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杜先荣:寻访辛亥遗址,见证首义史实(下)

火烧 2011-10-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彭刘杨三烈士纪念亭与辛亥首义烈士祠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三位烈士的英勇事迹与纪念建筑,展现辛亥革命在武汉的深远影响。

◆后世景仰的草根英雄  

彭刘杨三烈士塑像  

彭刘杨三烈士亭位于今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内。武船属于军工保密单位,李承弘先生退休前是该厂工人,厂领导知道他辛亥后裔的身份,经他向厂党委提出要求,武船同意李老一人进厂,由党委宣传部派人为其拍照。  

这里原为清末湖广总督东辕门前,武昌起义胜利后,为纪念在起义当天凌晨英勇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革命党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湖北新军的三位草根英雄,人们在他们就义的地方立碑为志。1931年,于原立碑处复建纪念亭,是为三烈亭。三烈亭为木结构,八柱八角,攒尖顶,楣额题“三烈亭”三字,亭中央立“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花岗石碑,碑阴镌刻三烈士生平事迹。  

彭楚藩,原名家栋,字青云,湖北鄂城人。1906年入湖北新军,后考入宪兵学校,毕业后在宪兵营任班长,先后加入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文学社和共进会,是起义总指挥部的军事筹备员。    

刘复基,字尧澄,湖南常德人,21岁时加入黄兴创立的华兴会,在流亡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先后在长沙、上海、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入湖北新军后,加入文学社,被推为评议部长。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被称为“小诸葛”。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委任他为起义总指挥部的常驻军事筹备员。  

杨洪胜,字益三,湖北鄂城人,在湖北新军当兵期间,加入文学社。根据起义总指挥部的决定,退伍离营,在中和门正街开一小杂货店作掩护,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筹备起义时为交通员,负责起义时的弹药运输。  

 1991年10月9日 ,武昌区人民政府在彭刘杨路东端路口、首义广场西南角,树起了彭、刘、杨三位烈士的塑像,塑像由湖北美术学院创作,为水泥浇灌而成,深红色,高3.6米,宽约2.2米,腿部以下虚拟为岩石的三烈士像,呈倒“品”字形面向长江,仰首直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基座刻有碑文、三烈士生平简介。

  

草根英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塑像。  

辛亥首义烈士祠牌坊  

辛亥首义烈士祠位于武昌张之洞路(原紫阳路127号)紫阳湖公园正对面,是明代楚昭王朱桢(明太祖第六子)的故宫南辕,民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此建“万奉行宫”;光绪初年改称为皇殿。  

 1911年10月10日 晚,辛亥起义军找到了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首级,将尸首缝合,停灵于皇殿搭棚祭祀。1911年的 11月9日 是三烈士英勇就义一个月纪念日,鄂军都督府作出决定:将皇殿改名为辛亥首义烈士祠,以供奉彭、刘、杨三烈士的遗像和其它烈士们的灵位。还特遣孙武、蒋翊武、蔡济民、张振武、吴兆麟、黄元吉等为代表,在皇殿致祭三烈士。1912年10月武昌举行第一次国庆大典的主会场亦设与此。1916年黄兴、蔡锷去世后的追悼会会场就设在烈士祠内, 1925年3月24日 ,武汉各界在祠内举行追悼孙中山大会。  

原建筑由牌楼和享堂组成,殿为砖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18米,进深13米,座北朝南。宏伟壮观,照京都皇宫三重修造,供有牌位,用于为当朝皇帝祝寿。皇殿中铸造有站立的龟鹤,寓意“龟蛇延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武昌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之一。占地9600平方米。  

1982年7月,这座烈士祠被拆毁,遗址上盖了居民楼。今遗址上仅烈士祠牌坊可觅,四柱三门、琉璃瓦覆顶及正额上书“辛亥首义烈士祠”七字尚存。背后正在修建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塔,辛亥首义烈士祠也属于百年庆典要复建的项目,经市政府决定在蛇山南坡黄鹄山庄复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辛亥首义烈士祠牌坊。  

◆首义胜利的开端  

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旧址  

清末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驻地位于晚清武昌紫阳湖东边、今湖北省总工会大院内,是武昌首义的发难处。  

 1911年10月9日 ,因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楚善里机关装配炸弹失慎出事,使汉口共进会机关和武昌文学社机关被破坏,革命党名单被搜出。 10月10日 凌晨,彭、刘、杨三烈士殉难后,武昌全城戒严,交通中断,清当局按图索骥到处抓捕革命党,对军营的士兵严加监视。武昌起义前,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达100多人,是革命党人最先投身“运动新军”从事革命活动的部队。晚8时许,工程营士兵程正瀛打死巡哨的排长,革命党工程营代表熊秉坤当机立断,集合队伍,按原起义计划直奔楚望台,占领了军械库,并控制了中和门(后改为起义门),拉开了武昌首义的序幕,城内外新军竞起响应。经过一夜激战,攻克湖广总督署和湖北藩署,为首义胜利奠定了基础。  

