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华文化太远了,仿佛与我无关

火烧 2022-08-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反思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脱节,探讨传统节日、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消失,表达对文化自信缺失的担忧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英国人,他们会喝雪莉酒,吃着炸鱼薯条,比着“V”字,讲乳法笑话。俄罗斯人,会喝伏特加,吃卢布肠,唱喀秋莎。美国人,会在周末和朋友兜风,会在“超级碗”星期天为自己喜欢的橄榄球队加油助威。

  作为中国人,我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自豪。但当我想给别人讲述中华文化的美妙时,我却支吾了。是因为太过广博,而想不到从哪一点开头吗?不,是我“没文化”。是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我,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到足以自傲的文化。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式的吗?

  我们的穿着打扮,同过去五千年有多少联系?西洋人有洋装礼服,东洋人有和服。我们呢?体面人穿得西装革履,普通人穿着T恤衬衫。如果穿着唐装汉服上街,反而会被当成奇装异服,受到一番指指点点。

  我们的饮食习惯。除掉了外卖便宜的各类预制菜和炸鸡汉堡,可能还有酱油味的面条。中国八大菜系,我们发誓要吃个遍,却可能连公司周边两公里的餐馆都无暇光顾。

  我们住在钢筋混凝土里面,无论这坨钢筋混凝土属于自己还是属于银行。我们挤着公交地铁,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望不到头。

  也许“衣食住行”算不上文化,文化得有“传统价值”而不是“生活气息”。

  袁世凯定“四节”,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算得上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了吧。我听说过过年舞狮,可惜从来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去一趟美国的“唐人街”,去看看中国文化是怎么样的。

  今年春节,难得回家一趟。门口还将就用着“牛年迎春”的福字,对门那家更是干脆没有贴春联,省下了俩小钱。除夕当晚,看着春晚百无聊赖,十点便早早睡去。一觉睡到了大天亮,才发觉,昨晚没有“守岁钟”,也没有烟花爆竹。所幸昨晚“年兽”没有来袭击我们的家。

  至于端午,和中秋。看着8块的白味粽子和8块5毛的豆沙月饼时,我便明白了。夏节和秋节是有钱人才有“资格”去过的。我还要努力赚钱,去赢取自己过端午和中秋的资格。赛龙舟?还记得小学上完补习班,坐公交时听到锦江上锣鼓喧天。那可能是我离端午最近的一次。

  各类名胜古迹,除了过去的“春游”“秋游”后,就再也没去过了。看到夸张的门票和千篇一律的“美食”便更没了动身的想法。绝对不是因为没有时间,我是说可能绝对。有时我感到自己像个空心的竹子。虽然看着笔挺精神,里面却是空空如也。

  我不由得做出一个残酷的假设,如果,当然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再次经历国土沦丧之痛,有多少人会受到中华文化的感召而奋起反抗。还是说,自甘成为鲁迅笔下街边颈项伸得老长的鹅。这个假设,并非是无稽之谈。我们的国歌,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告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被和平麻痹。

  我们当下,对文化的漠视已经到了能看到,能听到,能亲身感受到的地步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电影院,卖座的永远是欧美电影;我们的动漫,总是跨不过日漫的坎;我们的音乐,仿佛还停留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如果,我们有“文化”,我们便会自豪地穿着我们的民族服饰,去逛我们民族的庙会,庆典,狂欢节。而不是穿着外国的服装,去逛异域风情街。

  我们当然可以接受欧美的文化,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就像日本把七夕节,把盂兰盆节,把圣诞节,把情人节内化于自己的文化当中。但是我们还有另一条路,我们可以走出自己的文化道路。华语乐坛、影坛、电视剧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金庸、古龙、周杰伦、歌坛“四大天王”、《天书奇谈》、四大名著系列电视剧,这些都代表着我们可以做到。

  因为我们文化的核心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我们如何生活,便是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的生活单一,文化就单一。如果我们的生活多彩,文化就多彩。如果每天有时间,去喝上一杯盖碗茶,这就是文化。如果每天有时间,去看上一场电影,这就是文化。

  只有我们主动而积极的生活,我们才能够为中华文化添砖加瓦。希望,今年下半年剩余的时间,我能够找到一份新工作,让我有时间,同时在疫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家门,走出公司的格子间,在白天看一看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能够找到工作,让我有时间去看一看我们的乡村,看一看我们的河流,有时间学习、体悟和感受中华文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