辑思维建立起来的理论都是缺乏具体内容的空洞理论。以往的哲学家也就都是只会夸夸其谈,毫无真才实学的空头理论家。由此可引出以下几个简明结论:1、以往的哲学和宗教只是同源不同宗而已,都是不科学的;2、孔子思考问题时所遭遇的“二难推理”,康德思考问题时所遭遇的“二律背反”等,都不是逻辑思维的规律,正好证明了逻辑思维的不科学性,正好说明了人们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创作时必须彻底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本能的思维方式,以及抽象笼统的夸夸其谈;3、理论研究和理论创作,必须坚持毛泽东强调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从事物及其运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并从这些客观事实中即从事物本身的各种质和量的关系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高等动物在这种本能的绕物围观的方式中得到了什么呢?它们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食草动物找到了鲜嫩可口的植物,食肉动物则找到了它们的猎物。
基于逻辑思维所虚构出来的哲学社会学说,也就只能为统治阶级的掠夺和愚弄人民服务,也就只能为统治集团所重视。充其量也只能像琴棋书画那样,为老学究所欣赏,但人非禽兽,不能仅靠本能和经验去寻找和掠夺生存资料。对于每天都要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大众来说,这种空洞认识就毫无用处。这就是以往的哲学只能停留在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永远进不了寻常百姓家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传统哲学指导不了生产实践,早期的科学家们才到每天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动者的生产实践中去寻找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他们与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开创了以剖析式实践来研究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的科学实验。这是人类认识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
事实上,人类在早期的生产实践中,运用简陋的度量衡器具去量度劳动对象的实践就是最早、最原始的科学实验。随着劳动的持续进行,简陋的度量衡器具逐步发展为精密的计量仪器仪表,计量对象也由事物本体量的粗略计量发展到涵盖运动参量的精确测定;对质和量的关系的分析也由素朴的四则运算发展到现代的数理分析和推导,原始的科学实验就日益发展为成熟的科学实验,并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研究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化的科学实验研究。这就是当代科学的缘起和简历。完整地说,科学就是通过剖析式实践,研究事物本身的各种质和量的关系并以这种质和量的关系来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学科。或者说,与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无关的学说都无科学性;与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无关的学术研究都不是科学研究。可见,科学研究是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诞生、发展、分离出来的。那种把科学研究说成是从传统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正因为当代科学是研究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的,而人类劳动则要改造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故当代科学就能为人类的劳动生产服务。而传统的哲学理论却与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毫不相干,故传统哲学也就不可能指导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可能指导人类去改造世界。学术界人士如果一时还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请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传统哲学真能解决实际问题,人类又何必要多此一举,不辞艰辛地去从事科学研究呢?
在剖析式实践中产生的思维,即以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为基础的思维就谓之理论思维。之所以称之为理论思维,是因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论思维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家们在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研究中所普遍遵循的思维方式。可见,只有理论思维才是惟一科学的、高级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为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在绕物围观式实践中不可能发生的思维方式。其中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的唯一性,决定了当代科学和各种科学理论的唯一性。这就是当代科学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根本原因。质和量的关系的客观性,即这种认识完全是建立在客观事物本身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决定了理论思维及其创立的理论的唯物性。故只有理论思维创立起来的理论才是惟一科学的唯物主义理论。而基于逻辑思维所创立的一切学说和理论,则都是不科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在内。
可见,只有立足于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来研究哲学才是科学的。
那么哲学家要不要去重复科学家的研究呢?完全没有必要。一方面没有强大的实验手段去研究,重复建设也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能力去研究。今后哲学研究的全部任务就在于运用当代科学所揭示的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解释人类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彻底弄清它们是如何运动演变的,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服务于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哲学家和科学家一样,都不能单靠所谓的智慧凭空去构思什么学说,都只能通过科学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去揭示事物运动所遵循的固有原理和规律,把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
那么,古今中外的学术界人士,为什么始终不改他们的思维方式呢?其具体原因有下列几方面:其一,他们从不参与生产劳动,也从不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也就不知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是唯物、科学的。他们的所谓研究是和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其二,他们的学识是与当代科学完全隔绝的,而且从来不去认真研习科学理论,只会套用一些个别结论来作伪证。他们口头上虽说,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在他们的哲学原理中却不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踪影。其三,在学术研究起步之时,科学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尚无规范的理论思维可供借鉴。其四,他们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一开始就是为统治者效劳的,并非是为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服务的。在此意义上说,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历代统治者的帮凶。其五,由于受思维惰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方式总是世代相袭,因而习非成是,积习难改。从根本上说,这一切都是由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方式决定的。正是这个根本原因,使学术界人士始终无由得知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实践方式,什么是理论思维。故他们至今仍顽固地认为,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始终沉湎于抽象笼统的夸夸其谈而不可自拔。
可见,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在理论研究中不一定能创立出科学理论来。要看他懂不懂理论思维,以及在理论创作中能否坚持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现在请网友们想一想,古今中外的哲学,有哪个门派的学说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呢?没有!以往的哲学社会学说有唯物主义的吗?也没有!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吗?不是!他不过是一个自封的唯物主义者罢了。他以为,只要承认物质第一性就可以成为响当当的唯物主义者了。但他彻底地错了。只有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立足于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来认识和描述事物才是彻底唯物的。这正是许多科学家,虽然他们一走出实验室就会走进教堂或佛堂,但他们在科学实验研究中所创立的科学理论却都是唯物的根本原因。但在社会生活中,或者当他们介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时,他们为什么又都会是唯心主义的呢?这一点只能解释为,他们的理论思维不是自觉的。一旦离开了实验室,离开了剖析式实践,在动物本能的驱使下,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需要,他们的思维就会回落到本能的逻辑思维平台上。如果他们能自觉地意识到逻辑思维的不科学性,那么,他们早就该起来与不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作斗争了。我国的何祚庥、路甬祥等著名科学家也就不会糊里糊涂地去充当改革开放的吹鼓手了。可见,从不自觉到自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需要有人来指点迷津的。在自然科学领域需要科学家来指点迷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需要懂得理论思维的学者来指点迷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专家好汉,绝非人人都是伟人和英雄。从这一点看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但由于人民群众始终是三大革命实践的主体,故一切真知灼见都只可能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确实是领导者克服主观片面性的一大法宝。
人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方式+思维方式就构成以往所说的思想路线。可见,人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自古以来就只有两条:一条是由绕物围观式实践+逻辑思维构成的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一条就是由剖析式实践+理论思维构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思维亦称科学思维。所谓思想革命(亦称认识革命或文化革命),就是指以科学的思想路线取代不科学的思想路线的革命。有史以来,人类从未进行过科学意义上的思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