工程营旧址在解放初期尚存3栋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平房,每栋平房中间以1.5米宽的甬道相连接。50年代初按原貌在原址重修,其中第一、二栋改建成两层楼房,每栋面阔38.5米,进深14.8米,二门18窗。  

1980年代,工程营旧址上的楼房被拆毁改建成机关干部宿舍,曾引起广泛议论。1987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此院内建立“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纪念碑”,碑高4米,麻石砌成。上立“汉阳造”步枪雕塑,两侧为九角十八星旗,阴文碑文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1995年在院内又建筑了“辛亥武昌首先起义发难处纪念亭”。配套兴建了古典式碑廊,廊中立有一块由冯天瑜撰写碑文的石碑。

  

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营房。  

楚望台军械库  

楚望台又名楚王台,位于武昌梅亭山,今武汉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内。本来无法得见真容,李老事先打听到有一条小径可以进去,果然畅通无阻。  

楚望台军械库原建筑已毁。旧址空地上立一碑,题“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楚望台军械库遗址”。标帜碑旁有两幢一层旧建筑正在施工,估计与原来的军械库有关?在梅亭山上,我们看到一个工地指挥部,应该跟修建起义门及楚望台遗址公园有关。  

清末,湖北新军军械库由武昌三佛阁迁此,库存德国、日本及汉阳造武器,计124门大炮、5.9万支步枪及大量弹药,为当时国内最大军火库之一,由工程八营守卫。楚望台军械库是武昌首义军发难后按计划占领的第一个目标,1911年10月10日夜,党人熊秉坤等在工程第八营驻地发难后,即率兵众40余人直奔楚望台,会合该营守库士兵,占领军械库。推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后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楚望台一时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起义军在此补充弹药后,发动了向湖广总督署、张彪的第八镇司令部的进攻,并派兵迎接城外南湖炮队入城。楚望台是武昌城内的一个制高点,南湖炮队进城以后,即以楚望台为据点,以猛烈的炮火攻击总督署。

  

楚望台军械库。  

起义门  

以前我几次来过起义门,均未登上过城楼。此次参观了对外开放的城门城楼以及城楼内举办反映武昌起义的辅助陈列展出大炮、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城门上摆放着两台大炮,炮口直指西北方向的湖广总督署。起义门东边梅亭山是武昌城老城墙基础,辛亥百年重建计划从起义门向东延伸200米,在旧城墙基础上复建一段完整城墙。  

武昌起义门原名“中和门”,位于今武昌首义路(原中和门正街)南端,它是明代修建的古武昌城,它与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胜门、忠孝门、宾阳门、通湘门等被称为古武昌城的十大城门,现仅有中和门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912年为纪念武昌起义改为起义门。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一度恢复了“中和门”旧称。1949年后恢复“起义门”名称。1981年修整城门并修建重檐歇山顶两层城楼,维修后的半圆形城门高7.1米,宽5米,城楼高11.3米,朱柱青瓦,斗拱飞檐,颇为壮丽。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  

 1911年10月10日 晚8时许,熊秉坤率众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城内外各营士兵听见枪声纷纷响应,迅速控制中和门城楼,随即打开城门,迎入驻南湖的炮队、马队等起义部队。炮队入城后,分别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蛇山等地架设炮位,向清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支持、配合其它部队攻克督署,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湖北军政府。

  

起义门  

   

起义门上摆放着两台大炮,炮口直指西北方湖广总督署。  

◆辛亥革命第一个革命政府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位于武昌阅马场北端,蛇山南麓。是一座仿西式建筑风格的二层红色楼房,砖木结构,因其为红色楼房,俗称红楼。红楼原为清政府于公元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此楼1910年9月初竣工,占地28亩,共有房11栋,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现大门和主楼上端匾额均为宋庆龄题写。当时这里是辛亥首义第一个革命政府——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所在地。“文革”前为湖北省政协所在地,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报道,辛亥革命100周年前,武汉市拟重建原湖北省咨议局大楼议员公所在抗战时期被炸掉了的大部分建筑,该项目拟复原1栋2层议员公所,总建筑面积4885平方米。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廷的第一枪,经一夜激战,起义军攻占总督署。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逃逸,武昌全城光复。因总督署破坏严重,革命军决定以省咨议局为办公地点。 10月11日 ,红楼门前,悬挂革命军两面大旗,旗上缀着18颗圆星,寓意关内18个行省,分大小两圈排列;12名革命军官兵左右站立,持枪守卫,端庄而威严。  

红楼里面,建立新政权的工作极为紧张、繁忙地进行。由革命党人和地方绅耆及立宪派人士共同商定:成立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即鄂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并以黎的名义发布布告及通电全国;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告废除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公告湖北革命军军旗为十八星旗;通电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等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近三个月内,曾一度代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职能,革命党人在此组织和领导了抵御满清政府武装反扑的阳夏之战。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鄂州约法》,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促成了最终推翻封建统治。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曾专程访问鄂军都督府。  

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辟为辛亥革命博物馆,馆内也保存、陈列有起义的有关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馆内收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千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分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  

