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未出师而作《出师表》,决心乎?宣言乎?

火烧 2010-07-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诸葛亮未出师便撰写《出师表》的动机,是决心还是宣言。分析《出师表》内容与历史背景,结合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责任,揭示其情感与政治意图。

“未出师而作《出师表》,决心乎?宣言乎?”一语,出自我给网友[战略]《诸葛亮,马谡一定要死吗?》一文的跟帖。由于跟帖可能过长,没有将这一句讲明,所以特别详述之。

《出师表》,未学过。女儿六、七年以前高考时,曾让我帮其背诵,其时很多字都不认识,只是对照字数来帮女儿校对,因为还有很多古文一起背诵,所以根本不可能琢磨其意。又因不是主动要求女儿背诵,而是女儿抓差而被动所为,故已完成任务为目标。

近日再看《出师表》,还是只知大略,而不敢究其详细,此实是本人所短,但也有好处:因知大意而多了想象所以能不为字面所困。这也是我坚持看史,而不学古文的原因。多一份想象,就少一份拘束。

 

回到正题。诸葛孔明为什么还未出师,就作《出师表》呢?让我们先看看《出师表》中间这段内容: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臣松之案: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汉书地理志曰:泸惟水出牂牁郡句町县。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一段详细写的啥,我也很模糊,但我读到一点点戾气(戾气属医学上用语,与正气、邪气对应,就当杂气吧),啥戾气?让我们再看看《出师表》的前因后果。先说后果: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三国志•诸葛亮传〗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魏书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三国志•明帝传(曹叡)〗

后果,我分别引用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和〖三国志•明帝传(曹叡)〗中的内容。两者讲述相同的事件,确有不同的描述:“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与“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此差异虽都是陈寿所写,但也写出了两个视角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认识:从魏国的角度看,是诸葛亮败了,而亮就是蜀国,蜀国也即是亮;而从蜀汉说或从诸葛亮角度说,是马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败了。

 

回到《出师表》。我们现在讲《出师表》,貌似是从诸葛孔明的角度出发,所以孔明形象始终高大,而马谡却被贬的很低很低,看京剧《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马谡的扮相是小花脸就可见一般。

再回到《出师表》。从魏国的角度看《出师表》,诸葛孔明是否言过其实呢?假如《出师表》是决心书,是军令状,诸葛孔明是否自食其言呢?

再来看看《出师表》是否宣言书乎?那他向谁宣言?假如是宣言,那就要找他的前因,这就是我读到的一点点戾气的原因,孔明在书写《出师表》时,是否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因为结果已经证明他的实际行动“第一次北伐,在开始形势一片大好时,却以失败而告终。”,只有马谡一个人在纸上谈兵吗?想想刘备如何向诸葛亮评价马谡的?难道此话不是在点醒诸葛孔明乎?

 

如果我们研究诸葛孔明,最好研究他的失败,从他的失败中找寻我们需要的经验教训。从刘备时代到孔明时代,是君到臣的时代变迁,臣在君的下面兢兢业业,夹着尾巴做人,君不在了,臣的时代来也。

而如果将孔明当做一个传说,那么“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开一个诸葛亮会”“这人足智多谋,人送外号赛诸葛”等等,这就足够了。

 

附上网友[决战]《诸葛亮,马谡一定要死吗?》一文的跟帖。

马谡必须死!马谡不死?谁来承担诸葛孔明的错误呢?
马谡之错,主要是兵败后的临阵脱逃,致使全军溃败,所以该死,但也有辩解的理由:没有战场作战经验,而这一结果可以追朔到孔明身上,明知他没有战场作战经验,为什么要“违众拔谡”呢?①
武侯之错:
⒈未出师而作《出师表》,决心乎?宣言乎?②
⒉声势浩大、行动迟缓、神机妙算、兵败岐山。此时的诸葛亮实际同马谡一样都是纸上谈兵的军事水平,这才是他“违众拔谡”的依据,不是马谡眼里没有王平王将军,而是孔明眼里也没有王平王将军。③
⒊清算马谡,不清算诸葛。孔明将错误原因导向马谡,而隐匿自己的决策、指挥错误,结果由失败带来的宝贵的经验教训,没有被完整的、正确的消化吸收,以至贻害后来人。④

 

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三国志•马良传•马谡〗
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⒈声势浩大,《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诸葛亮传〗
  ⒉行动迟缓,《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魏书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传(曹叡)〗
  ⒊神机妙算,《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吞魏乎?拓境乎?可怜魏延魏文长,自作多情献“子午谷”之谋也。
  ⒋兵败岐山,《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三国志•明帝传〗
④《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