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革命
从李建军说起
——文学的理想
十一长假,读了李建军的《文学因何而伟大》一书。甚慰。
文学因何而伟大,这题目就吸引人。论经典的条件与大师的修养,更是让人沉思的科目,需要严肃认真的讲究。
“批评家李建军是陕北人,这个喜欢留着小胡子的年轻博士是个非常有性情的人。”这样的个性是令人欣赏的。没有个性,就没有批评,更别讲康德的理性批判了。
李先生讲:陕西作家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积学以储宝,提高思想能力。另一个问题是精神上的,陕西作家缺乏现代文明指衡下的主体精神姿态和价值理念。具体地说是缺乏彻底的批判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现代的公民意识、自由意识。他们离体制的距离太近,对来自体制内的评价和奖赏过于在意,让人觉得缺乏骨气和大境界。这一点比人家拉美作家差远了。人家像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是“啄食社会腐肉的秃鹫”,而咱们呢,是人家屋檐下的麻雀而已。
这是需要勇气说出的话,足见先生的气壮。
对于文学,还是讲“文学就是人学”为确。文学批评如果仅仅以文学的技巧、气质来评议,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将文学定义为人的学问,将文学变为人类整体作为批判的对象,人类尚在不成熟的青春后期,文学批判也就很难的了。
首先,文学史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写。我们必须将人类自身的发展放在一个“上帝的角度”来看,人啊,你们需要更多的努力!
文学表现的是人类深化内涵的生活史。各种人物都要表现,那些吸引人的情结当然会有更多的机会。情欲、性感、冲击力的表现,各种戏剧的纠葛,都是需要人们感受的。那些成就一生荣耀的人们,哪一个不是“一将成名万骨白”的?那就是进步历史的代价。
我固然喜闻乐见具有宗教情怀的列夫·托尔斯泰那史诗般的贵族意味,更喜欢巴尔扎克那雕刻人性的手法。但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思想力量,更显现为高尔基那样的强健,超然。他不是尼采那样病态的呓语,而是赋予人民群众超越黑暗的信念。掏出“燃烧”的心灵,点燃光明的精神火炬,那就是真正的凤凰涅槃的“重生”。
可惜,李先生的伦理道德和正气、良心,并没有毛泽东那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尽管革命有不可“饶恕”的血腥,列宁、胡志明、毛泽东为人们瞻仰的遗容是不可亵渎的,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无私无畏的圣人。没有这些不言自明的基本判断,就无法跨越人类私有制社会这道门槛。当然,我要说的是苏联、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高峰”。
李先生对于中国现实文学的批评是恳切的。李先生的经典、大师要求是正当的,也是非常值得人们重视的。《文学为何而伟大》这部书是需要人们敬重而细读的。因为它有着博士写作的“学养”和引文,可以提高人们的鉴别力。
有学者说李建军是批评界的良心,是个完美的批评家。这话说的过誉,但他针对当下走红作家的发言确实不客气……他是批评家中敢于说实话的一个,读了他的《文学因何而伟大》后,很是认同他那“一般化”的价值尺度。
当下的文学批评缺乏活力和锐气,“革命者”拒绝那些马屁精“广告家”,拒绝艺术上粗制滥造和道德、趣味上鄙俗堕落的作品,真诚呼唤具有焕发精神力量的作品出现。
革命者更希望超越俄罗斯文学的沉重,这就像郭沫若《女神》那样的激情,最终超越契诃夫的温良尔雅的气质。光有慈悲救不了私有制社会民主枷锁下沉溺于自由的“猪猡”,必须唤起人的崇高精神和意志。必须建设科学、民主的共产主义运动。向共产主义社会进军,是一切人类“人学”的主题,这就是一种起步,一种区别。
文学,仅有高贵、慈悲、爱心、善意还不够。人啊,你需要更多的行动力: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