驻足红楼,游人能依稀想象出当年武昌首义波澜壮阔的场景。

   

2946.jpg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俗称红楼。  

湖北咨议局界碑  

位于红楼大门的西北约100米处,花岗石刻成,高约2米。湖北咨议局于1906年(清宣统元年)成立,翌年以阅马厂绿营旧址辟建局所。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次日义军聚咨议局,宣告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2007年,首义广场改建施工,出土咨议局界碑,遂于原址树立保护。

  

湖北咨议局界碑。  

胜利亭  

胜利亭位于武昌紫阳公园大门内东侧,辛亥首义烈士祠的左前方。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中华民族从此结束帝制,走进共和。推本溯源,这一切均肇始于武昌起义。6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将武昌起义爆发的10月10日正式定为中华民国国庆节,并在武汉举行了第一次国庆典礼。会场设在辛亥首义烈士祠前面的场地上,扎高台举行武昌起义周年纪念暨中华民国第一次国庆大典。湖北军政商学各界代表到会,国民政府及各省都督亦派员出席,声势极其浩大。湖北军政府特在辛亥首义烈士祠前的东南角上,立“民军起义国庆碑”汉白玉石碑一尊,碑高1.68米,宽52厘米,以铭记这一盛典。之后,又在该碑上建了一座攒尖顶六角亭,亭匾写有“胜利亭”三字。

   

2959.jpg  

胜利亭  

◆缅怀战时总司令黄兴  

拜将台  

武昌首义后不到一星期,清军大肆反扑。1911年10月下旬夏口(汉口)保卫战激烈进行。10月28日中国同盟会军事领袖黄兴、张难先、田桐由香港经上海赶至武昌,受到军政府同志的热烈欢迎,将士士气大振。黄兴等人还立即赶赴汉口前线视察战况,指挥战斗。11月2日,起义军退守汉阳,在革命党人的要求下,11月3日武昌起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在此筑拜将台,举行授印典礼,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全权指挥阳夏战役。黄兴临危受命任职后,在敌强我弱,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与清军作战近一个月,为争取全国响应赢得了时间。为纪念黄兴在首义中立下的功勋,首义之城不仅修建了拜将台,还修建了黄兴铜像。  

黄兴拜将台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对面,首义广场南部,与孙中山先生铜像相向而立。拜将台是用木板临时搭建而成的,用后即拆了。1928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同志会”在旧址修建八角形木亭,亭中立了柱形石质纪念碑。1955年重修,背南朝北。碑座高1.7米,3层塔形,碑身高2.3米,四方锥形。正面镌刻“拜将台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阴刻“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碑身今用殷红色大理石重建。李老告诉我因首义广场多次改造扩建,拜将台也多次改建搬家。他还找出了一处瑕疵:“碑上现在的五角星以前肯定是青天白日图案。”

  

拜将台。  

黄兴铜像  

建造于1933年。黄兴铜像高2.5米,麻石基座高3米。黄兴先生衣着西装,手撩大衣襟,气宇轩昂。像座四周的麻石上刻有浮雕花环,花环中嵌着月色大理石板,正面花环中央的大理石上镌刻着“先烈黄公克强之像”,后改成了“黄兴先生之像”。其它三方刻着由蒋中正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记述黄兴的历史功绩和在其“讲业视师之地”的武汉建立铜像的原因和经过,像赞最后的赞语为“黄鹤遥骞,琴台低俯,江汉炳灵,千秋万古”。  

为了纪念这位辛亥英雄,黄兴铜像初立于武昌蛇山首义公园原址内奥略楼的东边。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迁于武昌蛇山黄鹤楼剧场东侧长江大桥引桥旁。1985年10月有关方面按黄兴之婿薛君度的提议,迁汉阳龟山东麓。从长江大桥引桥上龟山电视塔的一条小路往江边走约200米可找到。  

因黄兴铜像孤零零地处在武昌首义文化区之外,游人和知者甚少,有政协委员建议,在黄兴拜将台旁修建一座黄兴铜像,或将汉阳龟山黄兴铜像再移迁过来。

  

黄兴铜像。  

◆和辛亥首义有关的街名  

不言而喻,武汉有很多与辛亥人物和事件有关的街道名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彭刘杨路、首义路和起义街;武昌还有复兴路(原名大、小朝街)是以辛亥革命的宗旨复兴中华之意而更名的;武昌八铺街东北部还有一条小巷为永胜街(原名盛街)也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永远胜利而更名的;还有纪念孙中山的中山路;在汉口,则有中山大道、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黄兴路,以军政府大都督黎元洪(黄陂人)命名的黎黄陂路;以云南辛亥起义军政府都督蔡锷命名的蔡锷路……表现出武汉这座城市浓厚的辛亥情结。  

彭刘杨路  

彭刘杨路是为了纪念武昌起义三烈士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命名的路。原名平阅路。1919年10月9日宝善里事件后,彭楚藩、刘复基等在小朝街机关开会,准备发动起义,突遭逮捕,在一处营房附近,另一个革命党人杨洪胜也被捕。湖广总督瑞澄连夜组织会审公堂,审讯时他们都直立不跪,怒斥敌人,义正词严,视死如归。10月10日凌晨,三烈士被先后斩决于总督署门外(今武昌造船厂东门外),牺牲所在地后1948年被命名为彭刘杨路。  

