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理性看“自由”——与会嘉宾一席谈
辩证理性看“自由”
——与会嘉宾一席谈
■环球财经实习记者 邹玄/整理
龚鸽灵(澳大利亚海外华人文化基金会会长):
媒体是产业,受利益驱动
新闻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一支,是独立运作的。但产业方向需要考虑产业需求,需要考虑盈利。要盈利就需要吸引眼球,西方部分媒体之所以热衷于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不仅仅是因为偏见和文化背景,也是因为媒体产业的运作模式、盈利驱动使然。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2008年时他们为什么那样歪曲事实。有些媒体的立场其实根本无所谓左中右,他们那么做,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中国市场化媒体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发展起来,这30年间,我们主要学习和借鉴的是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这30年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媒体人,也吸纳了西方文化制度运营模式,同时接受了其思维逻辑和文化背景。国内媒体人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难以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的自由主义、政治生态、媒体主流是什么样的,而西方许多年轻人苦闷的是如何反对他们西方自己的模式。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发展不同,中国最近30年一直在高速发展,直到目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中国的价值观可能完全不需要回过头去走西方年轻人也曾经迷信的普世价值阶段,可能会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走到现在正在寻求的“普世价值有什么问题”这一阶段。我意思是,只有“否定之否定”后才能找到状态,如果现在要中国人回头去找“普世价值”,我觉得会很辛苦。
刘仰(文化评论人、《中国不高兴》作者之一):
不能用文艺腔去理解自由
有个词我们当时在《中国不高兴》里特意讲过,叫“文艺腔”。“自由”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是非常典型的文艺腔。文艺腔的感染力量很大,比如在电影里高喊一句“freedom”,大家看得热血沸腾。大家对“自由”容易产生一种宗教式的膜拜,无论是对制度还是对人。这样一来,一说起“新闻自由”就变成了一个绝对观念,好像谁要触及到这个问题就大逆不道,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孔子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不超过应有的限制才是真正的自由状态。也就是说,自由只有当与现实中的限制融为一体时才叫真正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所以我们在讲“新闻自由”时,不能用文艺腔去理解、用宗教化去认识。
当前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微博上的谣言泛滥。我认为这其实不难管理,就是实行微博实名制,让发言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而不是躲在后面,只享受了造谣的快感,却不用承担造谣的后果。任何事情,权责都应该是对等的。
林鹰(《环球财经》副总编辑):
媒体人应当自律
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知道两个词,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在场与旁观。是“旁观”,而不是“客观”,如今许多媒体标榜和鼓吹“公正”、“客观”,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新闻是人写出来的,是人就不可能“客观”,他天然是主观的,他的报道、用词、描述,必然带有写作者个人的生活、教育印记。无视人的“主观”天性去标榜“客观”,不是过于狂妄,就是别有用心。
刚才龚会长谈到,媒体是一个产业,既然如此,就有它的盈利需求与驱动。我认为这是在商业社会中对“媒体”属性的一个基本认识,但恰恰很多人对此是忽视的。别人不明白情有可原,如果有业内人一边受着利益的驱使行事,另一边却鼓吹“新闻自由”与标榜自己“客观公正”,这就有点儿可耻了。
关于“自由”,我想说的是很多人记得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却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卢梭的另一句名言:“人固生来自由,却无不在禁锢中”。就好比学经济的自由市场主义者,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圭臬,却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他在此前的巨著《道德情操论》。我认为,很多概念或观点都是有其前提条件和限定的,抛开这些去谈“自由”或“自由市场”,都容易形成误导。
贾晋京(《经略》电子刊物编辑):
言论自由的两个误解
我认为目前存在两个关于言论自由的观念上的误解:第一,我们讨论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时似乎在前提假设上都是一种所谓的自然权利,或是神法的一种概念判断。实际上这个问题在西方二战前已经解决,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说政府不能去制定有关言论或者宗教的含义,似乎很自由。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什么意思?美国法学权威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写了一本《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用一本书解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真正含义,其中得出的含义恐怕会令大家大吃一惊。据他解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真正维护的只有那种要在大会上付诸表决的议席,可以对行动方案提出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讨论,也就是该怎么行动,除此之外的权利是不受保护的。换句话说,人们只有讨论该怎么做的权力,而没有讨论该不该做的权力。
第二,现在普遍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是觉得西方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而那些集团都可以有自己的媒体,似乎互相可以产生一种竞争。这是一种错觉。我最近查了很多西方媒体董事会名单,发现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信息。比如英国的BBC,通常大家认为这是英国的国有媒体,但BBC最高机构理事会里只有5人,这5人由议会任命,其下是执行理事会。这5人都是谁呢?第一个是BBC的头,叫马可斯·阿吉斯,其第一身份是巴克莱银行集团董事长,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他岳父背景很厉害,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一员。另外几个理事有普华永道的董事长,还有一个银行总裁,另外两人同属一家公司,我查了一下,该公司的背景是英国军情六处。其实,西方顶尖大媒体的背景基本相同,都是交叉控制在超级资本精英手中。
饶谨(四月网及AC四月青年社区创始人):
年轻人的困惑与希冀
我们看一件事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卑鄙还是崇高,平庸还是神圣,浅薄或是高深,全在于新闻从业者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是个体怎样提升自己的认识,让我们更有良知或坚守良知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对中国的新闻报道有一些困惑,一个是“富士康跳楼事件”,当时仿佛更像是媒体的狂欢;第二是对某些杀人事件的报道,部分媒体似在走一种极端,这种完全没有商量余地的事,不应该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第三,一些媒体对国外的某些事件反应平淡,并且包容。对国内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则百般批评与指责。
现在很多人对媒体是又爱又恨。作为年轻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社会有共识,我们希望朝着这样的方向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