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赴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实地调研后的思考 ——关于政府公信力问题

火烧 2022-08-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贵州乡村振兴中政府公信力问题展开,涉及工资拖欠、群众畏惧干部、资本勾结等现象,探讨振兴路径与现实挑战。

表面现象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地方政府公信力较低,我们了解到的如下具体事件均可作为参考: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与社区合作的部分工厂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且最后不了了之,根据群众的说法,政府官员不愿意管这些事情,认为是增加自己工作量的杂事。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群众非常畏惧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群众对我们的调研带有畏惧心理,担心自己会受到负面影响,更有甚者担心我们是“装调研大学生来骗话的”。

  部分公务员“自视甚高”,对群众的态度较差,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反而觉得“因为自己是当官的”,借以来欺压群众,“这里的辅警都敢乱违反交通规则”,“交警查车罚款是晚上打牌输了钱”,且根据某些外地来的同志反映:“这里的群众非常畏惧领导干部,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反抗精神,而且部分地方法治建设不健全,告都找不到地方告。”

  当调查“村霸”问题时,一位妇女用小声的声音说到:“干部……”

深入调查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家餐馆与超市小卖部内皆有许多来自广东的食品饮料,且调研人员在来到地方之前都未曾见过。

  根据农业合作社反映,部分地方政府限制当地水果的对外出售,但又因为部分地方种植的水果种类单一,且该水果不耐运输,导致滞销严重,因此果农不得不贱卖给工厂,由工厂加工制作成饮料进行售卖。

  在调查过程中,调研团从政府工作人员处了解到,部分农村会与广东地方的工厂签回收协议

  根据地方妇女反映,因为本地就业条件不佳,男性大多都会外出务工,且基本会去广东打工。

现象探讨

 

  “李家城”模式,指香港李嘉诚模式,即在李家集团的垄断下,香港人民在为李家生产劳动产品,拿李家发的工资来买李家的产品,即直接形成“劳动人民使用资本家的钱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现象。

  贵州部分地方是否存在“李家城”模式?答案是,有可能,根据团队的深入调查,地方政府确有可能与广东的资本集团形成了利益勾结。

成因分析

 

  贵州部分地区教育水平不佳,群众难以通过学习实现阶层的跨越。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形成“阶级”情况,使群众与官员成为对立的两方。且因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群众没有条件进行自主学习,缺乏独立的精神人格,也促成了“群众缺乏反抗精神”的现状。

结论

 

  如果存在政府与资本集团勾结,劳动力不回贵州的问题,贵州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片面且理想化的理论脱离贵州的实际情况,所谓的专家政策也难以实施。

  Ricky&Pure

  2022年8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