首义路  

首义路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源地,因闻名中外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952年命名。迎接南湖炮队进城的起义门和楚望台军械库等多处辛亥革命遗迹。  

首义路位于武昌蛇山以南,北接首义公园,南至起义门,长2公里,与张之洞路(1972~2010年曾改名紫阳路)成十字交叉。交叉处原称分水岭,上有跨街楼房,俗称过街楼,今已不存。分水岭以南,原名中和门正街,有辛亥革命烈士杨洪胜在过街楼附近开的杂货店,作为秘密联络点;分水岭以北,原名黄土坡,有革命党人邓正麟在其20号(今省民政局门前)开设的革命党人的秘密交通站——同兴酒楼;分水岭以西的分水岭街33号(今湖北省总工会附近),是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孙武住宅。此路四近,为清末湖北新军的集中驻地:黄土坡东,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为清室左旗驻地,清未驻扎新军第十六协及其所属之41标、31标;中和门正街之东,原为清军右旗驻地,清末驻扎新军第15协及其所属之29标、30标;起义门东侧楚望台是清室的军械库;中和门正街北端西侧驻有清军工程第八营;黄土坡东侧,今省民政局附近,有陆军测绘学堂。这些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是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  

起义街  

位于武昌起义门外,一条长约400米的小街,南起赛宝巷,穿明伦街,北止于起义门。起义街原名中和门外正街,辛亥革命第一枪打响之后不久,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囤积要地楚望台。其后,起义军抢占中和门,城门洞开之后,火速迎进南湖炮队,中和门在辛亥革命武昌城光复的战争中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故首义成功后的第二年亦即1912年,革命军政府将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中和门外正街亦改为起义街。

  

起义街

◆阳夏保卫战阵亡官兵三大丛葬地  

辛亥首义烈士陵园  

位于汉口解放大道球场路口,系阳夏战役中在汉口刘家庙至大智门一带阵亡的民军官兵的丛葬地。刘家庙(江岸车站附近)战役是汉口保卫战中民军与清军最先进行的战斗,异常惨烈,从10月18日起,两军在此多次拉锯,终因敌我力量悬殊,10月27日失守,民军退至大智门一带。民军在刘家庙战役中10月27日至28日牺牲的无名烈士遗骸2000余具,由战时红十字会将烈士遗体就地丛葬于此。分成六大堆,取名“红十字会义冢”,俗称“六大堆”。  

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政府于此修墓立碑,改名“六大堆无名英雄墓”。1946年时任武汉行辕主任的程潜下令汉口市政府在原址加以修葺,坐东朝西,定名为“辛亥首义烈士陵园”,并手书碑名。1955年,将阳夏保卫战牺牲于循礼门、单洞门、玉带门一线,掩埋在单洞门的2000多名烈士遗骨新迁于此,成为七堆。1985年,将七堆移建为六座墓。陵园占地4000平方米,西向,正中耸立一座高10.10米的纪念碑,隐喻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刻辛亥志士喻育之所撰碑文。墓以水泥浇筑,每座墓前、后壁上均刻李尔重题“铁血精神”、“辛亥首义烈士之墓”与红十字图案。

  

辛亥首义烈士陵园。  

汉口利济北路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位于汉口利济北路。系阳夏战役中在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至满春茶园一带阵亡民军官兵的丛葬地。刘家庙失守后,民军与清军在汉口的战斗主要在市区进行。10月29日,甫抵武昌的著名革命领袖黄兴率部赴汉口督战,设总司令于满春茶园。10月30日发起反攻,先头部队冒死攻至歆生路一线,但整个战局未能发生变化。10月31日,清军开始放火焚烧汉口市区,民军且战且退,至11月2日全部退出汉口。民军在歆生路至满春路茶园一带的战斗中牺牲官兵达2000余人,由战时红十字会将烈士遗体从葬于此,分成三大堆,起初称为“辛亥首义阵亡军墓”。曾迁移二次。l919年为修建一条沟通现解放大道连接航空路的碎石土路时,由于烈士墓正处于路中,遂将烈士墓东移到现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部大门内侧。后修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部时,1957年清明又将烈士墓移至现在墓地。改成一座公墓,重新安葬烈士遗骨。墓地以矮墙围成方形院落,东向,墓居中,以水泥浇筑,墓前立碑,上刻“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八字。

  

汉口利济北路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公墓  

位于汉阳扁担山公墓南九区和南十区之间的半山腰上。系阳夏战役中在汉阳阵亡的民军官兵遗骨迁葬地。阳夏战役中的汉阳保卫战始于11月3日,止于11月27日,其中包括11月16日民军反攻汉口的战斗。  

