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宋朝之亡,主要是亡于政治上的苟安糊涂思想

火烧 2022-09-19 00:00:00 历史视野 1032
本文探讨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指出其政治上的苟安思想是关键。从宋太祖建立朝局到宋末亡国,分析其制度设计与治国策略的弊端,揭示宋朝在文化、经济与军事上的复杂影响。

  黄袍加身

  五代后周显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卒,幼子柴宗训继位。次年正月,殿前都点检(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返回开封,夺取皇权,建立宋朝,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庙号宋太祖被后世恭。

  尔后,宋太祖赵匡胤又经过10多年的征战,先后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收复燕(今北京)、云(今山西大同)等州;紧接着又出兵荆南(今湖北江陵),逼迫荆南主高继冲投降,并乘胜追击,擒湖南主周保权,剑指剑门,收复后蜀。又经过7年的备战,于公元97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岭南,收复广东。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又发兵南唐,包围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南唐主李煜投降。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卒,死因不明,享年50岁。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葬永昌陵。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于开宝七年到八年(公元977-978年),又迫使吴越钱俶和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相继纳土归附,并把两浙和福建归入宋的版图。宋太宗本想一并拿下儿皇帝石敬塘割让给丹的燕云十六州,但战事失败,宋太宗也因在战斗中被辽军射伤死里逃生而心生怯意,加上后来的继任者偏于苟安。至此,虽然自安史之乱后中国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在宋太祖、宋太宗两位皇帝手中基本结束,但宋朝的版图也就成了历代皇朝中较小的一个。

  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到1279年大臣陆秀夫抱着幼帝赵昺崖山跳海殉国为止,宋朝的历史画卷长约320年。在这幅长长的画卷里,有不同于先前所有朝代的景色,这景色里,有开国之君的雄才睿智,也有亡国之君的悲惨愚昧;有文化艺术的不朽盛景,也有影响至今的文化糟粕;有范仲淹、王安石的救国变法,也有他们变法的双双矢折;有古中国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中的三样(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有不堪一击的失败;有雄冠全球的GDP,也有惨不忍睹的民不聊生……

  当我们仔细端详宋朝的历史画卷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看到隐匿在画卷中的两个字:糊涂。

  宋朝的那些糊涂事,又以政治上的苟安思想为最。虽然我国的历朝历代都有苟安思想,但像宋朝那么苟安得离谱的却是没有过。宋朝的苟安思想,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也渗进到了宋朝政权的骨子里面。

  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宋太祖、宋太宗设计制定的,也基本贯穿的整个宋朝。

  人们看到,宋朝的政治制度设计注重一个“防”字,防谋逆,保皇权。这么设计,在纵观宋史时也不难理解——既有对前朝覆亡教训的吸取,也有对自身政权合法性的考量。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位本来就是谋逆篡位;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也是留下了“烛影斧声”千古之迷。这些,应该对皇帝设计宋朝的政治制度都有影响。

  烛影斧声

  当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宋太祖看到了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不是祸起萧墙,而是官权膨胀摆脱了对皇权的控制。

  宋太祖认为,藩镇之所以能够与皇权对抗,主要是他们“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于是,宋太祖在建国之初,便同时展开了对藩镇及节度使的针对性控制。手段主要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兵权。

  这样一来,先朝权力熏天的节度使在宋朝只相当于知州,宋朝的藩镇也没有了地方税收,都只能依靠中央财政。

  在宋朝,官权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加强。对此,我们也可以从《水浒传》中窥见端倪。水浒传中那么多官僚,没有一个有能力像安䘵山那样造皇帝的反,逼得没办法了,也只能上梁山。

  宋朝的这套政治制度控制了官权的膨胀,但摁下葫芦起了瓢,没能控制资本的坐大和恶性膨胀,使宋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跟宋朝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有了不同,士、农、工、商,国之四民也应运而生。宋朝之前,商是不能进入国家主流的。最后,商成了宋朝政权的重要支柱。宋瓷器也卖到了世界各地。对此,我们以后将专文阐述。我们这篇主要阐述与宋朝政治上苟安思想直接相连且最有代表性的宋朝军队的管理使用。

  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兵权的设计,宋朝堪称历史一“绝”。

  从士兵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登上皇帝宝座的宋太祖赵匡胤太知道军权的重要了。“可以为百代之利者,唯养兵也”,这是宋太祖的名言。为了把兵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宋太祖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比如军队平时管理训练上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比如禁卫军队指挥上的“三衙统领”。比如军队调动上的“枢密使”负责,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等等。坊间“杯酒释兵权”的段子,说宋太祖巧计夺走了把他送上王位、跟他一道起家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将军的兵权,也不是捕风捉影。

  杯酒释兵权

  如此这般操作,对于稳定国家政权自然有好处,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改革。问题是这番操作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保皇位。

