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从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谈股市泡沫问题

火烧 2008-04-2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7
文章结合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分析2007年中国股市暴涨现象,探讨股价上涨是否由企业业绩推动或投机泡沫形成,关注市盈率过高及市场风险防范问题。

2007年的中国股市终于落下了帷幕,今年的股市可谓是波澜壮阔,上证指数自2006年12月29日的收盘点位2728.19点上涨到2007年12月28日的5261.56点,年度涨幅达96.66%;年中高点6124点,最大涨幅达128.89%,几乎相当于过去股市16年的总的增长。如此大的涨幅,以及伴生的股市巨大的赚钱效应,吸引大批的储户将他们一生的积蓄从银行中搬出来转移到股市中,“据中登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沪两市新增A股开户总数已经达到了3422万,是去年全年新增A股开户数总和308.35万户的11倍之多。”【1】沪深股市总市值在8月份就已“突破21万亿元,逼近22万亿元,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2】而截至“2007年11月30日,沪市股票总市值为24.3万亿元,相当于2006年GDP的115%”【3】根据上证所12月18日发布的最新统计,“上海证券市场已跻身亚太地区主要市场之列。从国际排名来看,上海股票市值在亚洲地区排名第二,全球列第六。”【3】

伴随股市本年度的火爆,大多数个股股价也在水涨船高,甚至有些个股股价暴涨上几倍甚至十几倍,如停牌近四个月的*ST长控(现名ST浪莎),2007年4月13日复牌后,最高涨幅竟然达到1083%。这些企业的股票价格有多少是建立在企业业绩增长的基础上,又有多少是靠投机推动股价上涨的呢?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所说我国股市的“市场静态市盈率已在50倍以上,在‘金砖四国’里是最高的;市净率平均5—6倍,也高于国际上普遍2—3倍的标准”【4】,同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股市正形成泡沫 ,投资者应注意防范风险”于是,在本年度关于我国目前股指是否过高,A股是否存有泡沫的的争论便一直不绝于耳。

一何谓股市泡沫

泡沫在词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体中的气泡。亦用来比喻人事的空虚或幻想。经济学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最先对泡沫理论做出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兰德和沃森,他们在合写的代表作《泡沫、合理预期和金融市场》一书中最先提出。

二历史上的泡沫经济事件

提起历史上的经济泡沫事件,我们很自然会想起1593年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狂潮”和18世纪英国的“南海气泡”事件。这两次事件对这两个国家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许多年才完全消除,英国甚至在整整100年间关掉了股市。

近代我们关注最多的则是日本和台湾的经济泡沫事件,不仅因为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这次经济泡沫事件在时间上距离现在最近,而且,这些事件所产生的诱因和其中的一些现象也和我国目前情况十分相似,应该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日本的经济泡沫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德、日、法、英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 到1989年,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同年东京股市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 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股指也快速下跌,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三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实体经济。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银行充斥着大量的坏账,呆账。日本经济从此陷入长达十年的萧条之中。【5】直到最近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刺激下,才慢慢有所恢复。

然后是台湾。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至1990年1月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市场的疯狂已经失控。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股市崩盘前的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成为全球最贵的股市……【6】

三目前股指的合理性

可见泡沫经济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但我国的股市是否就存在着被吹的过大的泡沫呢?我认为,我国的股市泡沫并没有过大。