 11月3日 ,鄂军都督黎元洪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设总司令部于汉阳伯牙台,后迁昭忠祠,部署汉阳防守。 11月16日 ,黄兴下令民军反攻汉口,到17日退回汉阳,伤亡官兵近千人。此后,民军在蔡甸、三眼桥、扁担山、十里铺等地与清军展开激战, 11月27日 ,汉阳失守。汉阳保卫战中民军牺牲官兵达2830余,均由战时红十字会就地掩埋,烈士的遗骸分别葬在龟山尾、月湖东宏仁亭一带。“阳夏保卫战”革命军在兵力、装备、训练各方面均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了41天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武昌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给北洋军以重大杀伤,清军也战死一万余人,为各省组织起义、完成独立赢得了极可宝贵的时间。  

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民国二年(1913年)2月,为纪念在汉阳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民军官兵,民国政府于汉阳龟山西南麓的补干亭(俗称六角亭)修建辛亥铁血将士墓,黎元洪为碑名题字:“铁血精神鄂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辛亥铁血将士公墓”从汉阳龟山迁葬于扁担山今址。墓冢呈灰色圆拱形,一共四座,系水泥浇注。黎元洪为碑名题字:“铁血精神鄂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

  

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公墓。  

◆辛亥元勋安葬地  

武昌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墓群  

根据方志等有关资料的记载,位于武昌伏虎山北坡的辛亥首义烈士墓群,长眠着刘公等六位辛亥志士,从珞喻路大马路上找不到任何指示标志。经李老带路,我们穿过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来到伏虎山边,我们由东往西,依次见到了刘公墓、蓝天蔚墓、蔡济民墓、刘静庵墓。诸墓在文革中均遭破坏,1981年分别在原址修复。  

因墓群分散在山林各处,李老对其分布不甚熟悉,加之天色已晚,我们没找到孙武墓和吴兆麟墓。  

用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形容伏虎山,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相传三国年间,关云长曾率兵途经此地,遇一白虎精拦路,关公手中的青龙大刀化作一条青龙,降伏白虎,于是此地便被称为伏虎山。山下的卓刀泉,据说也是关公以刀斫地而得。青山有幸埋忠骨。此处安葬的是六位辛亥革命的元勋,有的原来就葬在此处,有的是后来迁到这里的,如孙武墓、吴兆麟墓。  

刘公(1881~1920年),字仲文,湖北襄阳人,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共进会第三任会长。武昌起义时任起义总指挥部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胜利后,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1920年病逝。凡革命事业用钱时,总慷慨解囊。武昌起义前,为筹措革命经费,刘公以捐官为名携家中所给5000两银票赴汉,供共进会作革命活动经费。

  

刘公墓  

蓝天蔚墓  

蓝天蔚(1878~1921年)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加入日知会。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在反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任鄂西联军总司令。1921年在四川遇难。  

蔡济民墓  

蔡济民(1886~1919年),原名国桢,字香圃,湖北黄陂人,日知会成员,后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武昌起义时任起义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起义胜利后,主持湖北军政府课略处。后积极参加反袁、护法斗争,1919年在湖北利川遇难。  

刘静庵墓  

刘静庵(1875~1911),湖北潜江人,1903年赴武汉加入湖北新军,次年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的秘书。1904年发起、成立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谋划革命活动。1906年2月,革命团体日知会成立,被选举为总干事。同年12月,与朱子龙、梁锺汉等密谋,响应湖南萍浏醴起义,因人告密,于1907年1月在黄陂乡间被捕,后经各方营救改为永远监禁。1911年6月12日病逝于狱中。1928年公葬于武昌伏虎山,张难先作墓志铭。  

孙武墓  

孙武于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灵枢先存于北京嘉兴寺,两年后浅葬北京拈花寺菜园。1957年,在董必武协助下迁葬北京东郊人民公墓。六十年代墓被毁。1981年,孙氏子女将其骨灰运武汉,由市政府主持葬于今址。墓坐东朝西,砖石水泥结构,呈椭圆形,土顶。墓前立碑,上刻“孙武先生之墓”。墓地护以1米高方形围墙。  

孙武(1880~1939),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今汉口)人,1900年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任岳州司令。先后加入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革命团体。1907年赴日本留学,参与发起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组建湖北共进会,任共进会会长。1911年9月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组成起义领导机构时,被推举为参谋长。10月8日,在汉口保善里机关制造炸弹失手,负伤入院。鄂军都督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长,是武昌起义和鄂军都督府重要领导人。  

吴兆麟墓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16岁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1905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任工程营左队队官。辛亥武昌起义之夜,因事起仓促,主要领导人全不在起义现场,刘复基已牺牲,孙武被炸伤,刘公生病,蒋翊武在逃,刘英远在外县。处此关键时刻,群龙无首的起义士兵,公推在楚望台当值的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指挥起义部队进攻湖广总督署,占领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任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南北议和时,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筹划北伐。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授陆军中将,并任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不久退出政治,致力于社会事业,曾督修樊口大堤等水利工程,捐资修建武昌首义公园。晚年潜心佛法。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诱以高位,不为所动。1942年逝世后,遗体先厝鄂城葛店郊外,后葬武昌桂子山坡,原墓为白石水泥结构,1981年迁此。  

