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用对比手法剖析鲁迅《故乡》精神之意义

火烧 2010-07-2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剖析鲁迅《故乡》的精神意义,探讨其故乡象征国家的深层含义,揭示鲁迅文学创作与思想深度,强调理解鲁迅作品需结合文学与思想性。

       用对比手法剖析鲁迅《故乡》精神之意义  

                              六合同春  

通常的读者在阅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时候,都会将故乡当作鲁迅本我的家乡绍兴来理解。但是我,并不以为然。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在《故乡》的开篇,鲁迅是这样妆点其笔墨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短短一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三个信息。1、季节时间:说明地理方位;2、距离:表明地点范畴;3、采用暗喻的手法传递出中华文化传统的特征,借以说明我工作的地方并不是本国本土,而是异乡。中国哪一个地方属于严寒地带?至少是东北方向吧?绍兴离上海不过300里,距离鲁迅曾经工作过的诸多地方:北京,广州,厦门……亦远远不及2000多里。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传统观念,可谓千年不变,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母亲还健在的人,如果儿子不是身处异乡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不回家看看的,至少春节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可以回家的呀。此外,“我”出身于贵族,路费是完全不在我考虑是否能够回家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这个严寒之地、这个使得我二十余年不能够回家的地方,也就是说,与故乡遥相远望的地方,显然就是国外了。倘若是国外的话,试想一个身处异乡的游子当他讲到故乡的时候,是否大体都会下意识地说出自己国家的名字呢?因此,我理解鲁迅提及的这个故乡,对于小我来说应该是家乡,而对于大我来讲竟是祖国呵。此刻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所讲的故乡顺其自然而必然的便是国家——中国的意思了。  

在这里我要顺便提前说明一下的是,长期以来对鲁迅的小说都有这样的褒贬质疑,鲁迅的作品毫无艺术性,一般来讲都是纪实小说,写的不外自己的亲身亲历其情其境,这篇《故乡》如果不是最后一句举世经典的话,那么它也不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搬家的故事。你将这个故乡解释为国家是不是牵强附会了?对此,我本人也很不以为然。我们知道,当读者面对一个伟大的作者:文学家鲁迅的时候,一方面首先应该想到的一点是,他不可能不懂得最基本的文学创作必然是依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虚实相间等等原理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则。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是完全可以以实代虚的。另外一方面,我们凡是面对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该作品的思想性必然会是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的,它永远不会停留在小说表象上面的叙述,而是要透过表象,来认识到作者对于小说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小说背后所要传达给大家的事物极其精神是什么?这个背后的东西如果读者能够看到,我们就说这位读者读懂了这部作品。否则,反之。我们在阅读鲁迅小说的时候,即便凡貌似都可以看到鲁迅亲身亲事亲历的影像,但是,这也不足以能够代表,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他本人的自传体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有一些人凭着逼真度这一点来分析,贸然断言鲁迅根本不会创作,不算是小说家,他的作品都是按照生活中的原貌来白描。其实不然,逼真,让人们看不出虚实,正是文学创作最高的境界。这样的小说场景往往令读者身临其境,而不是遥不可及,缩小了距离感,使得读者不能摆脱其情其境其情绪。指责鲁迅不会写小说这个观点通过如上的点滴解说,可以证明如果将鲁迅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低估,显然是由于自己的阅读能力还比较狭窄,完全没有跟上鲁迅高超的文学创作表现的手段力罢了。几十年来,鲁迅的创作手法一直使得人们一度无法认清其逼真的虚实作用起到的效果而导致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同时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在写作的时候必然,也一定会有意无意的要附加上其所想表达出来的内涵深刻的要义元素。否则,鲁迅怎么能够称其为思想家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说明之,对于鲁迅先生认识论的误区在哪里,这就是并非鲁迅没有表达出他想表达的思想内容,而是我们的认识水平是否达到了可以完全理解鲁迅思想的能力。如果,我们将故乡仅仅当成家乡来理解,那么鲁迅的思想水平就是世俗的,而不会是超前革命的了。大凡革命性的东西都是通过思考得来的,一个毫无思想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革命家呢?因此,读鲁迅必须首先要承认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否则,你永远都会不承认鲁迅的伟大。看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  

