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用人知得失 评功摆好强三制
总结用人知得失 评功摆好强三制
9月9日,华西新市村党委召开党委会,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9月1日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所作的重要讲话。这是吴仁宝老书记在华西党委学习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有关人员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主要是"两句话":总结用人知得失,评功摆好强三制。希望各位,立足本职,着眼未来,认真对照,共同提高!
9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放江苏华西村形象宣传片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他还强调:"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世所罕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感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奋斗史。"我本人学习了这篇讲话后,启发很大。回顾历史,思考未来,特别是结合我50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短短百余年的历史,虽然是由"战争"、"变法"、"革命"所主导,但"知人"、"识人"、"用人"这一因素,对这一段历史起到很大的影响。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利益,英国政府借机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从此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倍受奴役。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又因错信了袁世凯,结果革命果实被其窃取,未能改变中国人民悲惨之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当初的共产党,先因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错信了蒋介石,结果惨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而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后来,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围剿",又因为当时党的领导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被迫长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共产党人也逐渐成熟起来,直至遵义会议才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同样是党的领导人,唯有毛泽东带领人民,经过8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写了中国人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从此人民翻身做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历史,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在用人上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实际也就是抓了"两件事":一是出好主意,二是用好人。目前,我们重点是结合"评功摆好",全面、科学地总结过去50年。尤其是最近30年来,我们在用人上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个真正":一是真正有共富理念、愿意奉献、思想坚定的外面人,是要到华西来的;二是真正有共富理念、愿意奉献、思想坚定的华西人,是不会出去的。相反,只想个人富、不讲奉献、思想不坚定的外面人,是不到华西来的;只想个人富、不讲奉献、思想不坚定的华西人,也是要走出去的。像朱兴度,他不单单是为了个人富才离开华西,还是因为他当时没把企业经营好,出现了失误,又为了所谓的面子,所以才离开了华西。但他离开时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的相关规定,把原来给他的"硬牌牌"统统还出来,连家里的房子都统统抵掉。目前,他确实搞得很好,是华西人中最富的。我的看法,他今后会搞得更好。还有,像胡银福,原来叫他当供销员、副厂长,如果早一点让他当厂长,他可能也就不走了。他出去以后发展得也不错,能够和华西最富的一样。但还有个别人从华西出去,只是为了个人富,他们当中有的人不仅没有越来越富,反而越来越穷。这些年来,也有很多人进了华西。像秦宏,过去在银行工作,有一个不错的岗位和一份很好的待遇,但他热爱华西,信仰共富,现在华西的大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华西的金融服务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样的道理,像陈朗,曾经是南通化工轻公司的业务经理,在2002年也加入了华西这个大家庭,现在担任化工储运和交易所的负责人,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很好的融入到了华西的集体事业中。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工作,华西在用人上也并非"十全十美",有"得",也有"失",很值得总结。
从"失"的方面来讲,20多年前,我就叫一个厂长搞线材、螺纹钢,如果这个人当时真有本事,华西发展了五条线的线材、五条线的螺纹钢,那就不得了了。同样,当初华西搞铜、铝的时候,周围一圈还没有,但有个别厂长喜欢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导致企业越弄越坏。还有彩板厂,设备不比同行差,但因经营不善,越弄越糟。还有不锈钢厂,看看个别人很老实,实际上是"墙头草,两边倒",没有主见,没有头脑,结果导致生产低迷,损失不少。回顾过去,在知人用人上,我多少有些责任。因此,我们提出"评功摆好",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找出不足的一面。好的要弘扬,不足的要整改。不足的,我们只评到企业、事情,不评到具体哪个人,也不追查哪个人的责任。我认为,这样做,至少可以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对于大华西,也要做到"三句话":评功摆好,不足自找,典型共找。我们要表扬一大批党员干部,以此进一步推动"创先争优,比学赶超"!
