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夫人:反驳右派公知污蔑悲情英雄张学良
一,东北易帜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17年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20年后以炮兵科毕业,19岁的张学良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维持治安。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年仅21岁的张学良指挥奉军第三混成旅,经过霸县和山海关阻击战,惊险取胜。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入关,突破山海关防线,夺下北平。直系全军覆没,奉系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张学良升职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由北平返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27岁的青年才俊张学良临危受命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一星期后,悲愤于国难家仇的张学良主政东北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张学良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清朝结束后东北地区离心力若隐若现,游离于中华之外,张学良的壮举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使觊觎东北多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图谋破产,确立了今日中国的基本版图。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恼羞成怒的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东北军战败,张学良努力收回主权的努力付诸东流。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发起挑战蒋介石的内战,史称中原大战。张学良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中立并调停劝和。张学良在沈阳主持召开东北最高会议。在会上张学良详细阐述了他决定出兵华北武装调停内战的理由:“1, 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南京政府是全国统一的政府,支持了这个政府方能保证国内的统一;2,扩大会议内部派系多,分歧大,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3,蒋介石亦系一阴谋野心家,对东北无特殊关系,如想搞垮东北会不择手段,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1930年9月18日, 东北军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大势已去的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下野,中原大战结束。战后29岁的张学良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统治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统领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部,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
二,“918事变”
中原大战后,进入关内的大批东北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回防,东三省兵力空虚。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抓住这难得的可乘之机,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918事变”。
张学良认为:“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也分别发表讲话和告国民书,要求“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事实上默认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退守锦州。
在“不抵抗政策”指导下,张学良和蒋介石都寄希望于国联,1931年10月24日国联作出决议:“要求日方撤军”,而日本不加理会,继续进攻,日本野心侵略暴露无遗。在嫩江桥战役中,张学良令守军于兆麟部;“和平撤退,以免靡乱地方。”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上海市民联合会致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张学良寄希望于“锦州中立化”方案,蒋介石于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国民政府急电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东北军撤离锦州后,日军完成了对东三省的军事占领,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千万民众沦为亡国奴。张学良之“不抵抗”,主因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张学良反击,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借机找理由大打。而张学良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掉东北军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蒋介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路线,蒋介石的中央军坐视东北丢失不理,视东北军为异己,图谋借日本之手消灭削弱心腹大患。
而几个月后的第一次淞沪战争,着实确认了张学良的基本判断。蒋介石对艰苦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进行经济封锁,拖欠粮饷,拒发援兵弹药,扣押民众捐款,民国海军甚至与日军达成互不攻击协定,日军参谋乘坐民国海军汽车在十九路军阵地里四处侦查。面对各部队高涨的爱国抗战热情,蒋介石下令:“第十九路军兵源充足,有足够实力,上海附近部队不得增援!”“凡擅自增援者以军法论处”。1932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不久,蒋介石将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后来,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消灭了异己,
而以抗日中流砥柱自我标榜的蒋介石在东北军撤出东北后,并没有向东北派一兵一卒,反而步步退缩,先后与日本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塘沽协定》以中央政府的身份正式确认了日本对东北和华北的占领,承认的东北的独立。张学良的倒霉之处在于日本最先拿东北开刀,如果日军先入侵广西,李宗仁一样不战而逃。当时的中国军阀们都在奉行不抵抗绥靖政策,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抗日的,少数热血军人的英勇抵抗只是大溃败大逃亡之中的星光一闪,转瞬即逝。直至日本发动77事变全面侵华,军阀们才不得不硬着头皮为生存自保进行挣扎和抵抗。