事实上,小说《故乡》头、尾的遥相呼应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他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面对一个小小的村庄,一个作者能够发出这样有思想穿透力的思索,不能不说,其作品立意之高远,含义之伟大。这何尝不是鲁迅对人类发出的一声拷问。鲁迅通过对于回故乡搬家这个小小的点滴事件的全过程片段展示和描写,在揭示中国社会黑暗,堕落,腐朽的同时,以小见大地总结出中国人的三种生存状态即生活道路。1、“辛苦展转而生活”——为了生活颠沛流离而奔波的人。2、“辛苦麻木而生活”——因为生活的困顿而麻木、愚昧的人。3、“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很辛苦的去绞尽脑汁、动脑筋压迫别人的人。鲁迅先生告诉世人,如果大家不去共同寻找符合人类建设道德文明幸福美满的生存方式,故乡(祖国)就没有救了。人类就会走向死胡同,最终会因此无路可走,直至灭亡。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全国的现状都不外乎如此。为什么鲁迅非常喜欢将自己笔下的主人翁设计成农民?因为,中国不过农耕民族,它是农业大国,以农民为主导核心劳动力量是占有绝大数量的。只要把农民提出来作为典型来写,盯着他来写,就可以写出一个国民的生存状态。即可以完全代替这个国家的全民概念。  

言归正传。  

好,让我们来进一步分析,鲁迅抓住了哪两根创作主线来说明这个国家中的民生状态?两根主线,一个是情,一个是恨。情讲的是爱国之情,恨讲的是社会的黑暗。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状况,要让我来写一篇关于国家的小说呢?为什么祖国会让我对它没有了情感了,看不到她的魅力、看不见它的美丽?有的只是凋敝和破败?通常近一个世纪以来,讲鲁迅的《故乡》都是把它当成单纯的家乡来讲,着重点放在赏析和解释家乡的地理和情景概貌上,这个家乡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又渴望是什么样子,借以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性。但是我今天所讲的是,我要将故乡当成祖国来讲,我的着重点是讲鲁迅通过创作《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情恨交加的原因,借以提示性社会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存状态。  

我们目前国家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在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下,我们有多少人对这个国家感到了精神上的满意呢?!  

一、对比我对故乡之情与非情的感受,阐明鲁迅表达的是什么——爱国  

 所有在坐的来宾,都应该知道一个常理,按照人类最通常的习性来讲,高级动物是具备了具体的情思情感的,(感情是什么?是时间上的培养和空间上的灵通所产生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物长期互动交流之后的一个自然的情感记忆反映)那么,鲁迅既然写《故乡》,必然要清晰地表达出对故乡之爱意、对故乡之思恋、对故乡之眷怀、对故乡之垂情、对故乡之赞美。可是这一切在《故乡》的开篇,一反常态都没有笔墨的表现。有的只是隐晦、萧索、荒芜、悲哀、忧郁,没有了一丝活气。这很不符合一般人对于故乡所寄托的感情心理的倾述,故乡谁不知恋爱,故乡谁不知要以己情怀倾其所处?即便我们再怎么不喜欢自己破烂和落后的故乡,但是对它的情思是不会断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样的情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从人的感情上抹杀而泯灭掉,所谓落叶归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是什么事物这样有威力可以立马让小说中的“我”丢弃了对故乡的全权依恋?故乡之情,真的可以被割弃吗?着实是不可能的,否则,作者在最后写到的那一轮故乡上空的金黄色的圆月、海边碧绿的沙地、那深蓝色的天空就不应该是暖色调的,而应该是冷色调的才符合当时“我”之情景和心境。沙地是淡黄色的才符合实际的沙地颜色,因为“我”想起了闰土在沙地里种了西瓜,西瓜的绿叶覆盖在沙地之上,自然使得沙地就是碧绿的了。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意境,可见,“我”是完全可以认识到故乡之美的。此刻是夜晚,天空本应该是黑色的,却被作者描写成深蓝色的天空,挂在半空中的不是月牙,而是圆月——寄托了鲁迅对人类的希望。这样的美景不是在赞美故乡吗?我们这个国家不美吗?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于故乡的一往情怀和对小闰土的刻骨铭心的眷恋和思念。  