从"得"的方面来讲,三名同志,最为突出,堪称楷模:
一是吴协恩。他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接班8年来,政治觉悟过得硬、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从上到下、由内到外,给予他一致公认。他有思想、懂经营、善管理,特别是在品牌运作上,充分运用好了"华西村"这3个字,从拓展香烟开发、酒品合作,再到金融投资、资本运作,不仅把华西村带出了大名,而且把无形资产变成了有形资产,让有形资产不断增值。最近几年,他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狠下功夫,进军棉花贸易、码头仓储、海工远洋、网络科技等新兴三产行业,使华西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同时,他还是一个能用好人才的人才。为啥这样讲呢?自他担任村党委书记以来,8年多累计上缴税费55.9212亿元(2003年1.7336亿元,2004年3.3642亿元,2005年4.9607亿元,2006年7.1617亿元,2007年8.8709亿元,2008年7.4314亿元,2009年6.4627亿元,2010年7.4360亿元,2011年预计8.5亿元),超过我过去的16年。单凭这一点,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二是吴协东。他注重学习,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坚守原则,是华西发展的顶梁柱。华西很多大事,没有他是办不成的。从金塔到塔群,从西湖到东湖,从飞机到大楼,都是他智慧的结晶,辛苦的结果。像这座大楼,一般人根本办不成,真的不容易,而他能把大楼建得这么好,真的不简单!
三是吴协德。作为双融二办的负责人,他既很好地把握了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又取得了可喜的经济业绩。特别是他以军人独有的作风,于1999年快人一步地创建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年产120万吨的热带企业,拥有了国内最先进的带钢制造设备,创下了该行业"一信两不信"和"五个全国第一"的记录。他还到唐山创办了"北钢",现在这个企业也得到了一致的公认。在2003年换届时,我就讲过这样一句话:"华西发展黑色,协德功不可没!"
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得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诸葛亮,伯乐识得千里马。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更是道出了用人的重要性。结合华西50年的发展历程,我的感受有两句话:"成也用人,败也用人。"当然,华西用好人,不仅仅是用好了他们三个人,还有一大批同志。像李满良,足智多谋,精益求精,是一名"办厂神手"。工作20多年来,累计实现18.96亿元效益。像何建南,远离家乡,奔赴唐山,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目标,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像沈玉平,为人直爽,办事公正,经过多年的锻炼和实践,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内外市场充分拓展。像缪洪达,勤劳果敢,兢兢业业,当初放弃了国有企业的优厚待遇,回来一心一意地建设华西。几十年来,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得组织和干群的好评。像孙忠,工作认真,善于创新,热电厂在他科学、规范地管理下,始终保持着安全第一、健康运行。像吴协平,对华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旅行社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收入超2亿元。去年,他就组织接待了入境游客近10万人,获得的直接奖励和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超125万元。而且,他还是名副其实的烹饪大师、营养大师、美食大师,开发了200多道特色菜肴,被中烹协授予"中华金厨奖"和"全国餐饮行业教育成果奖",在南京第十七届厨师节暨东南亚美食节上还被授予"特出贡献奖"。还有两个"外才",也很不错:一个是杨永昌,当年人家争先恐后"公转私",他却逆流而上"私转公"。这些年来,他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抓管理,以"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的工作态度,以及"接受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不打折扣"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创优、创效,共实现可用资金31.69亿元,成为全村经济战线上的"发展英雄"。另一个是孙海燕,虽然不抓具体经济工作,但20年来一直在为经济服务,抓了看不到的效益。另外,还有吴凤英、孙云南、包丽君等双融两办、八大公司的经理也都非常优秀,成为了华西事业的中流砥柱。这些年,我们还提炼了一系列好的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像"不计过去,不怕将来,关键现在"、"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等,为华西选拔、培养了众多的发展和管理人才,从而确保了各个阶段的持续发展。
50年来,华西之所以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少走了弯路。为什么能少走弯路?因为,我们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明确所得与所失。最近,刚出版的两本书(《华西影响力》和《吴仁宝文集》),实际上体现了两点:一个体现了华西的真地位、真影响,一个体现了华西的真经验、真本事!特别是几十年来,我们还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三制":
一是体制。既有"一村两制"、"公私合作",又有"村企分开"、"一分五统"。像"一村两制",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干部不能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华西的体制在自愿原则下,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还是很科学、很有效的。
二是机制。既有激励,也有制约。现在,中心村为什么家家都有余钱?就是因为始终遵循"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硬牌牌)"的分配方式,坚持"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经营机制,而且华西人分配的现金,是控制的,这些既保证了个人的勤劳富、节俭富,也保障了集体的共同富、长久富。最近,《福布斯》公布了"2011中国富豪榜",位居榜首的是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其个人净资产达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600亿元。我们华西一个村,还不及他一个人。当然,我们是"共同富裕、团体冠军",既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
三是班子。不仅领导有方、真心为民,而且"老中青结合,文武将双全"。现在,不但第一代、第二代证明是成功的,就是第三代也已经成熟。所以,华西并非社会上所说的"富不过三代",而是一代胜一代、一代强一代,薪火相接,代代相传。今明两年的最大目标,就是要提升"三制"。因为,华西没有"三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对于今后30年,我们要继续完善这个"三制",并以此为保障,在世界上创建名次。现在,华西在国内的影响是很大了,都知道有一个"天下第一村",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还不大。今后30年的重点,就是要把影响扩大到国外,让未来的华西真正走向世界!
