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艺术:努力成为社会集体观察工具的候选

火烧 2011-09-1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艺术如何成为社会观察工具,强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分析艺术与社会观察之间的关系,指出艺术应成为社会集体观察的候选。

艺术:努力成为社会集体观察工具的候选

陆兴华

    1-全球艺术是一个可以进一步开发的概念:它架空了原来我们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那里获得的关于什么样的做法才是艺术的定见;但至于说当代中国这样的茫茫一大片也都应算作艺术,我又很不以为然。这里面有个“消解”的事儿。一个社会的共同观察眼光能消解艺术品的繁多,正如我们总是用最好的卫星,而不是有点好的卫星来观察一样。卢曼认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内在观察子系统,也就是艺术,是不多也不少的;甚至应该认为,比如说中国和德国这两个现代社会里所需和已存在的艺术,是一样多、一样适恰和切近的。在中国这样的大众媒体的观察被专制独裁政治阻塞的地方,通过艺术来进行的社会观察反而会更多,所以,可以说,许多艺术活动,是有力的社会或政治观察,本意也不是要成为“有限物构成的独特物”的。

    2-这在中国是个大问题。但可以乐观。社会观察总趋向于合理的消解。我们不需要先挖出郭美美,再挖出她的干爸,再挖出红十字会。而总是连根拔起,第一次做得不好,第二次就加倍补上,比如这一次的中非希望工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挖出杨澜这只肥蛆,几乎都没有经过什么探案过程。

    可以说,目前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都只是这种社会观察装置。就仿佛各地都有大量的望远镜,但如果望远镜很好的话,只要几架就可以了。或者说,艺术实际所要竞争的,应该是望远镜的最前沿的水平,而这是只要通过好的展示的不断聚焦,就可以做到。

    从这个意上说,全球艺术是无数个当代社会的内部观察子系统的的星丛汇聚,不是国际时尚式的东西。各民族国家如何走向“世界社会”,也是各当代社会里的艺术如何走进“世界社会”的过程:本地独特性与全球普遍性反复的交互生产。

    3-由这样一个当代社会里的专题的社会观察如何上升为艺术呢?

    关键在于这种观察的集体性。这种集体性在现代社会里是很神秘的一种存在:我其实很在乎别的社会成员私底下是怎么看这个作品的,而绝不轻易相信媒体和美术馆的判断,但同时,我仍然警惕这“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这个潜在的社会集体观察是我照镜子时所用的镜子。

    4-在这种对艺术的社会分析里,艺术成了促进我们的社会观察的手段。艺术品的本体存在被完全否定:艺术品的存在是过渡性的(transitory)。这种社会学功能派的看法一直像幽灵一样纠缠着我:如果认真地以卢曼的社会学眼光来看,分析作品本身毫无意义,展示本身、展示所触动的社会集体观察眼光的变移,才是衡量一个艺术品的最重要尺度。展示不是放到公共空间里,而是努力去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使用的观察工具的候选。

2011-08-18

再论艺术的政治-使动(艺术为什么是performative的?)

陆兴华

    1-我们至今见到的performative汉译有这么几种:述行、施行、执事、使事。本文中我们就将它译成“使动”。自然句里带着命运的力量。它是日常道德伦理到政治意识形态统治我们的手段。艺术家的工作,是像高压线上作业的电工一样,先阻断句子里先已存在的这种使动力量,像黑客一样来干预,修改原来的坐标参数,更改原来折线路,来安插自己的装置,使它看上去仍一样,但运行起来就完全两样了。

    我们的言语行为背后,先就存着那种performative式力量,它反正会在我们说话时发出来。与其我们被动地去迎受或遭受这种力量,还不如主动去利用它。艺术家是主动去利用这种早就埋入我们的言语行为中的力量,顺势利导地使这种力量反作用到我们身上,而这就是艺术对我们的“影响”。艺术家好像是黑客,事先修改了我们的言语背后的这些述行力量,彻底改变地形,内置全新的装置,来诱导和激活我们的新政治。

    2-我们到新闻里对号入座。我们的主体位置坐落在语言之内。读者也等着被使动:还没读,他们就在演着新闻了。一看完新闻联播,一浏览完新浪微博,你是什么感受?像被充电,好像有许多项任务上了身,但泡一杯茶,一切又都恢复原形:新闻使动,但它只是为了招徕。真正的动员,真正的充电,由待当代艺术来完成:看完一场布莱特希特的戏,我们被他台词里的使动力量转变成一个有共同使命的人民,哪怕本来你是剥削者我是受剥削者;看完一场阿尔托的戏剧,我们起身就上街,成为革命行动者。一种使动力量被置换成另一种,本来是句子来暗暗统治我们的,现在,句的使动力量成为我们的滑雪板,这就是艺术所做的工作。

2011-08-17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