由于此刻的“我”并非衣锦还乡,却是被债主逼迫着要在当年从转让掉的老宅中飘零于异乡异地去辛苦辗转讨生活。美丽而曾经那末可爱的故乡没有给“我”带来丝毫放松的好心情,不是故乡之不美,而是世道变得让我不能够与我美丽的故乡相认了。情绪使得我感到故乡不美。即便故乡在地貌上不美,但是,如果说“我”没有对闰土的情,没有对母亲的爱,没有对宏儿的关注和对水生的关心,忘却了儿童时代闰土教给我认识魅力无穷的故乡的一切,那么我在精神上也绝对不会对故乡没有情的。反过来说,其实“我”恰恰是深深爱着我的故乡的,是对故乡有着一往深情的人,之所以说厌弃故乡,不过是作者借故乡有所谓之情和无所谓之情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慨和忧伤的情愁,即情愁生恨。作者表现出对于劳动人民(中国人)极大的命运关注和同情。人世间丑陋的事物具有可以压制住,遏制住通常人的情感,鲁迅巧妙而间接告诉读者这个国家黑暗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对抗得了。所以,你能够说我对故乡是没有情的吗?我对故乡的情是被黑暗的社会压制扼杀掉了,因为我对它没有什么好心绪,所以才觉得故乡不美了。此地说的是黑暗的残酷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鲁迅先生紧紧扣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字:情诚义之情来做文章。抓住的两根主线就是一丝情长,情愁恨缠绵,爱恨交织、割舍难别。地方还是同样一个地方,可是我对他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表达出的只是一个字:爱!     

    二、母亲和杨二嫂溢于言表的情绪之对比说明了什么?      

母亲见到离别家乡二十年的我非常高兴,这个高兴是母子久别重逢的欣喜,而高兴中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本家的大户破落导致树倒猢狲散各自劳燕分飞,母亲难免感到了凄凉。此外,母亲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是由于,离开故土不是自己愿意的,是由于家道败落,被逼无奈,不得已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去外地谋生。她当然知道,城里生活也并非好到哪里去,自己还需卖掉一些家具去添置一些必需品。因此,对于搬家完全没有好心境。不过是自己也要随着儿子永别生养了自己的故乡。其实,按照乡里乡亲农民的常规习惯,完全可以不靠土地吃饭的大户人家离开农村本应该会是很高兴的,而人生被迫颠沛流离,直白得说就是指出了社会的黑暗,说明与背井离乡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安居乐业、聚族而居才是中国人最感幸福的生活观。黑暗到了可以将人本质所具有的常情全部压制住。使得母亲见到了久别重逢二十年的儿子也高兴不起来。其实情何尝可以压制得住?你要是去压它,它就会转化为泪如泉涌、泪流满面。尽管如此,它也同样属于情泄的一种表现方式,说明情是压制不住的。虽然自己家道中落,但是面对贫困的农民,如:闰土等人,母亲没有改变自己善施乐助的好习惯。始终对外人保持着爱憎分明的正常情感交流。  

此刻,文中的扬二嫂出场了,她也貌似十分高兴,高兴的原因是一个本地的大户败落了,从此可以跟他家平视,而不是仰视。那么我就来看看,是不是从中还可以顺势捞到一点牵羊货,可是毕竟这家搬家的人家曾经是本地的大户,杨二嫂还不太敢过于嚣张,只是十分世故而圆滑地先拉近乎,然后,使用激将法步步紧逼、幸灾乐祸强行造着封建精神语势,开口索要、讹诈、欺负起当年的大户来了——世道变了——双方开始比拼道德、比拼强权的争夺。原本是卖豆腐的西施,看着当年年轻的份上,还有人光顾豆腐店,现如今,杨二嫂已经从小媳妇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的商业市侩了——表现了鲁迅蔑视商人、痛恨商人。她的不高兴是发自拿不到别人的东西而产生的不高兴,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才高兴得出来,说明道德心理风尚由于社会堕落也堕落到如此地步。一个做小生意的人尚且如此,那么当地农民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杨二嫂的高兴之情是一种被扭曲的情绪,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情绪,是后天的一种自私自利的情感表现,不属于道德规范的人之常情。人的丑态不是先前的印象,而是后天不改造导致的。就像杨二嫂的双腿成圆规状,暗讽这种人只能够在原地打转,不能够进步、前进。由于我们家庭的教育,使得大家都保持着做人的基本道德,而这个所谓的道德却在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居然丧失了保证自己地位不变的能力,即毫无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了。鲁迅在此实际上是严厉得批判了孔子的道德经,揭示了一个人类罪恶的现象:在黑暗的社会里面,总之两个同样没有权势背景的人在生存上是,无道德的人,有生存能力,而有道德的人却无法生存,说明这个社会是多么地没有了规矩,乱了方寸和秩序。鲁迅通过杨二嫂和母亲各自情感流动的对比讲的是这个社会黑暗的程度。  

