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式“军国主义”
中国人被阉割了吗
军国主义,即崇尚武力与军事扩张,把国家各个生活方面完全置于军事管理下,服务对外战争的思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军国主义被定为一个恶劣的词汇,成为危害世界和平的罪魁祸首。但很少有人会认真的了解军国主义中被隐藏的内涵,忽视了军国主义中,存在的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激昂的精神指导。
2004年,一本《狼图腾》,震动了中华大地。引发了一场中国人是狼,还是羊的争议。两千年的儒家指导思想,为国人树立了“和谐”“高尚”“礼仪”的价值观念。乍一看,作为一个文明人,这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子曰:“自古人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将文明礼仪的价值提高到了超越生死的地步。但这样的“道德”,是建立在“去兵”的基础之上的。在“兵”“粮”“信”中,孔子首先去掉了“兵”。
“舍生取义”,固然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子路甚至为礼而死。但这样的死,只能算得上一场绚烂的樱花盛会,很快归于平静。震撼,的确震撼,但震撼只是短促的,冷漠仍是基本的态度。文明只是一副面具,没有其背后的獠牙,文明永远只是空洞的笑话。
日本右翼大老石原慎太郎曾愤怒地说,在美军控制下的日本,“是一个被阉割的民族”。这话出自一个将“武士道”视为圭臬的人的口中,只能称得上是发泄不满的牢骚。但这番牢骚,却也给我们提出了一样的问题——中华民族是否是被阉割的民族?
我们的历史上,曾有过“汉唐雄风”的辉煌。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也有“太宗单骑退胡虏”的豪迈与胆量。“文治武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汉代男子以佩剑为成年的荣耀。“武”,永远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准则。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骨子里,并不缺乏尚武精神,只是由于长期处在“一超独大”的地位,受小农社会的稳定性以及儒道独大的束缚,让我们遗忘了一些传统。
有很多人说,要用儒家思想,指导当世。但,这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春秋战国时,儒道并不盛行。这是因为在在众国林立的环境下,在有限空间内,求取更大生存权利,是一国之君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今的世界,也正是群雄并起,众国林立的局面。只要涉及到生存问题,丛林法则就永不过时。而要在“弱肉强食”的残酷定理下生存,我们就要有一副尖利的爪牙,为自己的一切权利而战。
闭关锁国的军队
军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獠牙。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国家战略有效实现的重要基础。建国以来,我们的军队建设虽然走上了中国特色的道路,但思想上仍没有摆脱苏联“大陆军主义”的模式。在任何一次军队会议上,陆军将官总会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海空军的将官却格外稀有。由于实力的差别,我们并没有从“大陆军主义”中,提炼出“大纵深进攻“的理论。而是树立了积极防御的思想,打造了一支以保家卫国为底线的人民军队。
戴旭曾言,陆军可以控制30﹪的世界,海军控制70﹪的世界,空军控制100﹪的世界。这一论断颇有道理。一只以防御为指导,以陆军为主力的军队,实际上是缺乏战略远光的军队,是没有全球视野的军队,是龟缩的军队。本质而言,中国军队是在“闭关锁国”,限制了自己走出去的步伐。
美国人曾叫嚣道:“我们尊重人民解放军,在陆地上的霸权。但我们要是他们知道,天空和海洋是我们的。”作为全球最强的军事帝国。美国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树立了自己的远见。英国战略学家福勒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财富,谁控制了财富,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人马汉在“甲午一战”,坚定了夺取海权的信念。意大利奥兰特·杜黑,将一曲《制空权》献给了世界。而今,集西方战争思想精华,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美军,独霸了世界。他们用暴力,给我们提了醒——没有全球的视野,没有能远程投放兵力的能力,我们的生存权利就不会有任何保障。
郑和远洋之后,国人丧失了向外拓展的兴趣。“闭关锁国”的政令,钳制了这个伟大民族的身脚。从政治到军事,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狭窄的视野,让国人愚昧无知。改革开放后,虽然我们打开了国门,树立了新的思想。可是我们的军队,仍然站在国门边上,充当哨兵。我们的经济利益遍布全球,可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束手无策。
一切需要改变,也应该改变。
将战场引向海外
将战场引向海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阻止敌人对我本土的侵略。其二是制止敌人对我海外利益的破坏。从本土角度讲,以目前中国的现状,是承受不起一场在家里或家门口发生的大规模战争。2008年南方雪灾,暴露了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在可预见的未来,本土冲突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将战争的矛头,截断在国门之外。
