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魅苹果教:细看iCrazy下的全球生产链
解魅苹果教:细看iCrazy下的全球生产链
郑依依
终于,电子名牌“苹果”的零售旗舰店也来到香港了,进驻资本主义社会最冠冕堂皇的象征IFC国金商场。尽管苹果一直以高度机密方式处理开店的事宜,甚至具体 的开幕时间事前也难以确认,然而,今年全球苹果零售店已届“十周年”的此际,藉着各地分店的前例也可推敲香港新店的经营——此非关一个成功营销品牌的范例,但为拆去资本主义的炫目光芒作一种新的“解魅”。
为了这回复“苹果教”凡尘属性的过程,不可不从头至尾走一遍这道生产到消费的全球生产链。
苹果作为“宗教”是毋庸置疑的了,而它亚洲区最新的圣殿就在中环。国金商场对面的金融街的一面,巨大的苹果高悬在马路上空,接受路人与排队购粉丝之注目或朝拜进贡。
不需是先知,我们可以预期这座玻璃盒子似的圣殿必是“香火旺盛”的。2009年,当美国零售正值风雨飘摇、总体零售额下跌 了2.4%,苹果零售额却上升了7%。《华尔街日报》近月更报道,如今全球300多家苹果零售店,每季入场人次比去年整年迪斯尼四大主题乐园的6000万 人次还要多,为店内每平方英呎的寸土创收每年达4400美元,超过珠宝名牌Tiffany的3000美元。
这里,每个为零售店服务的员工,都是为“苹果教”传教忠诚的教众——他们甚至不称为“售货员”、“营业员”,而称为“Specialist”或“专家”、“Creative”或“私人培训师”、“Genius”或“天才”——这暗示着,在苹果店打工,那是一种身分,而非一个职位。
的确,他们并非一般的销售店员,“不负责”销售,只负责“授业解惑”,为顾客解决问题——正如《华尔街日报》最近得自一份苹果店员的机密培训手册所揭示,店员工作是“了解客户的所有需求,甚至其中有些需求可能是客户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未注入意识的需求、或欲望,正有劳“专家”或“培训师”来告知或导引。店员不用追赶具体的销售配——iProduct卖得好,纯粹是产品与品牌的能耐与吸引力,员工因此没有佣金或销售提升。
敷衍顾客就是店员工作?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被严格的操控:每次新产品推出前的悬疑以及相关传闻员工不得讨论;“天才”技术师面对解决不了的难题不 能说“很遗憾”而只能说“事实证明(这是修不了的)”,以减少负面与消极的感觉;员工被发现在公开网上撰写有关苹果公司的东西、或六个月内三次迟到六分钟 以上都会被解雇,甚至,当顾客你正优游地在宽敞的店内享受轻松随意的自由空间、接受店员接待,店员倾听你的疑难时候的细心与亲切的答应如“嗯嗯”、“我理解”,都一一写进了培训手册!这种贴心的同理心,一早如编入机械人操作系统的电子程序,细微地操控员工不由自主的行动与情感。
也许,你会以为这种操纵会让苹果员工反感与抗拒?奇怪的是,苹果员工的忠诚度奇高无比,100人之中有85人都对公司管理 很是满意——强烈的情感bonding不可说是没由来的——如同iPhone、iPad的apps懂得那些轻轻滑过屏幕的动作设计会带来流畅的体验,苹果明白如何触发员工“团结”的心态:透过员工Chat Group来聊天、事无大小的交流,有如信仰团契小组般“主内关爱,必然分享”,将工作融入生活;亦有传说,内地不同城巿的苹果店开张,每次都会动员不同 地区的苹果公司职员去新店支持,北京资深员工出差至上海参与新店的培训,每天的出差费便高达100美元,住的是时尚酒店。用不完的出差费最后促使这些“出差员工”以穷奢极侈的方式,吃喝挥霍用尽。
富士康员工的愿望
但事有例外,三藩巿苹果店的一名兼职员工穆尔(Cory Moll)看穿了管理手段的操控,并藉着控制工时工资而来的对生活的剥削。穆尔在苹果已经工作4年,时薪14美元,比三藩巿最低工资9.92美元时薪只略高不够5美元,生活捉襟见肘。他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已经如同全职的工时工作了好一阵子了,通常一段时间后公司便会检核一名兼职员工是否适合转为全职,或者要作何调整。但当我向经理提出转职的要求,我和我的工作队友,工时即被削减至兼职的工作时数,即每周不超过28小时。”
穆尔如今正发起要组织苹果零售店的工会,建立了个网站收取苹果员工的意见与个人打工遭遇,以壮大这场劳权运动。他表示更因此闻说许多管理恶行,有些可能甚至触犯劳动条例:“喜欢你的工作,和喜欢你在工作上被如何对待,这是两回事来的。”
不过,对劳动关系有所觉醒的员工,如穆尔的毕竟是少数。藉去年的自杀连环跳事件,还有5月底的成都厂房发生因铝粉尘堆积而 酿成的爆炸,我们知道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员工身处的低薪、长工时以及欠缺劳动保障的景况。我们亦都听说苹果在苏州代工厂联建因使用正己烷拭抹iPhone 触屏而中毒的工人,一再致公开信予苹果总裁而得不到响应。甚至,在富士康的调查期间,我们遇到的中国工人,看来也有不少信仰起“苹果教”来。