情感是一样的情感,可是这个情感却有两种不同的成份质量。  

三、大小闰土之对比,我与闰土情谊之对比:黑暗的能量是巨大的。  

 我于小闰土的情是非同寻常的,是一种无邪的童真情趣。不带有任何世俗偏见。没有隔阂,没有隔膜,没有戒备,没有地位身份的区别,不分高低贵贱,可说亲密无间,是张扬的原始的、纯洁而开放式的感情友谊。是原本人类最基础自然的情感宣泄。因为小闰土像一名勇敢的小英雄,颈上围着一项银白色的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处处表现出小闰土的勇敢、勤劳和智慧。他几乎就是我的偶像。可是,大闰土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唯唯诺诺的世俗之人。像他于我之间如此单纯意义上的感情,却结果也被社会的黑暗无情打得粉碎,被彻底摧毁了。大闰土于我已经完全失却了本我的原始之情,单纯之情,童真情趣之情,隔膜到了完全不认识这就是儿时不分彼此的玩伴,当我满怀兴奋的感情见到闰土的一霎那,居然怯怯地喊我老爷;隔膜到那么老实巴交的闰土居然也可以作出丑陋至极的杨二嫂都不堪做的事情。在灰堆里面藏起了十多只碗碟。其实,母亲和我对于闰土是绝对不会像对待杨二嫂那样苛刻的,闰土尽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因为母亲事先说到,闰土你可以去拿那些我们不方便带走、无用处的东西。碗既不是不可以带走的东西,也不属于无用处的东西,甚至在浙江某些地方,封建社会时代,碗象征着这个家族世世代代有饭吃的器皿。是一个吉祥物,不宜被外人拿去的。闰土是否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试图拿走大户人家的碗,去营造自己家族世世代代从此有饭吃了的幻觉呢?鲁迅为闰土巧妙的设计出了一场,让闰土当了几天守护祭祀器皿的小看管,不是没有目的的,是一个绝对伏笔。因为只有这样去创作,闰土才能够耳濡目染,懂得祭祀和祭器的重要性。才会表现出绝对的麻木和麻醉了。一个勇敢的闰土被世俗和圣庙改变得面目全非。鲁迅在这里将大闰土写得十分愚蠢、麻木、胆小。并非认为农民麻木,从我跟小闰土的游玩,就可以看出小闰土是多么聪明勇敢,大闰土变成愚昧,麻木,愚蠢不是闰土的本来面目,而是社会将闰土教坏了,封建迷信教唆出了农民的麻木,使得诚信都出现问题,使得闰土也会动手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了。罪过不是闰土,而是……对于杨二嫂无德无良的描写,鲁迅的笔锋则相当刻薄,不给情面。这里鲁迅介助对比手段,再一次申明了,黑暗社会的罪恶可以改变人性的本来面目,可以改变性格,改变思想,改变原有的一切习性。可以粉碎人情、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里谈的是黑暗社会的能量,不外乎那些拿着道具来骗人的家伙控制了人们的精神。只要能够认清、识别出这些道具,人类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鲁迅在《故乡》中总结到:当前世界不外乎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背井离乡,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流离失所的去谋生。一种是留守土地麻木的被欺压,压迫而不知道反抗的人民。再一种是用暴力或者冷暴力来维持自己高水平生活的人。这三种生活方式都没有丝毫情趣。没有任何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造成故乡(国家)不美的根源。该篇小说仅仅了了几张纸,了了六个人物,了了几个小小的片段,但是它写尽了鲁迅对国家的情是如此厚重浓烈。鲁迅在情字上做足了功夫来表达他对国家的爱乃至于恨。由此可见鲁迅热爱国家的情是多么的深。  

