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毛泽东对观察的认识
《周易》和毛泽东对观察的认识
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在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的各种观察而得。观察的越全面,才会知道的越深刻。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和《周易》是怎样对待的?举例如下:
(一)应该像敬神那样来注重观察。
《周易》在观卦的卦辞中说:“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祭前洗手。荐,奉酒食以祭。孚,诚心,诚实。颙若,尊敬貌。
这是说,对待观察,就应该像对待祭神那样,在未供奉酒食之前,就要先洗手,以示对观察的诚实和尊敬。
为什么要这样呢?说明观察对人类太重要了,千万马虎不得。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认为,完整的知识分两个阶段形成,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但不论在那一个阶段上都离不开观察。
在初级阶段,也称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
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入认识的第二阶段,即高级阶段。
然而,“理论的东西这是否符合于客观的真理这个问题,”弄清这个问题,也“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也就说,只有通过这种再实践,再观察,才能得出这理论是否正确的结论。
由此可知,毛泽东在这里是把在实践过程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看成了是产生认识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
古代人把神当成了对人的最大的主宰者,在《周易》中则把观察行为也像祭神那样来进行,说明古人把观察也当成了像神能主宰人的行动一样的重要。而毛泽东则把观察当成是人在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检验这认识是否正确的行为,也由此说明,产生主宰人们行为的各种思想的行为不是别的,正是在社会实践中的用心观察。由此看来,两者都把观察当成了是人类追求智慧和知识不可缺少的具有头等重要性的活动。
但所不同的,《周易》中并没有论证出观察到底重要在什么地方,正因为缺乏这一点,对观察采取的形式越隆重,反使人对观察产生神秘感。而毛泽东则指出,在实践中,正是通过观察,使人产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后再在实践中又通过观察,检验这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这不仅指出了观察的重要,而且也说明观察的重要正是从这里产生。
(二)只有用心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周易》在观卦六二爻辞中说:“窥观,利女贞。”这是说,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而应该像天真的女子搞对象那样,即使采取偷看的手段,也要把心上人观察个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对方,才能得出能否和他永远相爱下去的判断。所以说这是利于女子坚持正道的表现。
这例子说明,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的更明确,更具体,内容也更丰富。比如他用指挥作战的例子说:“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术,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注1)
这也就是在说,只有观察透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三)根据需要进行观察。
《周易》在观卦六三爻辞中说:“观我生,进退。”这大意是说,人一生只有在实践中经过观察,并及时总结一生的观察,根据需要,做出进退的选择。
在这点上,从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便可看出,在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去观察求神拜佛,跟着父亲去观察务农经商,后来上了学,凡能见到的书报杂志,都要进行观察。为了观察当时的农村社会,他还利用了假期时间,徒步游历了五个县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由最初对康有为、梁启超的崇拜,到后来转为对胡适陈独秀文章的钦佩,直到一九二O年开始组织工人斗争,又开始了重点对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情况的观察,从此建立起他对马列的信仰,走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路,并创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毛泽东思想。而这一切,也正是毛泽东总结他一生的观察,根据解决中国现状的需要,才做出了这个进退的选择。
观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多了。毛泽东对此很有体会。他针对明代杨继盛的两句有关观察的名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注2)
毛泽东虽是这样说的,但相比之下,还是毛泽东做得最好。这如一副对联所说:“读书好,耕田好,说好就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正因为毛泽东知道了观察的难处,所以才做到了不难。
(四)要想办好国家大事,必须注意观察民情。
《周易》在观卦六四爻辞中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的注释,这大意是说:从观察国家民情民俗做起,国家才能发出应有的光辉,对自己来说,也才便利了领袖(国王)发现自己,并把自己当作座上宾,即得到领导的重用。以此说明,要想办好国家大事,就得对民情进行观察。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群众是否已经了解并且是否已经愿意行动起来,要到群众中去考察才会知道。”“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注3) ,
这就更明确地说出了,只有到群众中去了解去观察,才能把群众中闪光的东西变成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国家大事。
(五)回头观察的必要性。
《周易》在观卦九五爻辞中说:“观我生,君子无咎。”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注释,这是说,回头多观察自己一生中的所做所为,分辨那些是对的,那些不对,以便扬长避短,这是正派人(即君子)的正当行为,因此是无错的,故“无咎”。
实际这是在教人们及时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人生经验,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关于这问题,毛泽东说:“应当着重地指出,最广大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他们一切有益的经验,是极可贵的财富。科学地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作为今后行动中的指导,……”(注4) 而且还说:“必须随时掌握工作进程,交流经验,纠正错误,不要等数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开总结会,算总账,总的纠正。这样损失太大,而随时纠正,损失较少。”(注5) ’
总之,这也都是在教人们要及时回头观察,及时总结人生各种经验,以便达到及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之目的。
(六)要学会观察他人,学习他人已经总结出的成功经验。
《周易》在观卦的上九爻辞中说:“观其生,君子无咎。”这是说,要善于观察其他人一生中的长处,总结他人一生中的好经验,这是正派人(即君子)的正派行为,因此是正确的,无错的,故“无咎”。
实际就是在教人要善于观察他人,以便学习他人的长处和成功的经验。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在一切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中,如果有一些人满足于甚至仅仅满足于他们的局部经验,……从而轻视从世界革命总结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他们就成为经验主义者了。”(注6)
这就是说,凡不善于观察和学习他人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行为。从而说明,只有善于总结和学习他人经验的人,才是正确的行为。
以上所谈,说明在对观察的认识问题上,《周易》和毛泽东也都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在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周易》在对观察问题的论述上集中在观卦中,毛泽东则集中在《实践论》中,两者相比,《周易》还处在童年的幼稚状态,而《实践论》则长成了像成熟的大人。孩子和成人在很多行为上似乎无法相比,但成人的行为毕竟正是由孩子发展而来,而孩子的不少莫名其妙的行为,则又往往是模仿成人才产生,这种关系,实际也就构成了《周易》和毛泽东言行之间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不懂《周易》时,就读毛泽东的著作,当真正读进去之后,并有收获时,再读《周易》,往往茅塞顿开,反过来再读毛泽东著作,就感到毛泽东确实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感到,这个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而是前无古人的成就。
注: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l 7 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2年7月北京第二版。
(2)郭思敏,《我眼中的毛泽东》,第136—1 37页,河北人民出版杜出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 0 9 6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8 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84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l 9 6 0年9月北京第一版。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 8 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l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