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原理”

火烧 2010-09-2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原理的关系,指出马门列夫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具有自然科学精确性的理论,引发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性与历史性的反思,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原理”  

——兼答马门列夫同志  

   

傅晨光  

      

1、马门列夫同志9月7日在“乌有之乡”发表了《像遵循自然科学原理一样遵循马列毛主义原理》,文章中他虽然谈到了社会科学有阶级性等问题,但全文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大谈“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严密性”,说“马列毛主义则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确性,这种精确性特别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上”、“马列毛主义正因为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性,所以才会有惊人的精确预见”等等,他从被他所称谓的“马列毛主义”的思想所“具有”的这样的特点的理解出发,最后号召人们要“像遵循自然科学原理一样遵循马列毛主义原理”。  

针对文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这种理解,我感到疑问: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领域里的地位呢?还是在作马克思主义“符合”自然科学原理所以才为我们接受、如果不符合自然科学原理就不能接受的解说呢?认真分析,我从文中看出的确实就是后者。  

来“乌有之乡”时间不长,读过不少作者的文章,也读过马门列夫同志的文章,大多数我是同意的。我不怀疑马门列夫同志的信仰之诚。但有的时候他的有些思想、有些提法、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运用等问题,有些我不能完全同意。特别是这篇文章的这种提法,我明显地感到,这不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领域里的地位,而是由于他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符合“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所以他才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与前苏联、东欧、包括中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些社会思想形态是极为类似的,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这种社会思想形态其实就是瓦解因素,这一教训我们是记忆尤新的。所以当天我写了《“像遵循自然科学原理一样遵循马列毛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吗?——驳马门列夫同志的一个错误观点》。不成想,发出来时主标题没有用,用的是副标题,这是我要对马门列夫同志表示我的歉意的。  

9月24日,马门列夫同志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又发表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一文,显然还是承继上一篇文章的观点,而明确提出“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历史性,而自然科学真理没有阶级性,历史性”等一系列新的观点。我认为,这些理解,仍然不过是上一篇文章思想的延伸,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思想的类型,有必要对于这些观点作出回答。  

   

2、首先,我们要弄清马门列夫同志在《像遵循自然科学原理那样遵循马列毛主义原理》那篇文章中所说的“自然科学原理”指的是什么?在前一篇文章中,马门列夫同志并没有说,但在9月24日发表的这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一文中,我理解了他所说的这个“自然科学”了。他的这个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历史性”的“自然科学”,这个“自然科学”就是诸如“牛顿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等那样的“学问”。他要求人们要“遵循”、而且他认为“马列毛主义”也一直“遵循”的就是这个“自然科学”。  

那好,我们首先就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是不是这样。  

记得上次在文章说到过,马克思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不仅在于他善于找到自己思想上的老师,而且,他生活的时代恰恰就有这样的老师。这些老师在他的时代都达到了他们研究的领域的最高成就,他们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欧文和傅立叶,正好,西欧德、英、法三国都到齐,一共“三方六位”。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全人类最高的代表了。费尔巴哈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他是一切古典唯物主义的代表,他与黑格尔一样,在他的著作里到处都说科学怎样怎样,也把自己的哲学贴上“科学的标签”。在他看来,现代科学已经诞生,哲学借用“自然科学原理”就行了,而且,他理解的“自然科学原理”是一种一经形成就是一劳永逸的真理。  

正是针对费尔巴哈这样的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说道:“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有自然科学?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这整个一段话自出版问世以来,难于理解的就是“工业和商业”指的是什么?难道马克思有这样的武断,认为“自然科学”只是在有“工业史”以后才可能有吗?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武断,他习惯于站在他的时代去俯瞰人类全部历史,这样“工业和商业”就很好理解了,它其实是“人类全部物质生产劳动”在马克思著作中的时代的、具体的说法。一旦理解了这一点,那么,马克思为什么批评费尔巴哈对于“自然科学原理”是一个误解,就完全清楚了:由于费尔巴哈首先对“自然界”、“人”等一切他要理解的事物(也就是“自然科学”的材料来源、理论的本体)本身就没有正确的理解,所以,他对于“自然科学原理”也就不能真正地了解。  

“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自然科学家以为“纯粹”是“自然”自身运动的结果,马克思却看到了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对于“自然”的改变,是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向自然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的材料,自然科学家对于“自然”进行研究时脑子里作了抽象,有的由于自己认识不到,有的则由于阶级的本性对于事物的历史发展装作不知道。对此,马克思同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严厉的驳斥:“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么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对费尔巴哈的总的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只能把它们看作仅仅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这,就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创立的区别于一切古典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一理论学说的诞生,就是通过对费尔巴哈的庸俗的“自然科学原理”的误解的批判完成的。  

   

3、以上,就是马克思的“自然科学观”。马克思的自然科学观是没有阶级性、历史性的吗?完全不是,马克思恰恰是发现了为自然科学家研究的一切对象如“自然”等的都经过了人类历史的改变,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肯定了“社会科学”有“阶级性”,而且在于,他也揭示了“自然科学”也具有“阶级性、历史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这也就是说,人类的劳动已经“物化”于自然科学家研究的“自然”并且成为了它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因此,马克思的“自然科学”就不是如费尔巴哈这样的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界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自然科学家揭示的一个真理,而是人类的“工业和商业”的活动即人类物质生产劳动给自然科学家提供了材料。所以,说“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正是费尔巴哈这样的哲学家的思想,马克思的“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  