坐在郑州富士康外电单车上的年轻工人,边玩着iPhone3 边骂着他的线长与组长“管理很垃圾”;另一名中年男工,不懂得上网,工作累得经常在厂车上睡着,底薪才1690元,但“很想买iPhone”;有的说苹果 是“大品牌、性能好、功能多”,有的说“买不起”。对,对于每月才一二千人民币的富士康普工,也许每天加班两小时,周末上班,连续两三个月不吃不喝不开 销,才能买得起一部5000多元的iPhone。
暑假,当富士康正以“实习计划”为名,到全国的职业学校、大专院校招生“实习”或当“暑期工”,我们在深圳遇上“三兄弟”。原是进了河南某高校医学院的大学生,看到富士康招募管理“实习生”的“老师”岗位——实际是从中抽佣金的“二次人头”——本打算做个监送倒卖学生的 监工角色,后因佣金被扣减而心一横分别应聘进了人资部或生产在线。就在观澜厂外的快餐店,他们抱怨工作的辛劳,“人资部的我们每次陪着新进厂的普工面试受训,大日头下在户外站一整天,或者半夜两点要到罗湖接人。”辛苦赚来的工资,暑假结束,他们结伴来港——看太平山和星光大道的手印是次要,茶餐厅的套餐和宾馆的住宿费太贵,在通宵经营的麦当劳熬过一夜,省下来的钱用来买一台快将过时的iPhone 4,为了上微博或QQ,有“Sent from my iPhone”的签名语。
富士康员工,不买山寨机
也许这是因为工人与消费者都不了解那极其不公的分配,所以对工人的困境无动于中:每卖出一部iPhone,60%的利润尽归苹果,连同富士康、联建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小代工厂总共才分得可怜的利润。但不顾经济收入能力的消费,不也是失去理性?
疯狂的背后亦有策动的环境与氛围:为多个品牌代工的富士康内部,会嘲笑使用二三百元“山寨机”的员工“很逊”,只有如 iPhone才值得使用;举目看看城巿中充斥的广告,又何尝不是鼓吹消费,甚至盲目消费的信息——iPad2的最新广告,甚至不必告诉顾客有何新功能,只需抛出几个形容词——“容易”、“充满灵感”、“强大”等等,就足够由顾客去自行联想出,那与机器本身无确切因由的关联了。“苹果教”创造产品神话,连宗教的说道理、讲耶稣的 过程也不必,画面、音乐直接将产品与消费者的身分认同联系上,就是所谓的Self-Brand Connection现象——听说品牌的负面消息,忠诚的顾客还会体会到切身的挫败感呢。
然而,苹果产品毕竟并非如上帝创世般从无到有,iPhone、iPad等等早已被质疑是从剥削与污染中而来。在转入现代化 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韦伯(Max Weber)提出解魅(Disenchantment)的概念,旨在指出宗教的理性系统驱逐了原始巫术魔障,当中与正全面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工具理 性暗合。廿一世纪初的今天,资本主义生产透过推动消费制造新的拜物教时,我们又有没有韦伯说的价值理性,去解除蒙蔽消费者的价值观与良心的魅惑?
2011年09月22日
作者为香港“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ACOM)项目干事,曾任记者。

香港有线电视台:团体到苹果专门店开幕抗议
2011/09/24
有团体乘苹果计算机香港专门店开幕到场抗议,指生产商剥削工人权益。
十数名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的成员到国金商场的苹果专门店示威,挂起一块一层楼般高的横额,要求生产商停止劳役工人。他们要求苹果公司在有丰厚盈利下,应该改善工人待遇。
新闻视频:http://cablev.i-cable.com/video/?id=94720&lang=

讲座预告:黑木崖之苹果vs苹果
活动介绍
日期:9月25日(星期日)
时间:晚上9至10时
地点:香港 序言书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号7字楼)
组织者:序言书室
类型:讲座/沙龙
直播网址:http://www.hkreaders.com/?page_id=173 或 http://www.ustream.tv/channel/hkreaders
主持:李达宁(序言书室店长)
嘉宾:郑依依
本星期的关键词一定是苹果。一边是苹果旗舰店在中环开幕;另一边是苹果日报集团的免费报纸出炉。今次黑木崖请来嘉宾郑依依。她曾经是记者,现在又关注中国劳工的情况,一次过吃尽两个苹果。这次节目会跟大家探讨苹果产品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在全球化下,跨国企业如何在第三世界生产这些最尖端的产品。同时爽报的出现再次掀起对免费报纸的讨论。究竟免费报纸是否读者最受惠?新闻质素和公共论是否会受影响?这是否预视另一场媒体生态的大转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