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根源何在?

火烧 2011-09-1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就业机会脱节,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形成留守儿童问题,呼吁通过政策调整解决根本矛盾。

        全中国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哪里?这些问题谁能提供一个准确的数据?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事关重大。
      从中秋节开始播放的留守儿童的故事,让人心酸心寒。这样的节目,这样沉重的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然而尽管年年到了重大节日的关怀,依然没有让留守儿童的现状得以根本性的扭转。而年复一年的老调重弹,唤醒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在让人看不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除了每逢节日的慰问之外,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每年全国各省GDP增长几乎都是两位数,每年各省所属县域经济增长也几乎都在两位数以上。这样说是否有点过于武断呢?或许有,但误差不会很大,只有极少数例外。GDP的增长如此乐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更加乐观,何以就业岗位不见增长呢?那些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的GDP增长究竟长到哪里去了呢?每年不小于30%的固定资产投资,没有为本地创造就业岗位,难道说人口的增长远远大于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吗?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增长不能创造就业岗位,那么这样的增长又有何意义呢?
       鄙人曾经从事工业统计工作十数年,经历了从工农业产品不变价统计到GDP统计方式,心中总有个解不开的谜团。三个产业的划分,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统计,如同变魔术一般,充满着猜不透的谜底。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技术改造投入,我真想象不出在原有设备生产的基础上,靠挖潜如何能实现每年递增式的增长。尤其是在不变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前提下,年复一年的的工业增长率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自从改变统计方式之后,增加了三个产业划分的统计模式,国民经济增长如果变魔术般神奇。这种变魔术的手法导致地方GDP每年两位数增长,用的是工业、农业、服务业现价来计算的。所以通货膨胀的结果利好GDP每年两位数增长,且国家统计局通报的经济指标要想实现与各省汇总数据吻合是绝对不可能的。举一个例子,一只苹果转手30余省,价格上不会增加多少,而第三产业产值却增加了三十多倍。尽管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了,实际上还是一个苹果,这就是GDP每年两位数增长的内幕。所以各省GDP连年递增,固定资产投资连年递增,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岗位却无法同步增长,于是某些省份只好靠输出劳动力解决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了。由于小农经济的推广,农业发展前景黯淡,青壮年外出打工就成为农民改善家庭生存状况的唯一出路,这就是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根源。如果全国各省就业岗位的的增长与该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步的话,我相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让更多的本地农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那么留守儿童问题不久迎刃而解了吗?
       GDP增长,固定资产增长,没有为当地农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带来相应的就业机会,只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GDP增长和固定资产虚假的投资额,只增加了当地官员的政绩,却无法改变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并没有给民生带来任何好处。换句话说,这样的鸡屁股增长长在了官员的嘴上和脸上,为他们得以提拔赚足了政绩,却与老百姓的福祉没有丝毫关系。
       我真期盼着东部发达地区发生严重的民工荒,这样的民工荒传递着一个利好的消息,它表明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发力了,当地农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可以在自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不用再外出打工了。这样的利好消息将表明,留守儿童将逐渐成为一个消失的名词,孩子们将在父母身边愉快地成长起来,不再产生自卑心理和孤僻感。这样的利好消息将表明,东部发达地区靠使用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利好消息还将表明每过重大节日,铁路公路运输压力将极大地减轻,乘车难问题将成为逝去的记忆。
       放弃GDP考核固然有其积极意义,如果增加把劳动力输出作为负面指标的考核,将让长在官员们嘴上脸上的GDP变得更为实在一些,将使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分更少一些。只有把劳动力输出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好与坏的一票否决的考核指标,促使各级政府下决心立足在本地解决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才能见到实效,农村留守儿童也将不再成为困扰国家多年的疑难杂症。一举多得之好事,那些居庙堂之高的人难道都如此昏聩,不可救药吗?2011.09.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