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货币互换 长远利益衡量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加快了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步伐。十月,中俄签署二百四十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中阿货币互换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向阿根廷提供了二十三亿美元现金。十一月,作为中委货币互换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向委内瑞拉借出四十亿美元。美国传媒形容,中国正通过向被海外资本市场拒之门外的国家提供贷款,加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并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后贷款人地位。
美国传媒是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中国货币互换协议的。不过,内地则有相反意见,认为货币互换使中国在这轮油价大战中成了最大输家,而中俄二百四十亿美元货币互换打了水漂,正是一例。虽然央行解释称,中俄只是签了协议,并未兑换,即使兑换,也是按当时汇率而非固定汇率,但仍未能完全打消外界疑虑。当然,货币互换是一种很专业的金融工具,对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也在所难免。
事实上,美国早于金融危机后,已同多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主要目的是向双方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并有效应对两币种汇率发行的激烈波动,从而减少对贸易的负面影响。
最终目标 取代美元
然而,中国热衷推动货币互换,目的自然不限于此。中国迄今已与二十八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当中包括英国、澳洲、南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出 于国际化战略的考虑,特别是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通过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为处于资金困境的国家、周边国家以及新兴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外贸环境,保护中国的能源和原料来源,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中国的货币互换重点国家可分为四类,即周边国家、资源和能源国家、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与第一类国家进行货币互换是为了稳定周边经济环境;第二类是为了获取稳定的资源和能源供应,确保国家利益;第三类是为了加强与新兴市场的经济和政治联繫,共同挑战发达国家的金融控制权;最后一类是为了使人民币更好地走出去,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美元替代货币。这也是中国推进货币互换的最终目标。
一国货币实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前提,首先是要该国货币成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其次成为交易和储备货币。当前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以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 展,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可看作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事实上,如果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将极大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因此,不能仅从短期收益看待中国的货币互换,而必须以长期利益去衡量。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