大总统黎元洪墓  

媒体公布黎元洪墓的地址在洪山土公山省林勘院内,实际上墓区早已不在省林勘院内,它现在的确切位置应该是在华中师大东门的桂子山南坡。穿过一栋栋的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一条约10米长的墓道的尽头,有一座直径十几米左右的台基,其后是座由大理石堆砌的圆形墓冢,墓前立花岗岩石碑,上刻“大总统黎元洪之墓”。墓后的—面碑墙上,有章太炎撰文并篆额的《大总统黎公碑》,记述着墓主人的生平。墓的基石左边有“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黎元洪墓”字样,墓占地不足2亩,略显简陋。  

我去河南安阳见过袁世凯的陵墓,黎袁二人同为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初年的总统,尽管是革命党人在群龙无首时胁迫黎元洪当上了大都督,但他毕竟领导了湖北军政府和阳夏保卫战,捍卫了新生革命政权,孙中山称赞他为“民国第一伟人”。袁世凯的墓地占地达138亩,照壁长60余米,墓道有青狮白象、石人石马,墓冢则是西式建筑,中西合璧,极尽哀荣。袁林在民国年间一直得到保护,1952年10月,毛泽东到袁林视察,作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这样,袁林得以逃脱历次政治运动的劫难,完好地保留至今。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被革命党人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曾两次出任总统,1928年6月3日在天津去世。1932年,其子奉其灵柩回武昌。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并迁其夫人灵柩合葬一处。原墓为花岗石砌筑,1966年被毁。现在的陵墓是1981年市政府拨款在原址附近重修的衣冠冢,墓园四周植以松柏,并筑有八边形护墙。       

黎元洪墓在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前,将迎来它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将扩建成占地12余亩的陵墓,总投入约2800万元。建成后,黎墓将变成一个占地超过12亩的民国大总统墓园,整座墓园由寝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长廊、墓园广场等几个部分构成。

   

黎元洪墓。  

田桐墓  

田桐墓位于武昌洪山南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我知道,如果按规定去总医院的保卫科或是宣传科联系,我手执的介绍信肯定不管用,于是,我沿着小路一直往山上走,到了里面再问。眼看洪山宝塔越来越近,一位医护人员告诉我,田桐墓在家属院的幼儿园里。寻找到了幼儿园,还是没法找到墓地。一位好心的老师告诉我,田桐墓藏在画着图画的隔板后面。打开隔板上的两扇门,才看到被遮挡得严严实实的田桐墓。田桐墓位于宝通寺东侧,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墓为圆形,穹窿顶,高3.3米,直径4.3米,花岗石砌,墓前立碑,刻“田梓琴先生之墓”。墓前两侧立狮首石柱各一。墓四周以红砂石砌成直径6.7米、前低后高的圆形环墙,环墙门前两侧有花岗石刻浮雕,并立石像一对,保存较好。  

田桐(1879~1930),字梓琴,号玄玄居士,湖北蕲春人。曾考取秀才,1901年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1904年留学日本,创《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宣传革命。1905年,为同盟会发起人之一,任评论员、书记部书记。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部秘书长,曾参加汉阳保卫战。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参事、临时参议员。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30年病逝于上海。1932年公葬于此。

  

田桐墓

 

◆辛亥首义纪念建筑汇集地  

首义公园  

鲜为人知的是,首义公园为武汉三镇最早的公园,是为纪念首义成功及兼顾首义伤残军人生活而修建的。1921年由首义人士夏道南等人倡议,1923年开始筹建。1924年初步建成。比号称建园100周年,1927年才收归国有的汉口中山公园还要早3年。  

当时首义公园面积很小,初建于武昌蛇山西端南麓。建有“首义公园”大门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坊”麻石牌楼。以后陆续建黄兴铜像、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共和舞台和游艺社(今黄鹤剧场、汉兴大戏院、茶亭等,并修通上山的石级道路,使与山上的奥略楼相连结。此公园为武汉最早不收门票的公园。  

首义公园范围不清,景观简陋,且由首义负伤军人经营,管理不善。1932年,湖北省政府将蛇山全部辟为武昌公园,取消首义公园。1935年,武昌公园又改称首义公园(含整个蛇山范围)。抗日战争时改称蛇山公园,并在蛇山桥两旁刻有“蛇山公园”字样。1946年6月经湖北省参议会提议,将蛇山公园再度改称首义公园,延用至今。  

1955年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胖像宗塔、涌月台、禹碑、碑廊、黄兴铜像等。该园转移到西起武昌洞(古楼洞),东至大东门。大门移到武珞路,与湖北省图书馆紧邻。纪念辛亥革命84周年时,在蛇山首义公园建立了辛亥革命领袖及辛亥首义英雄志士群雕像和辛亥首义纪念碑亭。  