我今年已经84岁了,当年出生于常州府管辖下的江阴县。那时,我们这里叫"华西六保"。解放后,改属苏州地区。再到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这样,我在常州23年,那时属于资本主义阶段,我是"看当家";在苏州33年,那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是"跟当家";在无锡到现在的28年,属于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我是"自当家"。无论哪个地方,不管哪个阶段,给我的感受都是非常深刻的!回忆在常州的23年成长期,军阀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穷够了"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那个时候,不要说是首长,连乡长也见不到。当时,绝大多数华西老百姓连江阴都没有去过,更别说是去常州府了,而今天已是"门口上车走天下"。近年来,常州发展速度快、投入强度高、贡献份额大、人民生活好,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中国创新环境十强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三十。2010年,全国地级市富裕指数排名中,常州排名第10位,位列江苏第三。目前,常州正在为建设特大型城市而加快步伐。
在苏州的33年实践期,也是我带领华西乃至江阴老百姓战天斗地的33年。这个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大跃进、一大二公、大办粮食、大办养猪、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等,我都经历过,这些对我更有着切肤之痛。我常说:"我这一生最怕'大',也一直不喜欢用'大'",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但是,我也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其他中央、省、市领导,更加坚定了"让华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现在的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还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
在无锡的28年跨越期,华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是50年建村史上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28年,经济效益年年都在增,从来没有减过。但回忆当年的无锡,也是缺少人才,难以发展。就算有人才,也留不住,因为当时的人才都被吸引到上海,甚至港澳去了。换句话说,今日上海、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发达,也离不开昔日无锡的这一份贡献。现在的无锡,是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享誉全国的著名工业城市,中国民营企业之都、商贸物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度假中心,还被《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不愧为江南水乡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目前,苏、锡、常三地形成了一个"国际都市圈",以全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为何能有如此巨变?因为,苏、锡、常的各届领导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打造了今天这样"三足鼎立、富足繁华"的长三角新格局!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历届领导好!
同志们:170年前开始的近代史,一个人是不可能全部经历的,但苏、锡、常这84年,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是我一生的亲历史、实践史。回顾这么几十年,我自认自己身上有"三个力"较好:一是对社会风云的洞察力,二是主客观一致的结合力,三是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当然,我们都是人,不是神。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也逐渐感到自己正在减少"三个力":一是头脑减少了记忆力,二是耳朵减少了听力,三是眼睛减少了视力。同时,还减少了步行的体力和工作的磨力。对此,我也有自知之明。8年前,我曾讲过:2003-2006这3年,我起到了"帮手"的作用;2006-2008这3年,我做好了一个"助手";2008-2010这3年,我在"松手",但还是关心关心;2010-2013这3年,我会正式"放手"。"放手"不是不管,而是少管,这也正如陈云同志说的:"少管是为了多管。"我所谓的"管",主要是提建议,可能有对有错,毕竟年纪大了,但最终决定权在新书记为首的班子成员手中。事实证明,如果我什么都不闻不问了,不出些主意了,或许华西同样也会发展,但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也可能会比现在慢一点。所以,只要我脑子还能动,耳朵还能听,眼睛还能看,就要继续干!我现在感到身体还好,为什么能还好呢?一是我看到我的子孙都能奉献,二是我看到村里的干群都在作贡献,让我看到了华西明天的希望和兴旺!我的身体之所以能还好,与这些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还要做到"三不":一般不外出考察,一般不接受采访,一般不接待。但对于到华西来的老领导、老朋友,我一定接待好。为何要这样做呢?主要是为了能够争取再观察10年,从而保证华西健康100年! 谢谢。
9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放江苏华西村形象宣传片
相关文章
- 老人和受伤白鹤的故事 很有哲理的小故事:白鹤绣花(做事要有主见)
- 习近平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2010年)
- 【全文】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央纪念毛泽东诞辰座谈会 习近平讲话全文
- 中共中央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 习近平讲话
-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深刻理解习近平给“特色”重下定义--全党同志坚定地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改旗易帜
- 人民日报再解读习近平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讲话 宽广的历史视野 深邃的历史眼光
- 习近平: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依靠诚实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评价毛泽东有杂音噪音 习近平直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