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的“国际接轨”能行得通吗?
孙金栋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国际世贸组织,自然与“国际接轨”的宣传舆论就多起来了。但是,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仍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我不倾向于拍洋“马屁”,老说奥巴马怎么好。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反思:人家老外讲得有没有合理之处?笔者管见,我们现行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许多领域,疑似存在实用主义“偏轨”。
比如,往往我们遇到有利之事、适逢有利之时,就大谈大喊与“国际接轨”,反之,不利之事、不利之时,我们就反复一味地强调“中国国情”或者“中国特色”。
有实例为证:先说国企工薪标准,国企老总,总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总高薪攀比,以此作为实行国企高管巨额年薪制的依据;普通员工呢?说人家企业用工多么少,“中国国情”人口如此多,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普惠性就业,且拿工资总额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并不低说事儿。已经形成了工薪标准双轨制上,国企老总工薪沾了“国际接轨”的光,国企员工工薪受了“中国国情”的累。
再说,成品油价格调整,国际原油交易价刚露出上浮苗头,我国成品油市场销售价,比火箭速度都快,呼啦啦事不过夜地涨上去了。国际原油才有下降趋势,我们以“现在销售的成品油是用高价库存原油加工而成”为由,不仅降价幅度低,而且降价起始比蜗牛还要慢百倍。反正理由象面团似的在国家垄断的石油巨头手里揉。为何,社会舆论对两大石油巨头获取高额利润和政府补贴不利呢?其公众心理不言自明。
还有,此次甲流死亡病例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权威人士钟南山多次提出我国甲流死亡病例“个别地区”有隐瞒现象,质疑卫生部公布数据不实。( 11月19日 大洋网)最终原因还是出在“中国特色”或者“中国国情”的统计方法和口径上。
之前,卫生部对甲流死亡病例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排除了那些临床确诊为甲流,已经治愈但因基础病死亡的患者。人为操作成事实上隐瞒了甲流死亡病例,公众得到的甲流死亡病例信息就少了一块。它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印象是:中国的甲流防治工作抓得最好,医疗水平最高,国人身体素质最棒。
后来,国家通知,按照国际惯例统计:在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包括转院、转科)中死亡的均列入甲流死亡病例统计,公布的甲流死亡病例自然就有所上升。此时时刻,卫生部没有忘记为自己辩解:“如果最近几天死亡病例增加,并不是说疾病一下变重了,只是我们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和国际接轨了,并不能说明和我们之前的预测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是标准“正确的废话”。
更为可笑的是,对于钟南山不信目前全国报告的甲流死亡病例数的质疑,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竟说出“不信就不信吧,我们每天都在公布甲流疫情的数字,其他的事情我不知道。”“说实话,他所说的我也不相信,所以我也不能就此事发表看法”这种模梭两可、不知“替谁说话”,也是与身份不符的回应。( 11月20日 东方早报)
笔者由此想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诸多领域与“国际接轨”和适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之间,如果发生了矛盾和碰撞,应该谁服从谁?
如果,都沿着西方早已形成规矩方圆、不论国度的市场经济“轨道”前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列车,还能保留多少“社会主义”成份?
如果一味强调“中国国情”或者“中国特色”,总是与国际惯例轨道“偏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何时能得到国际承认?
这就是一个已有43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出于党性原则,苦苦思索、久久解不开、深藏在心里的疙瘩。
钟南山新闻链接:
http://news.cqnews.net/cqnews_chat/200911/t20091119_3793715.htm
毛群安新闻链接: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09/11/20/294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