我们可以拿出一系列经验事实来证明马克思对于“自然科学”的批评的正确性。  

就拿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来说,自有人类以来,能完全认为是它自己的运动吗?肉眼的认识就可以否定“纯粹的”自然科学的理解。现实的自然界,不知经过了人类多少“生产”和“再生产”,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类的改变。不要说人类开通公路、修造桥梁、开凿涵洞等历史的活动的改变,仅仅每一年人类开采的“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几项,都不知有多少亿吨,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呢?这些物质又经过燃烧挥发到天空,大气确实也有改变。这样,我们试着拿来一套百年前即便是最“精确的”关于它们的“自然科学”来与它们今天的状况对照,也是不能完全对得上号的;再比如,马门列夫同志不加任何“批判”地使用的这个“自然科学原理”用于我们今天一个最为简单事实——比如一个“苹果”、“梨子”吧,我们看看,现在的“苹果”能与十年前、百年前关于它的“自然科学”对得上号吗?还有,我们今天这样地反对未经论证就仓促进行的粮食作物“转基因”,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放心民族主粮不经慎重论证就被改变,特别是要防止种子的污染。这些“转基因”是“纯粹的”自然吗?人民群众担心的是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性在“自然”中的反映。  

所以,马门列夫同志说“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历史性”,纯粹是由于对于“自然科学”存在误解,这种误解,说浅一点是由于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事物本身的理解错误,说严重一点,还是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观的盲目崇拜。  

资产阶级对于“自然科学原理”的本体——“自然界”,在理解上就在自己的思维上做了“加工”——思维抽象,在自己头脑里把“自然界”从与它本来就密不可分的人类历史的和现实的劳动生产活动的改变中抽象出来,用思维的“密封罩”将它罩住,然后宣布:它们的活动纯粹是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而达到目的的。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的秘密。  

在马克思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无不拼命地在思维中排斥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改变的事实,人类的活动在他们的脑子里、在他们一切的“科学原理”中要么被完全排除在外,要么作出“微乎其微、忽略不计”的省略,从而在他们的一切“原理”中,世界就是他们这些“资本”创造的,厌恶人类、认为世界上人口太多等等资产阶级的人类学、人口学就兴盛起来,希望甚至以残酷的手段实际实施过被他们认为的“垃圾人口”、“多余人口”从地球上消灭的各种计划,这些都成为他们世界观最基本的和本质的特征;可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到了这个人人都知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时代,他们又来了完全相反的论调,认为人类的活动太多了,自然界中的“阶级性”太多了,大气受到了污染,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又提出了限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气候变化理论”和“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从反面又承认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变的事实,从19世纪的极右一下又变成了“极左”。这不是很可笑吗?  

所以,从各个方面说,马克思都认为“自然科学”有阶级性。马门列夫同志说的“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历史性“,是不能成立的,不符合一切事物的实际状况,因而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马门列夫同志说“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历史性”,我理解当然不完全来自于费尔巴哈,主要来自于传统的苏联教科书。例如,我也完全清楚,斯大林就曾写作过《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他就明确地说到过:人类语言、文字只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没有阶级性。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恰恰是最有阶级性的,因为语言、文字最初就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为了交往和保持生产力才发明并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发明者绝不是先知先觉,而是普通劳动者,但苏联就是这个问题也说“没有阶级性”,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上证明了它具有阶级性的,倒首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鲁迅在30年代后期经过自己的研究写作的《门外文谈》,倒正可以补斯大林的不足。  

苏联教科书确实是这样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又说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又说有的可以这样去理解,有的不可以这样去理解,出现了口头上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一切,而遇到实际问题,又说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不适用。这种理解,有主观原因,就是马克思的著作从来就是非常深奥的,谁认为马克思的著作很容易理解、一学就会,那就不是事实求是的态度;同时,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伟大的历史唯物主义文献,是在很晚的时候,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才翻译成俄文,包括列宁都没有读到过这部著作。因此,主要按照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编写的苏联教科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必然存在“理解不到”、“不全面”、甚至有曲解、硬解等各种情况。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不但不能成为对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巨大成就作出全盘否定的理由,而只能说明,作为属于全人类、首先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伟大学说苏联没有完成,中国应该在批判地继承苏联教科书成就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最后,虽然全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败得失不是本文的任务,由于本文不可避免地谈到了对于苏联教科书的一些重要观点的不同理解,就必须表明我们对于苏联教科书(包括对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的基本态度,以消除个别作者的一些误解。  

苏联解体前后,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都出现过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的思潮。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全盘否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根本的不同。我们始终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否定苏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作出的伟大的开拓性贡献,本身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苏联的成功、失误乃至错误,使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感到惋惜。但这种成功和失误,也为我们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去争取人类的最终解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苏联,我们的基本态度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明确地对于苏联教科书直至斯大林的著作作出过批评(见《论十大关系》),是同志式的批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向前进的典范。我们对于苏联教科书的个别批评,目的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010。9。2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