闰土还是那个闰土,是同一个人,但是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四、对闰土和杨二嫂外表形象的对比,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态度  

还有一点,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杨二嫂和大小闰土做了大篇幅的外形勾勒描绘。鲁迅这样写道:……“”  

1、劳动人民的代表:闰土善良,勤劳,勇敢,智慧。(封建主义)  

2、商人的代表:杨二嫂的刁钻,懒惰,不光明磊落,刻薄,自私自利。(资本主义)  

3、暗指的权贵官僚:用闰土家贫如洗来一笔带过。(官僚资本主义)  

只有一点没有变,这就是我对于人的爱憎是不会变得。因为我知道,闰土的改变是由于社会黑暗造成的。  

     五、对比闰土的偶像和我的偶像,体现了鲁迅要为国倾情而战的决心  

     最后,“我”讲到……“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里鲁迅所讲的闰土的偶像是什么?不是祭祀圣庙、神仙,从神仙那里得到安福的生活,而是通过说闰土的这个行为举止,表现这其实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普遍的一个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旧观念,这不是天生的,而是统治者制造出来。而我的偶像其实并非仅仅只是希望而是现实主义的要求,这当然也可以由人类自己来制造。这个愿望像一轮圆月,虽然貌似不现实,但是不等于它不存在,区别是远还是近的问题了——鲁迅在这里巧妙的运用了一个辩证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意义。在这里我们提示性说明,小说中讲的这个偶像在形音义上是完全相同的一个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却差之千里。所谓闰土的偶像代指的是旧观念,所谓我的偶像代指的是新思想。我的新思想要与闰土的旧观念发生剧烈的冲撞。对抗而摩擦出极大的火药味,这就是我想把中国从黑暗的社会中拯救出来的路。世上本无路,只要我走了,无路便也会成为路——表现鲁迅的骨气是很坚硬。  

     为什么鲁迅那么重视情的描写,因为,情诚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当其冲的是情,没有情,那么诚信,和义气都谈不上。因此鲁迅无论写什么都紧紧抓住情字不放,抓住情思,情感,情绪来做文章。鲁迅在评判了人类自取其辱,自套枷锁的迂腐生存方式现状的同时,他指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知道,人类是可以追求美好事物的,仅仅局限于偶像的崇拜,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还以为人生本就是如此地痛苦,磨难,仿佛黑暗永远无法摆脱,没落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想当然让人感觉了人性的麻木和沉睡。有人说,民众的革命是无赖发出的,因此只会是无赖而愚钝的异想天开。但是所谓“无赖”的民意只要能够发出,即便是另外一种信号:呐喊,也是值得鼓励和鞭策的。他起码有一个反抗意识的觉醒,关键在于,只是看他能不能够发得出,还是发不出来的问题了,你不发出,你就自甘堕落,麻木愚蠢。因此,中国红色革命的先哲毛泽东同志,对于农民运动是极其重视的,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当权贵阶级指责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搞糟了,搞坏了的时候,毛泽东则高举鲜明的旗子,反其道到而行之大喝其彩,说:搞的好!鲁迅代替所有的人发出了这个信号,国人再不可以如此持续这样的生存历史了。因为这样的苦难、悲惨、万不如意,万不幸福美满的人生绝非人类所追求的人生。是大家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人生,是大家不愿意渡过的人生。表达了鲁迅对宝贵人生的可惜,扼腕哀叹的遗憾和同情。  

黑暗的国家不能够再这样继续黑暗下去,如何要使得我们伟大祖国不黑暗,就要人类善于并且勇于走出另外一条生存的道路。只要你不要按照原来腐朽堕落的路来走,一定可以找到人类的出路的。鲁迅这一条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无时无刻不警示我们每当在社会遇到黑暗的时候,都要意识到,选择道路的时刻到来了。完全可以这样说,鲁迅小说《故乡》是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指南。  