为了让武昌显山透绿,武昌区政府可谓下了大力气,拆除蛇山山体从司门口到大东门一两公里靠南边的上下的所有建筑物,仅仅保留了红楼、湖北省图书馆和龙华寺等历史性建筑。现在,从武珞路上走过,蛇山蜿蜒的山体已经显露出它秀丽的尊容。市民现在担心的是,偌大的首义公园一旦改建后被划入黄鹤楼公园,一直与市民亲近的蛇山以及首义公园将会被昂贵的门票挡在门外。

  

辛亥首义公园。  

蛇山炮台  

蛇山为武昌城内制高点,1993年重修的蛇山炮台遗址建在首义公园内蛇山山脊的最高处,红砂石砌筑,刻有碑文。1911年10月10日晚,起义官兵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后,即派队出中和门迎接南湖炮队入城。出城部队抵炮队驻地时,炮八标已起义响应。革命党人遂将五门重炮经中和门拖入城内,将其中两门架于蛇山顶上,和中和门城楼、楚望台的大炮一起,向湖广总督署发起猛烈进攻。湖广总督署是清政府在华中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与第八镇司令部毗邻,当晚守卫这两处的满军兵力达3000人左右。在炮火的掩护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终于在深夜占领了湖广总督署,湖广总督瑞瀓逃登楚豫兵舰。蛇山炮台的巨炮,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鼓舞了革命军的士气,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义炮台醒目处镌刻着由熊秉坤之子熊辉撰、张乃光书的纪念铭文。100年前,南湖到蛇山可以说没有一条象样的马路,更没有牵引的机动车辆,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崎岖的山路,很难想象新军的革命党人是怎样将那些重炮、辎重迅速弄上山的?

  

1993年重修的蛇山炮台遗址。  

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  

1928年,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在首义公园落成。碑顶为中国传统的盎形式,碑体用花岗石砌成,四围护栏环以铁链,整体呈方塔形,通高7米;碑座左右两面为花圈挽带浮雕图案,正面碑文“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为楷书阴刻,“中华民国十七年国庆节落成”和“辛亥首义公园经理夏道南伤病代表何正方监造”为楷书阳刻。1955年首义公园整体迁移时曾被移至武汉长江大桥引桥南侧,1994年被重新移迁于首义公园内,置于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的东侧

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位于蛇山南麓首义公园内,东近抱冰堂,西邻梅廊。1981年由武汉市政府拨款修建,碑南向,大理石砌,高11米。正面镌刻叶剑英所题碑名。两侧饰稻穗、彩带等浮雕图案。碑座刻章开沅撰、张昕若书赞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碑文。   

纪念碑用麻石砌成,高11米,碑座分三层,合高3米,座前镶汉白玉大理石,纪念碑矗立在红色水磨石的平台中央。为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四周有高为0.45米的麻石护栏。纪念碑坐北朝南,南面有三层水泥台阶:第一、二层各有11级,宽8.92米,第三层有18级,宽6.82米。全部建筑的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  

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  

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85周年,1993年-1995年,武汉市政府在蛇山首义公园内的半山腰广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东侧,兴建了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群体雕像坐北朝南,红砂石雕塑,宽20米,像座背景通高5米,像高3米,雕塑辛亥首义人物15位,分成四组:  

第一组是全国性的革命领袖,居于群像的中央,中间站立者为孙中山,他的左侧为宋教仁,右侧为黄兴;  

第二组是五位湖北革命团体的创立者或主要领导人,居于群像左侧,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公、孙武、蒋翊武、刘静庵、吴禄贞;  

第三组是五位武昌首义的直接发动者,参与或指挥者居于群向右侧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复基、熊秉坤、吴兆麟、蔡济民、詹大悲;  

第四组是2位起义胜利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的重要长官,居于第一组与第三组人物中间的位置,分别为黎元洪、汤化龙。  

令我惊叹的是,带我参观的李老竟能不看说明,将群雕人物的姓名一一道来。  

群雕背景塑有武昌城墙、城门、炮台等,群雕前一级平台中央塑有18星旗。苍松翠柏把群雕映衬得格外庄严肃穆。

  

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纪念武昌首义85周年时立。  

辛亥首义纪念碑亭  

在蛇山首义公园有两座1995年10月武昌区人民政府修建的八柱圆顶两座西式碑亭,东面亭内石碑一面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另一面刻着黄兴在民国元年手书赞扬辛亥首义的诗句:“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意思是能争取武汉的胜利是攻拔头筹,是最好的结果,这是光复中国的第一功劳,诗句表现了这位屡败屡战的武昌首义战时总司令极其欢快的心情。西面碑亭分别刻有朱德、董必武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所写诗的手迹。武昌起义,天下响应,当时在滇军当排长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朱德,参加了10月13日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朱德诗云:“同盟领袖是中山,清帝推翻民有权。起义武昌全国庆,扫除封建几千年。”同样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参加过武昌首义,在武昌军政府军务部任秘书,后参加了武昌保卫战的董必武所写的诗句是:“倏忽经过五十年,盈虚消息迹斑斑。清朝帝国龙旗号,投与江流逝不还。”

  

