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遗产”点击
转发田秉锷教授的旧文二篇,田教授是江苏著名文史学家,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徐州市政协委员,原《淮海文萃》的主编,曾著有《毛泽东诗词鉴赏》、《金瓶梅与中国酒文化》、《大国无兵》等作品。
田教授的文字,发常人之未发,且有着穿透历史迷障之力度。文虽略旧,但于今之时,仍然崭新,犹如警钟,鸣且长也!
刘邦给我们留下一面“五星”红旗(附另一篇)
——汉高祖刘邦的“遗产”点击
田秉锷
2009-02-13
古人论人生成就,有“三立”之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汉高祖刘邦一生,“三立”均有成就,唯“立功”最著。纵览秦汉之后两千余年,帝王以“百”数,功业过汉高祖者寡而又寡。条分缕析的任务,让历史学者去慢慢弄吧,我仅从汉高祖刘邦留给后人的“遗产”方面略予点击,或可让今人大吃一惊。
第一,汉高祖刘邦给华夏族群留下一个“汉”的文化符号。“汉”,原为地域符号,如汉江、汉中。刘邦由“汉王”而“汉皇”,让“汉”的符号突破空间意义而具有了国号、族号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臣下劝“汉王”登基称帝,“汉王”三让,不得已,乃曰:“诸君以为便,便国家。”(《史记·高祖本纪》)“便国家”三字,最终使“汉”的符号获得国家级、民族级升华。
第二,他留给中国人一面大红旗。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应陈胜号召于沛县起义,称“沛公”,“祭蚩尤于庭,而衅鼓旗,帜皆赤。”(《史记·高祖本纪》)又据《史记·封禅书》,汉高祖微时,曾斩蛇(白帝子),故被称为“赤帝子”。汉元年十月入关灭秦,“因以十月为岁首,而色尚赤。”汉朝建,服制虽有尚黑、尚黄之变,但至汉文帝时,服又尚赤,旗帜则一直红到底。
第三,他给中国人留下“五星”吉照。如果给“五星”以红旗背景,说“五星红旗”不为无据。汉元年十月,沛公西征军攻入关中,“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五星同色,天下偃兵”,“五星合,是为易行,有德受庆,改立大人,奄有四方”。(《史记·天官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疆古精绝王国汉锦出土,上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是为“五星红旗”的前兆伏笔。
第四,他留给中国一个“一国两制”的政治模式。据《汉书·地理志》,汉代“郡”领“县”1432个,约占全国91%;封“国”领“县”142个,约占全国9%。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不悖,相互依存,垂延为历代不变的政治分权模式。
第五,他留给后世一个祭孔尊儒的政教传统。汉十二年十月,平英布之乱后,刘邦回沛县宴父老乡亲,此后又带伤北上曲阜,以“太牢”(祭天)之礼祭孔子,开后世帝王祭孔及封爵孔氏之先河。至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尊儒始作俑者,实为刘邦。重用叔孙通、陆贾等即为显例。
第六,他留给中国一个民族和亲政策。汉八年,刘敬献和亲政策,建议汉朝廷选皇室公主远嫁匈奴,以利胡汉和好。汉九年,汉高祖选皇室女嫁匈奴单于,民族和亲政策正式启动。(《史记·刘敬列传》)而在汉七年当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平城、被匈奴主围困之时,陈平的计谋里已经有和亲政策的雏形。
第七,他留给国人一个重农政策。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即罢兵归田,后又推出一系列鼓励农耕政策。
第八,他留给国人一个低税制。从汉初的十五税一,到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的三十税一,汉天子创造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税制低谷。低税制藏富于民,是为善政。