鉴于上述从艺术表现手法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是借故乡讲国家,借闰土讲国是,借搬家讲国运,借杨二嫂讲国民的劣根性,借偶像讲旧观念和新思想的冲突。其实,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忧国忧民之意表达作者对于祖国的高度爱国之情,呼吁人本立国之志的小说。他要告诉国人一个道理,但凡一个中国人都要对自己的祖国满怀无限而热切的关爱,对于在这个国家中生存着的人要抱有极大的同情心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命运,让我们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幸福健康文明而大胆地、勇敢地、有能力去改造世界,改变整个社会落后、腐朽、黑暗的面貌。这篇貌似极其简单的小说,涵盖出如此巨大宏博内涵的思想意义是世界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于全世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适用的,无国界的、没有时间限制的。鲁迅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是绝对无法诋毁和低估的。  

现如今国学大盛其道,貌似只有国学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抵御一切我们所不能够容忍的类似禽兽的行为举止,但是国学能不能救国、是否可以抗拒得了资本掠夺?如果国学能够救国,抗拒得了资本掠夺,那么鲁迅就是多余的了。因为人类的一切不端不仅仅只是自律的问题,而是资本诱惑的问题,资本永远都不会停止诱导人类去犯罪,孔子是古代的圣人,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鲁迅则是现代的圣人他想到了这个问题,人类要学会反抗,而不是一味得做乖绵羊。  

我之所以认为只有鲁迅才能够救中国、救世界,救人类:因为他是使落后之人变成进步之人的圣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有两个圣人,一个是古代的孔子,一个是现代的鲁迅,我只不过是一个贤人。鲁迅是我的先生。  

孔子是让禽兽之人变成自律之人,鲁迅是让落后之人变成进步之人,毛泽东是具体实现鲁迅理想的人,他的主张是:改造世界,改造人类。这个主张明显带有鲁迅理念。进步之人是为公的,国学是培训个人涵养的,进步之人倘若很乖的话,会服从孔子,可是落后之人未必会听孔子的吧?那么鲁迅则不然,他主张文攻武制!  

现如今的贪官他会听胡温政府的话吗。任由你政府百般言必称反腐,反腐,腐败反掉了没有?对于好言规劝,那些禽兽之人显然是不会听的,因为他的逻辑价值观是于正常的人之常情相反的,于是乎,就要用强权武力打击他,他才会转变本性。这个文攻武制的方式完全符合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逻辑原理——圆。但是,所谓精英却大肆聒噪,“武力打击”是侵犯人权,这样所谓的国统们就吓得要死了,生怕自己被倒戈,于是乎,就拿着鸡毛当令箭,将解决国家大事大非问题的方式引上了歧途,用国学来当遮羞布掩盖阻止中国解决主要矛盾手段的可行性。  

因此,我今天要重提鲁迅,讲《故乡》就是来鼓吹鲁迅先生的。只有鲁迅才能够救人类。鲁迅的理念是让全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必然要跟自己的短处相交锋的人——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真正的站立起来,一个国家才能够按照人本性来立国。  

   

     【注:阅读鲁迅作品小窍门——1、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按照这个思路定义去寻找鲁迅作品的精神意义,很容易读懂其作品的含义。2、鲁迅是医生出身,那么鲁迅的作品都不外乎人本性的东西在里面,人都是一样的,为何存在不公平,倡导公平世界?3、鲁迅写作的手段是从文学创作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他的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最终又回归到一个圆字上面。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圆。4、逻辑,鲁迅学的是理科,因此他的逻辑思维是相当慎密的。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挑鲁迅的茬,都很难对付得了鲁迅的理性的逻辑结构。它一环扣一环,处处都是伏笔,谁都无法解开鲁迅创作的设计套路。可以不夸张的说,鲁迅的作品都经受的起任何读者的质疑。它所内涵的蕴意和意义都是高远而宏大而博大的。】

 朗诵网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padding.php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