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薪酬会造成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吗?
从让普通人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到“有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再到“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进而加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了热门话题,对此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而反对者多认为,提高中国企业职工的薪酬将会使得企业成本上升,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相关企业还会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的如越南、柬埔寨、印尼、印度等国家,由此又会造成失业率的增加;同时,给普通劳动者和“农民工”增加工资还会导致通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等等,似乎加薪会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万恶”之源一般。然现实真会如此吗?
据富士康国际2009年财报显示:富士康员工数量相比2008年增加了9.7%,员工成本总额支出却同比减少28%,人均成本更是同比减少了34%。
从题为《世界杯“中国制造”背后 嗡嗡祖拉每个赚0.2元》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并不是“代工”的产品也没有获得一个稍好点的收益,虽然还在他国以近90元人民币卖到了脱销;甚至是“在前几年,生产类似嗡嗡祖拉这样的喇叭,税前的利润能够达到20个点,但今年利润只有10个点。”为什么呢?而题为《探访呜呜祖啦生产地:制造者从未听过世界杯》的报道似又在告知我们,“呜呜祖啦”的诞生地(亦或者说是专利权)在中国的浙江。在没有看到这些报道前,笔者一直以为“呜呜祖啦”的专利地在南非,我们只是“代工”。那么,没赚到钱的重要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不是恶性竞争使然?又是不是没有专利意识所致的呢?
类似于这样恶性\过度竞争的实例真的是不胜枚举,可以说遍布于众多行业,否则又焉会出现“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之现实呢?最终的结果也只好对内拼命压低薪酬、劳动保障支出(这甚至是某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杀手锏),无休止的加班加点(甚至是非常严重的超时加班加点)、牺牲环境也就成为了某种常态。而治理----污染----再治理----再污染之恶性循环的各类成本又是不是远比增加薪酬要高得多得多呢?再加之各种职业病、断手\断指等工伤的有增无减,我们又将付出怎样的成本代价呢?恐怕不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东亚病夫”就烧高香了吧,还遑论什么老龄化社会呢?如不断上演的“开胸验肺”、题为《江苏新沂大量儿童血铅超标 离蓄电池厂最近150米》等报道,是不是很好的佐证呢?
笔者在《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竞争优势吗?》一文中指出,廉价劳动力并不是我国好的竞争力和优势,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用,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和睦相处,人民勤劳勇敢、好学的精神品德;再加之快速发展的一日生活圈建设,正在日趋完善的物流建设等,都在极大的提高着我国在生产等方面的竞争力和优势。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私人企业,甚至是政府机构中的领导干部、什么主流精英和一些经济界人士却视而不见这些具有可持续性、健康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竞争力和优势,却还在视企业普通职工低薪酬为我国的竞争力和优势,更是对恶性的价格竞争已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破坏这一事实长期的漠然视之。何况,这样过度的、恶性的竞争,还会增加我国在专利\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上的难度;并且还会严重的打击那些为企业长远发展谋划者的积极性,扼杀做强做大、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当开矿打破所谓的垄断(即民营\私人资本进入)后,稀土卖出了“土”价钱;当私营\自然人控股的煤矿、铁矿诸多老板们不知咋吃咋玩之际,在北京等大城市狂购住宅、一掷千金豪赌之时,其企业的普通职工的薪酬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因此,打破什么国企垄断就可以增加普通职工的薪酬、或减小收入差距,是不是犹如痴人说梦呢?题为《珠三角农民工收入调查:工资与企业利润“绝缘”》的报道,是不是一个不错的佐证呢?
所以,不论是经济结构转型、什么产业升级,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或什么高科技发展的实现,都将有赖于一个良性的竞争秩序和环境。否则,减税、减费等政策措施,不过是在为过度的、恶性的价格竞争输送弹药,减税加薪、经济\产业转型什么的必将成为镜中花。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如题为《风电发展进入“快车道”设备制造产能潜在过剩》、《国内多晶硅行业产能超全球需求2倍》、《环保局长检查问题企业被停职 说法:影响招商环境》等报道,不就是过度的、恶性的价格竞争所导致的吗?同时,我们更应该回头看看众多的出口产品在过度的、恶性的竞相压低价格之际,代理商、销售商是不是也同时的降低了这些产品的销售价格呢?如果降低了,降低的幅度又是多少呢?又是不是在重复着温州打火机等产品曾经的覆辙呢?题为《富士康等企业被指假涨薪 收入明升暗降》的报道,又在说明着什么呢?换个角度来看,造成企业成本大幅上升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不是过度的、恶性的,或“自杀式”的价格竞争呢?
有意思的是,众多张口闭口西方经济学信奉者们,似乎不仅都在有意无意,甚至是刻意的漠视、回避亚当·斯密的有关效率工资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效率工资”理论,还在编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神话,这难道不耐人寻味吗?
而不论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还是日本丰田进入美国后得到了长足发展,好像靠的并不是廉价劳动力;可当他们都在一味的追求压低各类成本之际,史无前列的汽车召回风暴刮遍全球。这又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