1933年3月7日张学良致电国民党中央,主动引咎辞职。他在电文中说:“热河之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固有种种原因,酿成恶果,要皆学良一人诚未孚,指挥不当,致上负政府督责之殷,下无以对国民托付之重……”918事变无疑是张学良的历史污点,但是在当时,有谁又能挺身而出坚决抗日呢?张学良晚年还在自我检讨和澄清:“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把历史包袱全部揽到自己身上,愧疚之意,写满纸上。
三,西安事变
1936年10月,在五次反围剿遭到重创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转战两万五千里,第一、二、四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会合。但是危险并没有结束,蒋介石派40万大军尾随而来,继续对立足未稳、人困马乏、严重减员的红军进行围剿。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此时,日本侵华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一再妥协,签订卖国条约,割地求得苟安。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却遭到蒋拒绝。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129”运动一周年。学生队伍欲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流亡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的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亲日派的何应钦等人借机发难,以“救蒋伐逆”为名派重兵进剿,并派空军轰炸,逼张学良杀掉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在共产党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与蒋介石达成口头协议::(1)令中央入关之部队于二十五日起调出潼关。(2)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3)改组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纳抗日主张。(4)改变外交政策,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的国家。(5)释放上海各被捕领袖,即下令办理。(6)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两将军负其全责。蒋介石以“领袖的人格”名义,“赤诚陈词”信誓旦旦地做了若干保证。
为了防止狡猾善变的蒋介石日后生变,张学良大义凌然,冒死毅然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用自己的义举逼蒋介石兑现承诺,当得知张学良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时,周恩来马上乘车赶往机场拦截,但是等他到了机场,飞机已经起飞了。周恩来顿足惋惜的说:“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坏了,现在他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飞行途中遭遇一场沙尘暴,护航机被甩下一大截,消失在滚涌的黄云里。此时,驾驶员对张学良说:“也许我们不去南京最好。”张学良平静的说“不管它,如果有人要杀我,让他杀吧,我不在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张学良到南京后,立即被送交军事法庭审判,面对审判长李烈钧的提问,张学良慷慨陈词:“我绝对不是劫持委员长,而是爱护委员长;我也决不是叛变,相反我是爱护我们国家和民族。我迫不得已实行兵谏,完全是为抗日救国而发。眼看我中华民族,党已不党,国将不国,兵连祸结,政以贿成。满心期望通过兵谏,委员长能受到震动,反躬自问,没想到我一片赤忱却落得这个下场,耿耿此心,天日可以作证。我在委员长面前陈述过我们的意见,表示我们的主张,怎能说是叛变呢?如果说是叛变的话,请问审判长,蒋委员长不是安全回到南京,我张某人不是跟随他到南京了吗?”;“我在事变中,看到委员长的日记,从日记中看出委员长被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及恐日病等分子所包围,其本人还不是没有团结御侮抗日救国的想法,且委员长又答应了我所提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团结御侮抗日救国的目的既达,个人得失,在所不计,特随委员长来京待罪,请给以应得的处分。”:“审判长,您不提这班大员倒也罢了,您定要提起他们,我只好直说。这班大员平时穷奢极欲,把国家大事丢在脑后,我国糟到今天这种地步,他们是有责任的。这班大员勇于营私,怯于抗战,一点为国家民族牺牲的思想都没有,难道这班人也值得受人敬佩吗?比如陈调元身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在西安扣留期间,还有心情调戏万耀煌的姨娘,这种老而好色之徒,您还认为值得敬佩吗?”军事法庭审判无法继续,只能草草了事,判决“张学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减处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张学良从此被监禁长达52年之久,直至蒋氏父子去世,才获自由,此时已90高龄。在逃离大陆后,政治大势已定,张学良也就没有什么政治价值,蒋氏父子仍然长期囚禁张学良就是恶字做蛊,如同杀死杨虎城全家一样的残忍和邪恶。用张学良长期被监禁的悲苦凄凉来满足自己发泄积郁心中的仇恨。
审判长李烈钧日后回忆起审判张学良时说:“那简直是演戏,我不过是奉命扮演这幕戏的主角而已。张汉卿发动西安事变,是反对蒋介石独裁,谋求全国团结一致抗日,何罪之有?蒋介石以怨报德,表面上是特赦,实际上是把张汉卿终生禁锢。”时年35岁的张学良在日寇入侵之际,以一己之躯制止了国共内战,以失去终身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之后不久,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红军改编为十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中华民族第一次组织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而此时民族英雄却身陷囹圄,失去自由。对于共产党来说,张学良在危难之际不惜代价出手相救,张学良是给予共产党最大帮助的朋友。对于中国人来说,张学良不但把东北划归了中国版图,而且结束了内战,开辟了全国空前一致的抗日救亡运动。没有西安事变,红军极有可能被国民党剿灭,或许也就没有新中国。
四,有关张学良的种种传说