辛亥首义纪念碑亭。  

首义枪声纪念塑像  

首义枪声纪念塑像铜雕建于1996年,位于武昌首义公园南门上山道的山坡上。铜铸,通高7米,为首义公园的标帜性景观。形象为一湖北新军青年战士全副武装,站立在基座上,右手高举一支汉阳造步枪,背景为一“V”字图案既取英文“胜利”之意,又象征推开的武昌城门,寓意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首义枪声纪念铜雕。  

◆孙中山在武汉的铜像  

二十世纪孙中山在武汉的铜像有两座,一座在武昌阅马场,另一座在汉口三民路,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均由上海著名雕塑家江小鹣创作设计并雕塑。2009年11月以后武汉又有第三座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铜像,位于汉口中山公园胜利广场中央,塑像高4.6米,基座高2.7米,基座正面刻有“孙中山与宋庆龄”七个镏金大字。这是武汉园林雕塑院以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在日本的结婚照为蓝本雕塑的。  

武昌孙中山铜像  

鄂军都督府院门外正前方塑有孙中山铜像,纪念像由像身、底座、台基三部分组成,高约6米,纪念像高约2.4米,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式长袍马褂,左手拄杖,右手执礼帽自然下垂,面南而立,凝视远方,表情凝重沈静,仪表庄严安详。1931年8月修建。像座正面原刻有“精神不死”四字和国民党党徽,另外三面均刻有“像赞”,这些雕塑在20世纪50年代皆被磨平,1981年只在基座正面复刻“孙中山先生之像”七字。这座孙中山铜像是对孙中山先生与武昌起义密切关系的最好诠释。

  

武昌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1866—1925),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辛亥革命党人的精神领袖。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汉口孙中山铜像  

汉口孙中山铜像位于三民路口,2010年10月23日上午,我来到三民路口,铜像基座前坐满了来城市打工求职的农民工,我选择了几个角度拍照,均无法完全避开,就让孙中山先生留在他热爱的民众中间吧。  

汉口孙中山铜像于1933年6月1日竣工揭幕。像高2.15米,背南面北,着中山装,右手执杖,左脚前迈,目视远方。铜像安放在4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上。基座正面汉白玉碑上有“孙中山先生之像”七字,其余三面汉白玉碑上为前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所撰《孙中山像赞及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以水泥覆盖。2001年武汉市文物办依市民保存笔录副本原文复原刻录于上。像座四周以石柱铁链围绕。

  

汉口孙中山铜像。  

◆辛亥名人旧居  

李书城旧居  

寻访李书城旧址也经历一番曲折。媒体公布的李书城旧址在蛇山南麓,2010年10月19日我和李老到过首义公园,但未找到李书城旧址。经李老打听到李书城旧址的具体方位,11月23日,我和李老再次来到首义公园,在公园进门右边,有两栋造型相同的两层楼房正在维修,楼前有一座用中英文字刻写的黑色标牌,有“辛亥武昌首义历史遗址遗迹之李书城旧居”的文字。我们拍摄时,遭到施工方的阻拦。标牌说明,此处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李书城1932年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时的寓所。  

李书城(1882~1965),字晓圆,又名筱垣。民主革命家,湖北省潜江人。曾入学武昌经心书院,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武昌首义后,任起义军总司令黄兴的参谋长。11月3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举行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将印信、令旗、令箭授予黄兴和李书城。黄、李二人亲率大军向汉口的守敌进攻。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参与发起创立中共,中共“一大”在其寓所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第一任农业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1965年8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李书城旧居。  

石瑛旧居  

石瑛旧址在武昌昙华林三义村,是一幢三开间二层清水外墙红砖小楼。门口立着两个大半人高花岗石雕成的镇宅辟邪的瑞兽貔貅,显示着这幢老楼房的不一般来历。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四光等多次到此造访,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该公馆主楼于2002年底被拆掉一部分,在有关部门抢救下,现已修复并加以保护。  

石瑛(1879~1943),字蘅青,湖北省阳新县燕厦(今通山县新庄坪)人。1904年赴欧洲留学,次年加入孙中山组织的欧洲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的军事秘书、全国禁烟公所总理上海兵工厂厂长、湖北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市市长、湖北省参议会议长等职。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石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石瑛旧居。  

张难先旧居  

经李老事先打听清楚并亲自带路,张难先旧居在武昌民主路中段的蛇山脚下一条僻静的小巷中,地名为“蛇山五坡8号”,一排民房,民房的瓦已经换为红砖瓦了,屋檐上有雕花。若无人指引,即使到了附近也难找到。上世纪20年代,张难先在民国政府任职,在这里建起住宅,一直住到了上世纪50年代。张难先旧居拆除,只剩下这一排平房。  

张难先(1874~1968) 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谱名辉澧,号义痴,字难先。早年参加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并在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参加辛亥武昌起义。1929年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参与筹建武汉大学。1930年任浙江省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以湖北耆宿身份发起“和平运动”。推动武汉解放。共和国成立后,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务委员,1968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他反清、反袁、反蒋而拥共,走过漫漫94年人生路,作为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尊重与重用。  

                         (本文完稿于2010年11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