第九,他的后代创造了一个“退税制”、“免税制”。据《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朝廷接受晁错进言,“令民入粟授爵,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这证明,文帝时代既有退半税政策,又有免税政策。“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看来,“退半税”是文景之治的经济德政。
第十,他留下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汉高祖称帝后,听太公家令言,尊父亲为“太上皇”,以彰显孝道。后来,汉朝皇帝皆以“孝”字追谥,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
第十一,他创了一个“三公”分权的文官政府。汉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权鼎立,各有分工,承担了行政、军事、司法等政府综合职能。皇帝垂拱而治,相对反而轻松。
第十二,他留下一个“五行”生克的命相哲学。“五行”学说,虽起于战国邹衍,但秦灭六国后,兵戎极烦,“五行”之说复又沉沦。汉王刘邦在兵出三秦后,见秦人只祭四帝,便以“北畤”(黑帝)自任。这标志“五行”正借“五帝”而复苏。后来,五德终始之说大倡,实由汉高祖刘邦推动。
第十三,他留下一个军功封爵制。汉高帝六年,洛阳分封群臣,主要看军功,故汉初将相文化水平不高,但战功卓著,都是老革命。文景后,老革命先后辞世,朝廷这才通过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而组建了文官政府。
第十四,他留下一个采风、采诗的“信访制”。“汉乐府”借此而生。
第十五,他留下一个平民变革自身命运的梦想。汉高祖刘邦为布衣帝王。反秦起义前,为秦泗水郡沛县泗水亭长,四十八岁,副科级干部,放在今天已不能提拔正科级。七年反秦灭楚的战争实践,让他做了皇帝。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为布衣将相。在反秦起义前,或为平民百姓,或为“股级”干部;七年征战,他们出将入相,为后世一切有志者树立了建大功、立大业的人生榜样。
第十六,汉朝留下一个人口大国。汉初,中国人口一千万多一点,经二百年休养生息,至西汉末汉平帝时,中国人口第一次超过五千万。汉朝将中国缔造成一个人口大国,汉高祖刘邦功莫大焉。
第十七,他留下一首千古绝唱的《大风歌》,留下一座歌风台,留下一座泗水亭。
第十八,他留下一幅手提三尺剑、马上取天下的英雄画像。人们习惯于将他与项羽比,好像少了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其实,纵看两千年,在皇帝群体中他是亲临战争第一线次数最多、受伤最重而又从不轻言退却的马上帝王。去世前半年,他以六十二岁的伤残之躯,亲征悍将英布,再次于两军阵前受伤,带伤看乡亲,带伤祭孔子,都是千里跋涉。这样的英雄气概,历史上绝无仅有。
第十九,他留下帝王的“龙图腾”。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他是母亲感龙而生的,又屡屡写到他身上的龙云、龙象、龙气。此后,二十四史每写帝王生平,都不忘交代“龙”的背景,故知这一切皆取法乎汉高祖模式。中国正史,第一位“龙的传人”,是刘邦。
当然,十九之后还可以列上若干条,“九”为大,不再详述。即以“遗嘱”而论,在帝王圈子里,他的遗嘱也是最明智的。先预言萧何为相,再预言萧何死而曹参继为相,复预言曹参死而王陵、陈平共同为相。验之历史,分毫不爽。吕后等再问王、陈二人后安排,刘邦发脾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何等的清醒。
这么丰厚的一份“遗产”,要全面认识,要理性把握,要照单接下,要平心处置,可以作镜鉴,可以再评析,唯戒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以“大批判”态度当洗脚水一泼了之。
2009年2月13日于紫电斋
附:
中国人,行使你的“铭恨权”
田秉锷
2009-01-16
“铭恨权”,是我的生造。那是几年前,看一篇海外专访,知道张学良将军一而再、再而三地警示同胞:不能信任日本人!
感乎家仇,痛乎国恨,张将军何其智慧!
由此,我一直放不下"铭恨"的偏势。在南京,站在30万同胞血浸的长江边;在台儿庄,站在19,000英烈血浸的运河边;我一次次痛感:自己如果还承认是中国人,就没有权力面对曾经的民族劫难,过快地遗忘,过早地宽容,过分地握手言欢。掩饰民族灾难,淡忘国家耻辱,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低能弱智!