首先 虚拟资本中允许有泡沫的存在,这也是虚拟资本的一个特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谈到: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我今天存在A处的1000镑,明天会被支付出来,形成B处的存款。后天它又可能由B处再支付出来,形成C处的存款,依此类推,以至无穷。因此,这l000镑货币,通过一系列的转移,可以成倍地增长为—个绝对无法确定的存款总额”(457、458页)。“ 每个营业日在票据交换所(伦敦银行家互相交换他们所收的支票和到期的汇票的地方)结清的平均支付额在300万镑以上,但每天为这个目的需用的货币额只略多于20万镑。(451页)”可见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银行业资本具有的这种创造资本的性质,所以金融资本和其衍生产业的资本,是不需要与实体资本具备一一对应的。此外马克思还谈到,“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452页),因为对于商品的价值存有一定的估计,因此就必然会有高估或者低估的现象存在。所以如果对于行业预期或者对于商品价值存在高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也就会产生一定的泡沫。特别是对于股票这样一种金融衍生品,如果对企业的未来绩效和今后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良好的预期,在信用制度完善的现代经济中,就会对公司的股票存在有高于目前实际的预期,调高股票的价格也就会人们所认同。

成思危在《虚拟经济探微》一书中说:“在经济活动中所谓的风险是指人们预期的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也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风险可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两类。客观风险来自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股票价值等于其未来价值的折现,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但实际上,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未来收益取决于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而其经营业绩是不确定的”,“主观风险来自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主观估计的错误。股市发展是靠人们乐观的心理预期来支撑的,如果股市中若没有投机、泡沫和风险,就不是股市。”可见,作为现在金融产品的衍生品的股票本身注定就是有泡沫的,也正因为有这些五彩的泡沫,也正因为有了可以以钱赚钱,兑现套利的证券市场,股票才具有了吸引人们的强烈魅力。

其次要看到我国目前股市的繁荣其实是自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对于过去长达5年熊市被压抑的集体动能的大释放。在过去,由于没有梳理好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关系,在中国经济持续以每年9.5%的速度不断递增的情况下,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却未能准确的反应这一变化,而是不断走低,自2001年的2077.07点下降到2005年的最低998.24点。如果按照股市发展和经济同步来计算,则今年的股指应该为2077.07×1.0957 =3580.44,此外加上这几年的物价上升指数,以及考虑到企业的良好盈利增长预期和股市的不断扩容,所以目前的股指并不算高。比起台湾股市四年增长12倍来说,我国股市在6年中仅增长1.53倍(以2001年和2007年的收盘数字计算)。即使和同样是“金砖四国”的印度和巴西相比也不算高。在过去的5年当中,巴西圣保罗指数上涨了5倍;印度孟买SENSEX指数在过去的3年当中也翻了两番【7】。所以,当前股市的股指并没有过于高估,即使是有泡沫,也只是存在于个别股之中,突出表现在5.30以前集中于垃圾股之中,之后则存在于部分蓝筹股之中。分析这些股的股价不断走高的原因,无一例外不是由于被机构投资者爆炒造成的。而大多数股票的市盈率和股价基本上还是反应了该股的实际基本面。

四 总结

因此,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股市远没有形成如日本和台湾股市崩盘前的巨大泡沫,无谓的恐慌不需要。目前的股市泡沫也只是属于结构性的,存在于个别股票之中,同时也处于合理可控制范围之内。但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止这种结构性的泡沫,向全面的急剧膨胀的泡沫演变。那样一旦泡沫破灭,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家庭和个人在经济上遭到巨大损失,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不利于我们党和政府目前致力构建的和谐社会。防止股市泡沫,一要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努力将个人投资者从投机投资转向价值投资;二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随意拉抬股价的行为;三政府要把主要工作转移到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关注上来。尽量减少行政性的命令和措施。

资料来源

【1】《亚太经济时报 股市早八点》2007-12-30 第一版

【2】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赵晓辉、陶俊洁)

【3】《京华时报》2007年12月19日。(记者敖晓波)

【4】华生:从三方面入手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2007年12月20日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5】 资讯频道《世界历史之80年代的日本经济》http://www.ku6.com/show/OrUgV6b3e9ZbfKaW.html

【6】中国政府新闻网《中国股市泡沫十大指征——股市的昨天与今天》采写/《小康》记者  郭芳  杜娟  蒋卫武2007年07月23日

【7】2008年01月05日 01:45 《第一财经日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