从利益角度讲,我们的利益遍布全球。全球事务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对我们的海外命脉构成了威胁。我们需要远程兵力投放能力,来保卫我们的命脉。在海外,独立自主的,消灭一切危险因素。
但要实现“将战场引向海外”的目标,我们就需要有一支外向型的军队。将防御型军队,打造为进攻型军队。将我们的军队,从家门,开向海外。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进攻型军队的建立,使盾变成了矛。拥有能够毁灭对手的能力,是我们能够与其他强权和平共处的基本条件。而在建设进攻军队的过程中,海空军以其独特的属性,成为了建设的重点。
三军大变身
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军队转型的序幕拉开。从陆军说起,由于受到陆地复杂地形的限制,陆军在远程作战中,将会受到极大的阻力。且受后勤补给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远距离大兵团作战,已经无法实现。现实的战场环境需要陆军具有快速突击能力,以配合海空军无法打击到的死角。在这方面,美军在越战的经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虽然越南战争以美军的惨败而告终,但军事界却一直将越战看作是新的军事变革前的一次原始经验的积累。
越战中,为减少地面部队在行进过程中的伤亡,也为了增强陆军突击的效果。美军创制“陆军航空兵”体系,让大兵坐上武装直升机,为陆军插上了翅膀,从危险地带飞过,直接投送到指定战区。
这是一条真正的信息,足以给我们足够的启迪。陆军的脚步与车轮,不可能跑遍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也不可能在突发情况下,快速到达指定地点。这决定了陆军未来的走向,即依靠海空军力量,以小单位部队为主,进行重点突击。陆军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到海空军发展的影响。2010年,美军将改陆军师级建制为旅级。这也许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海军是人类史上第二个独立兵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连接各分离大陆的海洋,成为了资本与货物来往的重要通道。伴随着扩张需求,海军应运而生。既为列强保护经济命脉,也为侵略军的输送提供支持。
日德兰海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对决,是“大舰巨炮”理论实践的巅峰。但这时的海军,在骨子里仍是是陆军在水面上的翻版。海战也是陆战在海面上的延伸。只不过是将大炮搬到了海面上,将阵地战照抄到大洋里。
随着航空母舰的出现,海军的作战思维发生了变化。飞机问世以后,美国意识到了飞机对军舰的巨大杀伤力。移动缓慢的海上堡垒,在天空自由飞行的灵巧的飞机下,生存能力大大减弱。
虽然最早改装航母的是英国人,奠定现代航母基本框架的是日本人,但美国人却对航母有着更深刻的认识。飞机使战争从平面化到立体化,战场无所谓前方与后方。但受作战半径的限制,飞机不可能长途奔袭作战。将飞机像战士一样,装在舰船上,可以依靠舰船的全球移动,扩大飞机作战半径。
这是全球70﹪的控制力,和100﹪控制力的完美结合。航母,一个国家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标志。在未来中国海军中,必不可少。
空军问世以后,即便有了《制空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海陆军的附属。美军在1936年才设立独立的空军军种。但这并没有妨碍空军在战争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空军应该是三军中最前卫的军中。和陆海军不同的是,空军在本质上就是进攻的兵种。在建设定位上,也要给空军这样明确的目标。由于在空中几乎不会有任何的自然阻碍,敌我双方的对抗,在人员素质高低的基本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讲是双方技术的对抗。谁能在最远的地方发现敌人,并展开攻击,消灭对手,谁就是最终的胜者。以色列总理曾说:“将最好的留给空军”。正是因为以色列人对空军的重视,才使以色列人在阿拉伯人的世界中生存了下来,成为中东一霸。
“最好的留给空军”,立体化作战的前沿,留给我们深深地思考。
新的动向,新的思考
在国人热烈讨论中国航母的时候,美国公布了他们全新的“空天母舰”的计划。与普通航母不同的是,空天母舰是漂浮在近地轨道上的一个巨大的作战单元,可以在90分鐘之内,环绕地球一圈。此计划一旦成功,标志着美军太空常规军力的形成,也标志着其全球控制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各国竞相招募黑客高手进入军队。军方的手,也伸向了人类的基因。
新的领域,提供新的方式。战争是一种博弈,但与其他博弈不同的是,战争赌的是一个群体生存的权利。也因为这样的动力,使军工成为了人类最具有创造力的行业之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刚才提到,国人要“尚武”,要用一种“武”的精神,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行为。中国人,的确应该有些“军国主义”的思想。用战争的视角,分析我们的前途与出路。从21世纪起,到太空时代前。地球上的一切纠纷,都将会围绕资源分配展开,这实质就是争夺生存的空间。
马汉说:“历史不赞成这种观点,即坚信和平就是保证战争不会发生。”我们应该有危机感,进而铸造我们“武”的风尚。但“中国的军国主义”与历史上的军国主义有本质不同。它是正义的、人权的、博爱的。我们的“扩张”应该是合理的,非强暴的,而不是增加他人的痛苦。
适应丛林,又超越丛林。这是我们的军国主义的精髓,是真正的“中国式军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