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曾经被中国人民交口称赞,被荣誉鲜花掌声团团包围,红到发紫。但是随后的918事变,又把张学良从巅峰打到了谷底,成为全中华民族众口讨伐的对象。尤其是在民国时期盛产批评家的时代,张学良更是被批的体无完肤。而张学良又被蒋介石长期拘押,失去到抗日前线立功的机会的同时也失去话语权和辩护权,所以在民国时期张学良就成了十恶不赦罄竹难书的花花公子。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其他军阀都在权力中心,并在抗日战场鏖战,就都成了抗日功臣。就算是从前曾经消极抗日,也被抗日战场上的鲜血洗白了。以漫画家马君武的打油诗最负盛名,在民间广为流传:“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诗里所说的赵四,就是赵一荻小姐。所谓朱五,是当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五女儿湄筠,是张学良二弟张学铭的大姨子,她经常与张学良跳舞,后来嫁给张学良的好友朱秀峰为妻。至于胡蝶,则是当时上海滩著名的电影明星。马君武讽刺张学良思想腐化堕落,把国难家仇置于脑后,“918”事变之际,他正在北京六国饭店与胡蝶跳舞。这并不是事实,那晚他是在北京中和剧院看戏。胡蝶当时并不在北京,并且他们从来也没有见过面。 马君武这两首诗没有将锋芒指向不抵抗的罪魁蒋介石,却把替罪羊张学良骂了一番。后来,马君武弄清了‘不抵抗’的内幕之后,在《致蒋介石、汪精卫电》中指责蒋介石“对内面狞如鬼,对外胆小如鼠”。
还有张学良吸毒的传闻,据说是出自汪精卫、宋子文、杜月笙之口,但是汪精卫、宋子文、杜月笙著书写字却在从未提及半个字。据传:“张学良中毒很深,平均每15至20分钟就得注射一针。他的夫人于凤至和女秘书赵一荻小姐一并吸毒。据说:“戒毒期间张学良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大喊大叫,鼻涕眼泪流个不停。医生把张学良捆在床上,任他挣扎,一直到筋疲力尽。就这样,经过个把月的时间,张学良终于戒去了毒瘾。”这样的传闻显然是有悖于科学和常识。一个每15至20分钟就得注射一针的瘾君子得憔悴到何种程度?张学良当时留下的照片都是年轻勇武英姿飒爽,哪里有一点瘾君子的疲惫之态。而且个把月就能成功戒毒,显然是把张学良比成金刚不坏之身的神仙了。八成又是民国那些以骂人维生的文人们不满张学良的不抵抗而造的谣。其时,民国时代,毒品泛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吸毒,包括民国高官军事将领直至士兵很多人都有毒瘾。就算是张学良有吸毒史,也并不能说明张学良荒唐颓废,奥巴马年轻时还吸过大麻呢。
最嚼舌的是张学良的风流史,但是也只是传说,至今没有确凿证据说明除于凤至和赵一荻小姐以外,还有谁是张学良的红颜知己。于凤至是张作霖给张学良订下的的包办婚姻,张学良一生钟情于赵一荻小姐,而赵一荻陪失势的张学良走过了寂寞清贫的一生,本应是千古传唱的爱情佳话,却被口舌相传成为风流艳史。民国时期很多高官显贵都有三妻四妾,反而是张学良与赵一荻坚贞不渝的爱情却饱受诟病。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张学良恢复人身自由,于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哈尔冰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为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1995年 张学良携赵一荻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0年6月22日,无怨无悔陪伴张学良70余载的赵一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早晨8时,张学良坐着轮椅来到床边,伸手握住夫人的手,喊着自己私下对老伴的昵称,无限眷恋。 赵一荻看着张学良,无法开口说话。上午11时11分,监视脉搏跳动的仪器显示她已离开人世。牧师带领亲友向上苍祷告。张学良此时还一直握着妻子的手,就这样又握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回到家中,在空寂清冷的室内,百岁高龄的张学良沉默不语地坐在轮椅上,泪水缓缓地流下。张学良曾说过,他这一生欠赵四小姐太多。一年后的2001年10月北京时间10月14日8时50分,张学良在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民国时期张学良被描黑是因为得罪了蒋,但是还不至于太离谱。新中国之后,张学良被共产党重新确定历史地位。
毛主席评价张学良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总理说: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总结道: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台湾学者李熬认为: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8岁关到83岁。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要永远铭记在西安机场那个登上飞机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的背影。那一刻,他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挽救了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共产党,唤醒了中华民族抵御倭寇入侵的斗志,一盘散沙内斗不止的中华民族空前一致的团结起来掀起了抗日斗争的高潮。当我们端详地图时,不要忘了,八十六年前,一个年仅27岁的青年人把这片富饶的黑土地无条件的划归中国版图。反观被右派公知吹上天的蒋介石父子逃离大陆时却把百姓的黄金外汇抢劫一空,把工厂桥梁发电厂炸毁,依靠美国主子的庇佑,子承父业死死地把台湾与大陆分割至今。
今天,不甘寂寞上蹿下跳的右派公知们邪恶的攻击张学良:“嗜毒、好色、花花公子、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不值得一辩,千古一帝毛泽东不也是被他们诽谤的一文不值吗?张学良之所以躺着中枪,只是因为张学良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曾经帮助了中国共产党。按右派公知们一贯的“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诽谤,凡是敌人发对的我们就要吹捧的”斗争原则。别说张学良,就是连孙中山都成了国贼,被他们追捧的只有共产党的敌人--蒋介石。美国打压中国,就成了人类的希望,成为普世价值。普京因为与中国友好就成了“普特勒”。52年的漫长囚徒岁月中,赵四小姐身着蓝衣,脚登布鞋,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被囚禁的张学良身边。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正式结婚,二人信奉耶稣基督,心如止水,豁达而忠贞。相伴70余载,无怨无悔,赵四小姐在《新生命》一文中写道的“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张学良称赵四小姐:“这是我的姑娘”。那些嫖娼被警察抓到,在电视机里像狗一样的猥猥琐琐的向小警察表现顺从的公知大V有什么资格舔脸谈论少帅与赵四小姐的纯洁美好的爱情呢?
相关文章
- 不抵抗政策的罪魁祸首?
- 不要再拿西安事变说事
- 杨虎城之孙:蒋介石为何杀我祖父?
- 钢筋水泥:应对肢解中国的大危机
- 伟大的壮举 不朽的功勋 (冀中汉)
- 纪念918最好的行动首先是保持国家的强大和稳定
- 孙锡良:9·18的思考——忘记历史就会重演历史
- 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与“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 毛泽东:不能感情用事杀了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