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离开教科书损害了谁?
报载,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连同《狼牙山五壮士》和《过秦论》等有脊梁的文字被剔出了教科书。笔者曾经为此愤怒过,也写过《反对金庸小说代替鲁迅文章》的网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2600d01000b4e.html)。但这次,笔者却失去了愤怒,并非已经麻木,而是觉得有些可笑、可悲而已。
鲁迅先生的文章离开教科书,损害了谁呢?
鲁迅先生么?“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鲁迅先生在文学上和思想上的成就,不是几个被某部认定的一时专家就能够抹杀得了的。更何况,教科书中选中的,不但未必是好作品,而且很大程度上就不可能是好作品。受篇幅的限制,受教师队伍的限制,受读书者层次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考试体制指挥棒的限制,七宝香车似的好文章也被肢解成木头渣子了。尤其是中国教育制度那种非如此读不可的霸道,再好的文章都会让人生厌,乃至于怨及作者。就如美酒茅台,一定要拿鼻饲管给人家灌下去,即便是刘伶阮籍也要骂人的。如此说来不是坏事,倒是好事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么?不过是剔出教科书罢了,还没有全面禁止么,先生的文字当年可是遭严禁的,一度到了报纸登载要停刊,书店印刷要查封,青年携带即是有共党重大嫌疑的地步。所以先生才用了那么多的笔名来打游击。纸张和印刷都很匮乏的白色恐怖年代都没有能够禁得了,反而使先生的读者越来越多,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会使真正的读者减少么?如果说是读者减少,那也是试图拿先生的书当敲门砖、装风雅或者吓唬人的伪读者减少罢了。这种减少对于先生的作品和先生自己来说倒是好事,因为只有不功利的人,才能够真正读懂先生的文章,传承先生的思想和作风。
青年么?正如以上所说,真正追求真理的青年,不会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剔出教科书了,就不读了,更不会读不到,相反还可以更自由、更完整地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更纯粹、更深刻地领会和实践鲁迅先生的思想。
那么,损害了谁呢?
搞教育的一伙是肯定被损害了。本来那些有脊梁的文字,还能使枯燥而空洞的教科书有点儿生气,让虚无而乏味的教育体制有点儿现实。把这些仅存的顶梁柱一去,换成听到锣鼓点儿就发抖和乘醉听箫鼓的一伙儿,可真成了肥皂剧了。可惜肥皂泡总归是要破的。试问,当年连鲁迅文字都不许进教科书的一伙儿上哪里去了呢?套用先生的说法,搞事儿、搞人、搞鬼、搞笑,而至于搞教育,结果大抵难免如此。
“搞”者们,不过是二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乃是传统;砸主子的脚,也是必然。吃人无论冠上什么仁义道德的名目都是吃人,这点被吃的人最清楚,感受到的痛苦也最真切、最深刻,也最难耐。鲁迅先生不过是说了一些实话,拆穿一些假面罢了。没有鲁迅的文章,被压迫的人还是会觉醒、还是会呐喊、还是会反抗、还是会掀翻吃人的宴席。只不过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进程,可能道路要曲折一些,摸索要久一些,失败要多一些,但是最终会胜利,而且被压迫越久、苦难越深重,反抗就会越激烈。
把鲁迅的文章和一些有脊梁的文字剔出教科书,无非有一近一远两个危害。近的危害是暴露了意图,教科书编纂者及其背后的势力希望什么和反对什么昭然若揭。远的危害是,自作聪明的他们,以为如此就能够麻痹人民,放心大吃,而人民绝对不会觉醒和反抗,本欲欺人者反自欺,难道不可笑、不可悲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