  宋太宗继位后,又进一步对宋太祖设计的制度框架进行了完善。

  于是,宋朝这个拥有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庞大军队的朝代,其军队却又是最不中用的。除了宋太祖亲自带兵征战天下的时期打过一些漂亮仗之外,就基本上找不到宋军的战绩了。

  因为军队的指导思想是保皇权皇室,国家次之。于是,宋朝庞大的军队主要部署在宋京开封。史称“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而京都实际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可驻军却超过了全国军队的一半以上。这一部署可谓是古代版的“攘外必先安内”。

  这样一来,军队再多,也没法实施对边境的有力保卫。加上宋朝对将领的管理实施的是“将从中驭”,即战时由皇帝绘制作战决心图交给前线将领,前线将领则按皇帝的图打仗,既延误战机又瞎指挥,加上军队平时管理训练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宋军每次作战基本上都是吃败仗就在所必然了。

  也是由于政治上的苟安思想,军队吃了败仗在庙堂眼里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重要的是苟安就行。于是,便有了“澶渊之盟”。

  咸平二年(999年),辽承天皇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兵南下,宋将傅潜率大军驻定州(今河北定县),依城消极固守。次年正月,辽兵在瀛洲(今河北河间)大败宋军,生擒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望都之战,宋将王继忠兵败降辽。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圣宗又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以南地区为名,发兵南下,一路回避不少城市的攻坚战,直趋黄河边的澶洲(今河南濮阳附近),对宋都开封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敌军兵临城下的严重战事,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放弃开封,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宋朝的另一大臣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反对逃跑,力请宋真宗赵恒前往澶洲前线督战。大将杨嗣和杨延期(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杨延朗也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这一主张虽没有被宋真宗采纳,但也给宋真宗打了一针“鸡血”,宋真宗御驾亲征了。

  虽然宋军兵不知将,但知道皇帝。宋真宗进入澶洲后,宋军士气大振,还射杀了辽南京统军史萧挞览。辽、宋两军进入相持。

  本来,战争的走向对宋军变得越来越有利了,对劳师远征的辽军变得越来越没利了。但宋朝的苟安政治想的是如何求和,让辽军快点撤走。而辽军南侵既定的方针又是以军事威胁和政治讹诈抢夺财物yD目的。这样,宋、辽双方便坐到了谈判桌前。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概括起来有三点:

  澶渊之盟

  其一,宋辽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结成兄弟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用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就是两国“互相尊重”,“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面子功夫做足给宋朝的老百姓看。

  其二,大宋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体现了宋朝是负责任的国家。

  其三,双方不得在边境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用今天的外交语言就是“开展国际追逃合作,深化互信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澶洲之盟后,王钦若转而在宋真宗面前攻击寇准,宋真宗罢免了寇准,由王旦接任相位。至此,北宋再无主战人。

  澶渊之盟以前,中国历史上民族间带有屈辱色彩的求和妥协方式一般是“和亲”,而澶渊之盟则开启了后患无穷的经济“输贡模式”。

  与此同时,伴随澶渊之盟的是大宋王朝公然放弃了燕云十六州的主权,承认了大辽对这个重要地区的占领与统治,让国家统一进程整整延误了400年,直到400年后的朱元璋才收回失地,完成国家大统一。

  澶渊之盟是宋朝的一个转折点,宋朝从此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国家斗志基本丧失,苟安思想进入政权骨髓。

  有了澶渊之盟后的宋朝,每遇到影响苟安的事情,都会金钱消灾。出手之阔绰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出使宋朝成了辽国大臣的香饽饽,每次都会收到宋朝的“馈赠”,许多人因此发了财。有位姓萧的辽大臣看到辽金战事吃紧,便把把接受宋朝的馈赠捐献出来,以助辽国军饷之不足。一个辽国大臣从宋朝所得财物居然可助国家军饷以一臂之力,可见宋朝为了苟安花掉了多少钱!

  后来,宋朝对西夏、对金也是一样,破财消灾。

  然而,宋朝政权满以为可以用钱摆平一切的想法收获的却是事与愿违,最终把自己给摆平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后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北宋灭亡。

  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向崖山(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宋军进攻,宋军失败,陆秀夫怀抱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宋朝用300年的时间证实了一个道理,国家政权的安全,不是想苟安就能苟安的。越是想苟安,越是不能苟安,越是亡得快。

  陆秀夫怀抱幼帝赵昺投海

  (首发:“卫茂华”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E5MDU2MA==&mid=2247489249&idx=1&sn=8d6bf1333a9e8586ef16a04a6c555611&chksm=ea0aab6edd7d227818ce598bf5e2636a19c188becc0af91aa80d947f53ad8d38f5ad1b06307d&token=40978529&lang=zh_CN#rd)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