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析

火烧 2011-10-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分析我国M1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结合CPI指数探讨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研究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内在联系,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量M1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析  

摘要:  

1996年中央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我国目前实施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多种货币政策,间接地调控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无论是进出口贸易服务,银行业务,国际结算等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得到提高。然而,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到一定的程度时,接下来将要应对的就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本文通过着眼于改革开放后货币供给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分析,从而得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一般性的结论。  

关键词:    货币供给M1   通货膨胀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理论依据: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一般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有三种,温和型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而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价格指数,包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消费价格指数CPI,GDP折算指数等.这里只研究消费价格指数CPI,所谓消费者价格指数,通俗地讲,人们有选择地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商品和劳务,然后比较它们按当时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开支。按照中央银行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M0,M1,M2。其中MO=流通中的现钞,M1=MO+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货币供给量M1的变化与CPI指数的关系,从而推出通货膨胀的内在联系.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理论来源于货币需求理论公式:MV=PY,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V表示社会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Y为社会商品和劳务交易量。根据古典学派理论,V取决于制度及收入周期,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成常数,同时,社会商品和劳务供给量,即Y也是个稳定的因素。这样,M与P 成正比例的关系,即随着M增大,P也跟着按比例上升,即价格的变动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实证分析:  

年份  

CPI  

货币供应量(M1)  

  年份  

CPI  

货币供应量(M1)  

1978  

0.7  

   

1995  

17.1  

0.17  

1979  

1.9  

0.24  

1996  

8.3  

0.19  

1980  

6  

0.23  

1997  

2.8  

0.22  

1981  

2.4  

0.24  

1998  

-0.8  

0.12  

1982  

1.9  

0.15  

1999  

-1.4  

0.18  

1983  

1.5  

0.15  

2000  

0.4  

0.16  

1984  

2.8  

0.31  

2001  

0.7  

0.13  

1985  

9.3  

0.06  

2002  

-0.8  

0.18  

1986  

6.5  

0.28  

2003  

1.2  

0.19  

1987  

7.3  

0.16  

2004  

3.9  

0.14  

1988  

18.8  

0.23  

2005  

1.8  

0.12  

1989  

18  

0.06  

2006  

1.5  

0.17  

1990  

3.1  

0.19  

2007  

4.8  

0.21  

1991  

3.4  

0.24  

2008  

5.9  

0.09  

1992  

6.4  

0.36  

2009  

-0.7  

0.32  

1993  

14.7  

0.39  

2010  

3.3  

0.21  

1994  

24.1  

0.26  

   

   

   

以上表格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应量与CPI指数的一个数据反映.从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大体上出现了三次通货膨胀,每一次CPI指数的上升,在剔除国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与货币供给有着密切的正相关的关系。第一次通胀是在1984年以后,由于金融进行体制改革,为了扩大下年规模的目的,各大银行争贷,致使市场货币投放过多,引发通货膨胀。从1988年开始,工业和建设急剧扩张,需要投放大量的货币,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又实施了价格改革,货币供给多达689亿元,于是再次引发价格猛涨。从1993年至1995年,由于银行以每年投放1000多亿元,增长速度高达百分之三十几,支持经济过热,从而导致了接近恶性的通货膨胀,CPI消费指数导致连续三年呈现两位数。从1994年开始,我国货币供给量明显处于下降趋势,到了1997年以后,加之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CPI指数明显下落,甚至呈现负数,出现了通货紧缩。自2001年开始,在房地产行业的带动下,相关行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又开始走向偏热,于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泡沫,如房地产楼市泡沫,股市泡沫,特别是受近几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中国外汇储备连创历史新高,由于结汇的大量增加,致使人民币投放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央行划定的警戒线。2007年,连续五次加息,收缩银行信贷总量,稳定货币过剩的流动性,控制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结构性通胀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这也合理地解释了我国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相关货币政策。而至于2009年CPI指数成负数,主要是由于国内不把房价计入CPI内,这点为很多人所诟弊。房价总是疯涨,资金全被吸入楼市中,流通于日用消费品市场的资金就相对减少,所以才会表现出CPI很低,甚至是负数.

结论及建议:  

1.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货币的供应作为物价变动的原因是没有问题的,而物价指数并不影响货币供给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几次大型的通货膨胀都与货币供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1997年开始的物价持续下跌,从货币供应的角度来讲,是由于国家为治理一期的通货膨胀所实施的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引起的.这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是非中性的。  

2.由以上的验证结果可见,我国央行调控经济的中间目标在现阶段选择为货币供给量仍是合适的,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选择的行为。年初制定的货币供给量和人民币信贷的目标值,但最终的执行结果是经常是偏离目标值。从实际的执行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实际值多数年份高于目标值。因此,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应适度从紧的把握,从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防止全面通货膨胀的发生。  

3.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收支盈余以及外汇储备,导致基础货币快速投放增加,而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又导致国民经济中某些行业出现过热倾向,引起物价指数的上涨。此外,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使人们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预期,于是外资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形成了外币对人民币的较高的需求压力,从而导致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中国楼市,股市,从而引起通货膨胀。一旦人民币被抛售,将会引发经济泡沫的破灭,从而出现金融崩溃。  

参考文献:  

《货币银行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何新看中国经济》东方出版社  

我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庞如超  河北金融2008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调研小组:广外南国商学院10国贸一班     主撰写人:崔陈元

   http://user.qzone.qq.com/82617427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