正如没有人“代表”我们去接受杀戮,也一定没有人"、“代表”我们去承受记忆,因而,“铭恨”的主体,永远是人民。
我能做点什么呢?写一两篇鼓动“记仇”而“铭恨”的文章吗?文章如尘,随风落地,连青草都不长啊!尤其面对那些不知因何而起的“路障”,我痛心于陈述信史,都有“违规越位”之嫌啊!
有一天,我接到一篇名为《铭恨》的稿子,出之我们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嵩山先生之手。全文仅1,600余字,却如实记录了发生在 1938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十八日)的丰县荒庄惨案的全过程。仅仅70人的小村庄,日本鬼子杀了48人,作者一家,惨死4人。有名有姓,白字黑纸,让我震惊。检点江苏省政协文史委1995年所出《腥风血雨--侵华日军江苏暴行录》,“荒庄惨案”竟只字未提。书中涉及丰县的日军罪行,仅仅一例,即“蒋庄惨案”,死15人。由此可知,近年为庆祝抗战50周年而出版的许多大部头日军侵华罪行录,遗漏多多。不论为了“铭恨”、为了强国、为了牺牲者、为了后来人,我们都应该在全中国做一次“普查”性的日军罪行的调查。如此得出的结果,不再是“千头坟”、“万人坑”的虚说,而是有名有姓、有血有泪的“铁债”!
在将《铭恨》一文编入“文史资料”后,去年我又收到两篇让我感动的文章,一篇是铜山县孙玉璞先生所撰《蔡庄惨案亲历记》,一篇是北京房建昌先生所撰《徐州对日、朝籍战犯的审判》。两篇文章都揭露了日军侵略的暴行,但侧重点不一样。孙先生之文仅4,000字,记载了发生于1941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的铜山县蔡庄惨案,日本兵杀中国百姓36人。孙先生的细心,是详列了36个死难者和8个受伤者的姓名。这是又一“铁案”。房先生的文章,不但将徐州审判的日、朝籍战犯“13案”、“25人”一一列名、列罪、列刑类,而且还将由中国人在中国大陆10个城市主审,以及由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在沪、港两地主审共“666案”、“1,096人”全部列表刊出。这是又一“罪案”。
在编发了这两篇稿子后,我内心无比畅快。给记忆的“大好形势”抹了黑,是有欠忠厚的;让那些想下“一盘没下完的棋”的棋迷扫兴,也是很不得己的。好在,我不是政治家,没有必要用宽容侵略来表示政治风度。只要有机会,我仍将帮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搜集他们在华的血腥“功绩”。
想到我的朋友王海龙在《纽约意识流》一书中对犹太人“记仇”的描写。去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总有人拿着喇叭没日没夜地念人的名字,一念就是好多天;校园主干道上,也被人用粉笔写满密密麻麻的人名,原来,这是犹太学生在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死难同胞。日日夜夜,每人轮值一小时。晨风夕月,天地为证,千古奇耻、奇冤就这样注入每个犹太人心田。仇与恩,一起熔炼;今与昔,交汇神魄,这就是犹太人!而当犹太人抵制德国货时,决不像中国人对日货的假抵制。所购货品中哪怕一根螺丝钉是德国的也坚决不买!这就是犹太人!
中国人呢?中国人的记忆呢?中国人的仇恨呢?都到哪儿去了呢?
我提醒同胞要“铭恨”。“铭”在书页间,“铭”在石头上,“铭”在昔日的追怀里,“铭”在未来的瞻视中。这很容易让患了“友好麻痹症”的人视为“民族狭隘”。
中华民族,一贯不狭隘。在向那个东方岛国输出了文化之后,中国人,一次也没跨海去蹂躏他们的国土国民啊!
不能“铭恨”的民族,是麻木的。麻木于灾难,麻木于牺牲,怎么抬起麻木的腿走向明天?
中国人,行使你的“铭恨权”!中国人学会沉思,中国才有出路。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