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为什么会出现指鹿为马现象?
这个年代为什么会出现指鹿为马现象?
首先需要指出的,就是2008年工作报告指出“必要打压房地产”,走廊处回答记者时还是信誓旦旦,而随后,在全国具有超级智慧的老百姓犹豫不决时,中央权贵全面进军广东并操控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房地产经济、操控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金融证券行业等怪异事件出现。然后是在2011年,温州企业连锁倒闭潮轰动全世界的时候,有关前任高层人物到温州实地考察,得出是金融没有开放的原因,随后的国家决策是温州试点金融开放。笔者两年前就撰文指出中国房地产引起温州企业连锁倒闭是主因。现在的结果是什么?2014年12月10日,中国证券报刊登文章说出了实情:“温州制造业或再迎倒闭潮,大量企业深涉房地产”。其实,国务院参事夏斌的内部文稿也道出了相似的原因。中国经济如果出现难以控制的崩溃,有些指鹿为马者虽不能追究其深厚的外景,但起码应该追究其治理不力的“过错”,而到目前为止,弹劾不能,起诉更难,一些人逍遥自在。果真全是中国国家体制上的弊端吗?笔者不肯定,但可以从另外看似不关联的角度分析。
“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绝不是中国官场文化历史的传统,到了今天,中国为何难以打破这个可以导致国家消亡的“风格”魔咒?除了“一把手制”“人民被代表进行选举”等的体制问题外,文化遭劫难是国家的根本上的原因。所以,有必要对中华文化到底是遭遇何种劫难做出剖析。
进入2014年9月,在上海杭州等地,居然出现古诗词退出小学课本,八股文入选高中教材。
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有关人士,居然以“当前中国的孩子在写作上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散文写成议论文的情况,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有体。”为理由和依据。
体制文学是官场文化的特色,有必要用“体制”从小学或者中学就开始束缚吗?有必要束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广阔的文学体裁发展空间吗?从小学或者中学就开始束缚住文学体裁的发展方向,中华文化会有突破和发展吗?
从文学的历史发展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分析认定其“文章要有体制”是束缚学生写作的歪理邪说,是文学发展上的倒退。
早在唐代,被后人尊为诗仙的李白,不仅很多诗作不符合近体律绝的平仄格律,而且创立了很多不拘一格、饱含诗的韵味的词作,诗词难分,这就是说,早在唐代的李白,之所以被后人尊为诗仙,其实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体裁诗词风格的突破,还在于诗词节律上不受束缚的突破。到了宋代,长短句(也就是词)开始盛行。但到了明清,受到统治阶级的考试制度的制约,“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等八股文逐渐泛滥成灾,文学体裁的束缚,使得中国文学停滞进而影响到整个文化进入倒退期。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很多束缚得以解除,中国的文学到文化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新闻报道不可以写成散文、散文不可以写成议论文吗?
