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思潮最早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它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和模式,社会主义者认为应该缩小贫富差距,有计划的进行社会生产,摒弃毫无节制的贪欲找到一条“大同社会”的道路。据说上世纪初的欧美社会主义学说足有数十种之多,人们戏言:“社会主义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固然是说社会主义的庞杂,但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是个备受关注,人们渴望实现的一种社会模式。
对于历史上各种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的总结,或许能够给今天的中国一丝借鉴和警醒。
一、空想社会主义
早期的社会主义被称作“空想社会主义”,因为其倡导者和创立者多是出自“闭门造车”的臆想而未付诸社会实践,要么是肤浅的禁欲主义和粗鄙的平均主义,即使是在美国进行的“欧文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也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其归于“空想”,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的追求和基本原理,被以后的社会主义者所借鉴,为社会主义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提出了一种构思、一种理论,由于它没有触及到社会危机的根源,并且难以付诸实践,所以只能作为人类美好的理想存在于书本中,它也就无法形成一个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更加无法真正的改造社会。
孙中山先生曾在阐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时,将他所说的“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但是,孙中山不愿意接受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弱势导致其无法真正的实现所谓的“民生主义”,他的民生措施最主要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主张也就纷纷无疾而终,流于空谈。伴随着孙中山的逝世,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完全转向帝国主义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怀抱,“三民主义”更是沦为一句毫无意义的口号。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民生主义,倒更接近于空想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历来持批判态度,然而,在十年文革中,却又不得不承认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想。比如“穷拉平”,“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秒”,“禁欲主义”,这些都是带有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性质的思想,这些观念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明确的批判的“普遍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禁欲主义”。
二、民族社会主义
兴起于十九世纪末的民族社会主义者则把“社会主义”概念推到了一个极端。以拉萨尔为首的国家社会主义者提出了著名的“铁的工资规律”理论,并宣扬“人口增长将成为阻碍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这套理论背离了社会主义彻底背离了“国家机构服务于社会”的原则,他们将国家凌驾于社会大众之上,祈求国家甚至是皇帝赐予的权利,幻想在一国内实现社会主义。
实际上,这种思想不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反而会走向极端。从俾斯麦到纳粹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几乎就是脱胎于民族社会主义,希特勒提出的“劣等民族”,“国家意志”,“抛弃阶级斗争”,等等这些观点,与拉萨尔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信奉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却始终有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者倡导“大中华社会主义”,这其实就是民族社会主义的翻版,民族社会主义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更实现不了“大同”,他只能走向集权、专制,只能为民族大资本家服务,而民族大资本家往往与外族大资本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众得不到任何实际利益。
拉萨尔与马克思矛盾的根源也正在于此,马克思早年与拉萨尔是挚友,后来却猛烈抨击拉萨尔的学说。两个理论家的矛盾在八十年后,被信奉者执行并且兵戎相见,被盗用了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德国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在1941年爆发战争。最后苏联战胜德国,宣告民族社会主义的破产,但是,这却代表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民族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世界方兴未艾。伊拉克、利比亚等资本主义国家打出“社会主义”旗号,实行的却多是“民族社会主义”,实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仍是纳粹德国的那一套。
三、科学社会主义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学说,被称作“科学社会主义”,其经典理论以“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为精华,毛泽东将其总结为“造反有理”。
这个学说是苏联、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圣经”,二战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可由于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伴随着苏联“变修”最终其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处于劣势。
然而,苏联的失败并不代表马克思理论的失败,即使是欧美研究马克思的学者,也不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代表什么。与对苏联的否定相比,马克思热却在近几年逐步升温。这就很说明问题。
马克思在英国皓首穷经数十载,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于是,科学社会主义一度将生产力的解放程度看做社会进步与否的最主要标准。
四、“托派”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究竟是修正主义还是真正继承了马列主义?
托洛茨基主张继续革命,认为一国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难以生存的,因此,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革命,实现全人类的社会主义。同时他反对官僚集权,主张工人民主。
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争斗以托派的失败告终,但以目前全世界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而言,托洛茨基的理论似乎比斯大林理论更具有生命力。今天托派的信仰者仍用当初托洛茨基对抗斯大林的“第四国际”称呼。
五、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代表是伯恩斯坦,以他为首的一批马克思信徒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残酷的阶级斗争,而应该通过民主和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改良。
列宁与伯恩斯坦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但民主社会主义在西、北欧一度焕发出极大地生命力,其高福利、全民保障的社会制度,使世界上很多人惊呼“欧洲才是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
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这种高福利社会的缺陷逐渐暴露,显示出了其缺乏活力的一面,同时,这类号称“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的利益集团仍是本国资本家,而不是广大公民。所以,就目前来看,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按照经典的马克思理论划分,毫无疑问属于“修正主义”,是叛经离道,是资产阶级专政。
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也有他进步的一面,比如在民主的探索和实践上,很多社会主义模式并没有他先进。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其实应该借鉴和学习这种优点,他未尝不是解决社会危机的一剂良方。
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以说,自1978年至今,中国是将“经济因素”看的最重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国家”。正是在“经济建设第一位”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物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一跃成为GDP世界第二的国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可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危机却在逐渐深化和蔓延。
这不得不让人疑惑: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背离了社会主义初衷,那么我们究竟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面临一个进退维谷的窘境:如何兑现当初共同富裕的诺言?
七、毛氏社会主义模式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对社会主义研究和实践最深刻,最有深远影响,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其中尤其以文革十年最为重要。
毋须讳言,文革中有暴民专制、无政府主义和封建思想的因素,但抛开这些失误,从文革的出发点和根本性质而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在今天看来未必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文革是毛泽东在研究和批判苏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革命,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欧美一部分社会主义者也认为“毛泽东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突破”。毛泽东从经济基础、民主监督、政治体制到科教文卫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大民主的探索,将是影响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经验。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以四大为形式的大民主模式,也许还有很多缺陷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个思路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成功尝试,是开创社会主义社会新模式的一把钥匙。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回答黄炎培关于“周期律”的问题时就提出:共产党人找到了跳出周期律的方法,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
而当我们今天再次吊诡的面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时,“让人民监督政府”这句话就更值得今天的共产党人深思。
八、结语
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的总和=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将完成于某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才能支撑起社会主义这个大厦。坚持了三十年“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共富”问题,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回归。
如何解决“共富”,不仅关系到兑现当初承诺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党国存亡,民族兴衰。
回归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将基层的工人、农民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有这个能力,而如何发挥这种能力,他取决于,而且只能是取决于:对毛泽东的正确认识!
最后让我们看看佛祖告诉我们的“共产主义社会”吧。
佛教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娑婆世界(银河系),这个世界有四大部洲,我们地球位于南赡部洲(太阳系),被称为“阎浮提”,这里的人刚强难以调伏,性情猛烈,能做恶,也能为善。而在我们的北方,是北俱芦洲,那里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
“郁单越人。悉有衣服。无有裸形及半露者。亲疏平等无所适莫……郁单越人。若有饥渴须饮食时。便自收取。不耕不种。自然粳米。清净鲜白。无有糠糩。……尔时若有四方人来。欲共同食。即为诸人具设饭食。饭终不尽……”。
但是,佛祖却不赞成人们求生那里,因为那里没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