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视角下的劳动过程转型--《制造同意》读后感
工人视角下的劳动过程转型--《制造同意》读后感
李跃华 刊发时间:2010-07-16 光明网-光明观察
《制造同意》是美国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旗帜性代表人物布洛维教授在工厂实地参与和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写就的名著。其主要观点是:从1944到1974历经三十年,工厂内部对工人的统治策略从控制与强制转变为劝说和同意。而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资方充分运用"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两者巧妙的结合,组织、转移和压制斗争
的焦点,给予工人个体更多的自主性,使得工人个体认为公司的利益和个人乃至大家的利益是一体的,从而在车间生产中制造了"同意"。资方也最终掩饰和获得了剩余价值。
笔者认为,本书在视角上、研究方法上、所得结论上均有可称道之处,值得认真细读。下面来具体分析下。
底层的视角
不同于学院派的工人运动研究,布洛维教授不是以外部旁观者角度分析和研究;也不同于其他企业或工业社会学研究者,是和资方或管理方合作自上而下视角展开研究。恰恰相反,他深入工厂,深入车间,以工人身份实际工作,从底层工人角度展开分析研究企业内部的权力变迁和运行。
这一视角在当今有着极为独特和重要的意义。首先,与那些站在外部的学院派研究相比,与那些自上而下视角研究相比,从工人视角出发,才能真正懂得工人的需求和痛苦。第二,当今世界,无论从社会、政界还是学界,真正从底层民众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不是太多,是太少,此视角应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三,大到世界和国家,小到公司,其中精英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容否定,但底层民众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这应是在研究中得到正视和重视的。
实证的方法
还是如上所说,这部书的研究,不同于其它研究工人的学院派著作,也不同于其他从工人对立面的资方管理者角度展开的对权力控制和协调的研究,而是沉入车间,以工人身份工作,以工人的身份观察和思考。这一民族志参与观察方法,给研究增加了最大限度的可信性和实际意义。
生活是具体多变的,历史也是时刻不同的。因此,展开对一问题的研究,必须要深入到当下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去,才有可能获得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切认识。此一研究也才具有意义。尤其是工人的生活和生产,尤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工人的生活场景已发生巨大改变,为了让理论更有生命力和更具指导性,我们必须从书本出发,深入实践,才会更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的指导和推动实践。
观点的贡献与意义
"在这,没人强迫你。"可工人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多加班拿到的微薄加班工资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因素,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布洛维在本书中的研究主题。
布洛维教授深入劳动过程内部,从工人视角出发,对因资方管理工人策略调整而出现的劳动过程转型进行了历史地、深刻的比较分析,并得出了资本主义本质-"获得和掩饰剩余价值"未变,但劳动过程中的"同意"得以制造。
他通过实地研究和比较文献发现,"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这两者的巧妙结合,是资方在新形势下巧妙转移和压制斗争焦点的重要手段。资方通过扩大内部产业部门,让劳动力在内部流动,瓦解了工人对资方的斗争性,减轻了竞争个体主义。"内部国家"主要指的是"企业层面上,组织、改造或压制生产中的关系与生产关系所引起的斗争的制度"。资方再通过"内部国家"这一制度,在企业内制造"利益共同体"假象;同时赋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性权利和义务,把阶级间的冲突重新横向分配到不同的个体中间,通过内部国家制度来加以调节,从而巩固了企业作为"内部国家"对劳动过程塑造和引导的特权。
并且,布洛维教授深刻指出,对劳动过程的理解必须从强制和同意的特定结合方面来理解。这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南方的工人利益诉求运动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工人为何罢工,为何会出现富士康十几跳?待遇低一方面,劳动过程中的强制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劳动过程中存在强制和压制,甚至是压抑人性的强制,才会出现富士康年轻员工的接二连三的跳楼;本田工厂里的工人才会因为资方管理中的一个强制案例集合起来,要求改善不合理的工资待遇问题等等。尤其在富士康,其情景可能更像布洛维分析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工人在生产中自主权很少,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工人既无法形成统一的阶级间的同盟和联合,工会等"内部国家"制度的缺失也使得工人无纵向利益诉求和妥协渠道。再加上年轻等因素,压力越积越大,悲剧终于发生。从员工个体角度讲,是他家庭和人生的悲剧;从劳工角度讲,既是劳工悲剧也是资方的悲剧。
缺陷及不足
布洛维教授自己也认识到,他在这部著作里缺乏对作为外部社会力量的社会过程的关注。尽管他在此书中也提到外部意识对工厂内部变迁变化不大,但是对作为整个社会结构和生活的变迁,与工厂内部变迁的关系研究,这是布洛维教授在此书中没有提及的。也许是篇幅原因,也许是为了论述主题更紧凑原因,布洛维教授可能有他自己的原因。
另外一点布洛维教授自己没提及的是,此书的结论对部分国家工厂可能不太适用,尤其是那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下端的国家,比如中国。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价值链处于低端国家,其吸引资本最有利的因素就是便宜的劳动力,并且政府会为了吸引资本、拉动地方GDP,会默许资方刻意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虽然值得赞扬的是前一阵中国南方工人运动中地方政府的克制,但是还有大部分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对资方刻意逢迎,对劳工权益选择性忽视。资方也乐于享受这一局面。因此,在中国,劳动过程的转型更多了些复杂性。企业的"内部劳动市场"存在,但是有助于员工个体利益诉求的"内部国家"制度没有建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资方的过分偏袒,更加剧了劳工过程的复杂性。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中国的仁人志士去研究、去探讨来完善和解决它。
正如布洛维所说,他希望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大家认识社会、发现社会、在社会主义中恢复社会。我们应认真对待和思考他的号召,寻找和建设社会,共同形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