我们首先就可以从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进行整理。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这就是说,从散文的发展就知道文学体裁绝不是一刀就可以切割来进行区分的。
在文学体裁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诗词歌赋因其独特的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感其境而述其心,出于情而施于艺,用凝练的语言,富含音、声、韵、节、律韵味的充沛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成就其赋予中华文化之灵魂。所以,诗词歌赋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之隗宝。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官员中,不仅是因其自幼苦读,形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理念,更多是达到了“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思想境界,因此也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词篇被后世敬仰。古代官员可以政见相左,为了改革,司马光和王安石可以针锋相对急辩和争斗,如此之类的事件贯穿了中国大部分的封建历史。而现在的官员却是相互吹牛拍马和阿谀奉承,果真是中国古代德治健全?非也!这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文化被政治宣传严重捆缚而之后未能及时解套,使得中国文化再次进入停滞状态。
外来低俗文化的侵略和骚袭,不过是次要的诱因。
很多人把官场腐败归咎外来庸俗文化的侵略和骚袭,笔者对此既不否认也不十分肯定,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存在主因和外因的关系。但辩证哲学告诉我们,外因不过是在主因强大作用下起了附带的诱发作用。能够做到“放而不乱”,“治而不死”,是否能够把握某个度的问题,是衡量一个政权是否明智的标准。以危局形容当初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内外格局不为过,因此“迫不得已”可能成为解套之词,但经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继续如此就是理屈词穷了,更是倒行逆施或者急速腐朽的象征。
在历史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并没有阻止亡国和沦陷,在宋代,蒙古帝国的侵略直接导致中华亡国的历史历历在目。但挖掘历史文化,我们却能够发现,具有“中国文化之谜”的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宋朝皇帝不能容忍官员淫腐却能容忍自谓“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能够发现宋朝对文化管制的“放”和“治”。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之后,就会发现,值得称道的宋代亡国时期“忧患意识”的词文化,为明朝很快推翻蒙古帝国统治者,为世界第一的海洋军事强国的中华明朝的强盛打下了最坚实的文化基础。
至此,我们能够明白,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之灵魂,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之隗宝,是因其伟大的历史功绩而名至所归。在封建私有制下,腐败无法根除的年代,腐败之“魔”一直被“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之“道”所克制而得以延续中华之生命。
经历蒙古帝国统治者奴役文化的透彻清洗和满族统治者杀戮和奴役文化的洗劫,中华文化已经开始走在世界的后端,国家落后也就在所难免。再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唤醒,共产党带领下,国家确实开始强大了。但是,随后的文化治理逐渐走向“死水一塘”,所以,共产党有责任对中华文化采取“放而不乱、治而不死”紧急措施了。
结束语:笔者几年前给一些网站投稿边缘文学体裁的新散文词,受到网站编辑“四不像”拒绝的挖苦后,个人已经感觉到中华文化确实遭遇历史空前的停滞,不是格律音节在捆缚文化的发展,而是人为“体制”在不断压制中华文化的进步。让人感觉到中华文化正走进了一片沼泽。随着外来低俗文化的侵袭,中华文化慢慢在沦陷,很多的事例,让人哀怨之情难以言表。但有意进入年轻一代喜好的网络游戏吧留言处,嘎然发现一些“四不像”的新散文词体裁文句,很多人喜好一些现代歌词风格的发帖留言。也让人感觉到中华文化发展的强劲生命力初现了端倪。兴趣所致,笔者随笔也写了两首:
一,《斜箫声里》
秦城风波,落落浮生,泱泱长恨,叹时局,如大江东去。
北邻硝烟起,天涯尽头,南疆群狼聚。
哀哀数语,论及天下危;望断京城,难寻希来君。
心绪万千,难尽叙,难尽叙!
江山离乱,家国迷茫;奈何一梦,千年难醒。
入夜寂静,一滴露水似清泪。
一曲暗伤,斜萧声声是悲戚。
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山河万里,魂兮飘零。
指点了江山,君已去。
君已去,英才傲世终归寂。
尘埃虽定,雄才天妒,君莫悲。
君莫悲,雄风逝,江山还依稀。
君莫悲,关公大刀隐约里,华夏男儿浩气存。
君莫悲,君莫悲,
变迁算尽,料定相聚已有期。
二,《东风一夜烧千帆》
江山一片迷茫,
缘于只手覆云翻。
移民潮,
乱世殇。
南海之乱,
危局久峙征途茫!
贪腐毒,
外汇恶。
指鹿为马,
白猫黑猫变鼠王。
诉国难,
壮士微博渐疏狂,
抵不过,
封博删文遭清场。
酬知己,
厌弃俗世纷争乱,
青梅煮酒话短长。
看春去冬来几度换?
非尘非烟,
雾霾已把山河藏。
费尽思量,
英雄落魄自惆怅。
君不见,
魏国军威甚浩荡,
东风一夜烧千帆。
君不见,
不可一世秦始皇,
不过三代秦家亡。
汉武帝,
进忠言,
亡秦之失免祸患。
青梅酒,
话短长,
谁说“特色”情为难?
谁吟“魂兮归来蒹葭苍”?
英雄把酒亦惆怅,
亦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