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千万不要把自主创新变成一个伪命题!

火烧 2010-09-26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文章指出自主创新应提升本土企业能力,而非将外资在中国的创新视为中国自主创新。强调外资创新不应等同于国家创新,反对将自主创新异化为伪命题,呼吁维护国家产业自主权。

   

 2010-9-26   

   

自主创新是个老话题,有识之士说破了嘴皮子,终于惊动了中央,红头文件发下来,自主创新被镶了道金边,顿时变得炙手可热。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路的本土草根汽车制造商,如奇瑞、吉利、华晨等弱小企业得到正名,获得了应得的追捧。这些企业迅速提升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是打多少广告就能换来的。这样的好事自然让其他企业眼红。于是,内外的“大内高手”们开始行动了。  

   

先是在中国有投资的外资企业鼓动本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品牌导入、适应本土化的研发和“创新”,也列入中国自主创新的范围。  

   

于是乎,出人意料但又在西方的对华经济战略逻辑之中,自主创新问题一时间成了“中美战略对话”、“中日高层对话”、“中欧战略对话”中美国、日本和欧洲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并反复要求于中方,非要借中国政府之口说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创新也是中国的自主创新!中国的政府采购不能歧视进口产品。  

   

 一时人们还看不明白,中国自主创新,美国着什么急? 

   

这不,从厦门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到天津的夏季达沃斯,到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的中美双边活动中,领导们都说出了西方、外资想要听的话:外资在中国的“创新”就是中国的自主创新。满意了吧!  

   

再就是,近一段时间来,很多国内合资汽车企业借新车上市的机会纷纷站出来,说自己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有媒体撰文说:“合资品牌趟过了自主创新路”。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言论,也可以算是一种“自主创新”吧。  

   

抛开文字游戏,自主创新本意就是指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能力,提升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如果外资在中国的创新就是中国的自主创新,那一百多年前外国资本对中国的殖民化渗透,我们不但不应该反对,而且应该举双手欢迎才对。  

如果外资的创新就是投资对象国的创新,哪里会有什么“拉美化陷阱”、全球的中心与边缘地带的问题。  

   

因此,目前在外资势力与外国政府重压之下得到重新诠释的“自主创新”,简直就是为“自主创新”去势,或换一种说法,把自主创新的“那话”割掉了!  

   

追溯一下业界提出自主创新的背景。我国汽车工业从诞生到今天已经5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把中国汽车带入了合资时代。伴随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尤其是乘用车领域,合资品牌一支独大,我国庞大的汽车工业有成为国际大品牌组装车间的危险。这在巴西已经有失败的先例,印度目前的汽车产业“大发展”,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要不要搞自主创新,要不要做强本土品牌,是中国经济做大做强的历史性选择,也是不二之路。  

   

尽管自主创新不等于自主品牌,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有鉴于此,合资品牌不是不能搞自主创新,但把产品导入工作生硬的划归到自主创新范畴,把挂着外国品牌的汽车产品指为自主创新产品,只能是一种偷换概念的做法。  

   

肯德基已经稳定的占领了中国的快餐市场,其开发的鸡肉卷、蔬菜汤等只有中国市场有,但没有人会认为这些产品与中国本土快餐业有什么关系。  

   

自主创新从诞生开始,就注定它是基于中国本土汽车产业而言的。自主的概念除了自己动手之外,还有自我品牌的基本定义。东风雪铁龙爱丽舍凯旋,上海通用赛欧凯越,上海大众领驭、新POLO,这些产品的开发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但如果说,这些产品与旗云、金刚、骏捷等一样是自主创新的产品。这样的说话相信没有人会同意。  

   

最近,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说:“如果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超过了本土企业,并占据最佳分销渠道,那么它们就能在市场增长中抢得先机,遏制本土企业的成长。”合资企业开始重视自己的研发能力,并开始着手研发真正适合中国的产品,这些只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只是外资品牌希望更多占领中国市场的需要。这与我们当初提出自主创新的初衷在最终目标是完全背离的。  

   

倘若外资在中国的“创新”也要被列入中国的自主创新,并且在目前普遍的“超国民待遇”之外,还要同样享受中国国家政策的优惠,那么当中国经济的主体、最先端的部分成为殖民化经济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大吃一惊。  

   

忽悠人可以,但不要偷换概念!  

 9月26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