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六

火烧 2009-11-25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通过前南峪村60年代治山造林的历程,展现其通过长期投入实现绿色银行建设,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反思当前三农问题与农村发展模式。
【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六

前面我们从《人民日报》1997年1月6日的报道《治山伏水创大业——太行深处的前南峪村脱贫致富纪事》中了解到,前南峪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一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庄。1963年秋,一场无情的特大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又把前南峪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几分保命田冲个精光,乡亲们走投无路,甚至有人打起铺盖卷儿准备外出逃荒。村党支部一班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发誓一定要根治这穷山恶水!随即制定了前南峪20年的发展规划:5年绿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标准治理经济沟。从此,全村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会战。1963年以来,前南峪全村累计投工160万个,动土石640万方,如果把这些土石垒起1米高1米宽,能从北京至广州来个往返。截至1977年,前南峪共修滩造地420亩,830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树,打机井35眼,还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亩“望天收”岗坡变成了水浇地。

重复这段文字是想用它来算算帐。

1963年起至1977年累计投工160万个,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按现在广东打工的中档工资100元/天计算,相当投入资金16000万元。按现在全村1300多人计算,平均每人投入10多万元。按15年计算,平均每人每年达到差不多7000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就凭这个数字,他们的人均收入就进入了小康水平了。如果当年没有集体化,并且可以像现在这样外出打工,他们当时经济上可能要活络一些,生活也许不会那样清苦。但是,前南峪也可能现在还是一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庄。那十多年里,他们的艰苦奋斗,实际上相当于把一笔巨大的资金存进了他们的“绿色银行”,有了这个“绿色银行”,他们今天才能够靠山吃山,才能够把大批劳力转移到林果业和工副业生产上来,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城市化的经济格局,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对比现在的许多地方,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年、妇女和儿童留守农村,一年到头又赚得了结果钱,就按上面算的7000元吧,靠这些钱就能够小康了?就算他们一时能够忍受得了长期的分离之苦,可是老人孩子得不到照顾,家乡的面貌得不到改观,于是,三农问题出现了。谁都知道,即使户口开放,他们大部分还是要回到农村去的,到时候又怎么办?到时候他们的孩子再出来打工?难道他们要子子孙孙这样一直生活下去?

实际上,这里提出的是中国农村的发展模式问题。是鼠目寸光,只顾眼前,急功近利,还是放眼长远,做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从这个方面来反思,是很难找到出路的,说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许隐藏着中国农业的希望,指的就是这个希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