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伟大老子与“唯道主义”

火烧 2009-11-1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老子的‘唯道主义’思想,分析‘道之为物’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涵,结合科学视角解析‘道’与‘物质’的关系,揭示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独特价值。

   

   

伟大老子与“唯道主义”即“道之为物”的意义  

   

探索者  

   

   

内容:一、“道之为物”和“道法自然”  

       (一)、“道之为物”和道的特性:  

(二)、“道生万物”和“道法自然”:  

       二、“道”在科学中的意义  

          (一)、“道”的分析和综合:  

          (二)、“物质”的科学意义:  

(三)、“道”与“物质”的比较:  

   

    写在前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听到过“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却不一定听到过什么“唯道主义”的“奇谈怪论”!其实老子就是一个“唯道主义”者,而笔者可能是他的第一个发现者和鼓吹者。何谓“唯道主义”,为何说老子是一个“唯道主义”者?请读者详看下文:  

   

一、“道之为物”和“道法自然”  

  

(一)、“道之为物”和道的特性:  

   

开章明意,老子在《老子》的第一章中就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他在其头二句中说,关于“道”,只要是“可道”说者,皆非“常道”;关于“名”,只要是“可名”说者,皆非“常名”。常道不可道说,常名不可名说。接着又说,若用“无”字,来命名“天地之始”;用“有”字,来命名“万物之母”。那么,当你要观察“道”的混沌时,就得要观察“无”,即“天地之始”,及其之前的“常无”;当你要观察“道”的清明时,就得要观察“有”,既“万物之母”,及其之后的“常有”。最后他又强调说,“常无”、“常有”两者,同源而异名,皆无比玄妙。无比玄妙的“常有”,出于更无比玄妙的“常无”;更无比的“常无”,出于更更无比玄妙的“常道”,它是一切玄妙的产门,一切奥秘的来源。  在这一章中,他告诉我们,“道”分“常道”和“非常道”;常道是非常道之源,非常道指万物;非常道可以言说,常道不可以言说;非常道有名却不常,常道无名而常;非常道有形有象,常道无形无象;非常道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常道不能通过感官感知。其道在文中是指常道还是指非常道,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他又说,“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首先,由上所引,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道”,是一种“物”,“道之为物”。其形态则是:“有物混成”,如“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虽然是“物”,但又不是某种具体的物。之所以称它为“道”,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对其如何称谓,为了说明问题,姑且如此称之而已。还可以根据它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称它为“大”;根据宇宙、天地、万物等都来源于它,又可以称它为“一”和“朴”等。实际上,老子的“道”,就是指今天宇宙、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原始者,或原始形态者,宇宙、天地、万物之“朴”。他的“道之为物”,就确立了“道”的“物质”的“实有”性质。  

老子把它“字之为道”,是非常巧妙和恰当的,是他的天才所然。“道”者,“道路”也;“道”者,“道理”也。“路”是具体的、实在的,而“理”却是抽象的、观念的。“道”就兼有这两者的含意、内涵。由此及彼,无路则不可通达;由彼及此,无理也不可逾越。宇宙间,人世上,充满了各种事物的各种形态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通过其中各种形态和形式的“路”和“理”实现的。都是“道”自身的演变和进化。“道”的规律与“道”的本体一体。  

唯心主义的弊病、错误在于它认为“有无物质的规律”。而唯物主义不但认为“无无物质的规律”,也认为“无无规律的物质”,“物质和规律一体”。“道”既是物质的,也是规律的。物质和规律是统一的。老子的哲学主张和强调了物质和规律的统一。  

在这里还必须着重指出的几点是:  

其一,老子所说的“道,冲”、“不盈”、“恍惚”,是“道”自身的属性。“道”的这些属性当然不会脱离“道”的本体而独立存在。他是说“道”,既具有“实”的性质,又具有“虚”的性质,但绝对不是说“道”是由“实”和“虚”两种属性的什么东西组成的、合成的。这就堵塞了通往唯心主义的道路。  

其二,“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说人们虽然不能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去感知“道”的存在,但却可以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真实可信的行为,确认它的存在。“道”是一种有无物之象的物,可以用参验证实其确实存在。  其三,它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似万物之宗”,“是谓天地根”,“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说“道”是超越天地、万物和上帝的。“道”是天地的根源,万物之宗祖。这就彻底否定了“神造说”。  

其四,“神谷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道汜(fàn)兮,其可左右”,“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是说“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是超越时空,不死不灭的,它有自己的规律,而且不可改变。它按自己的规律,周而复始,进化不停,运动不止。  

“道”,除了它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兮恍兮”,“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性质外,它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特性,其主要是:  

其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正因为“道,冲”,所以它才会像“谷神”、“玄牝”和巨“橐龠”那样,具有无穷无尽的潜在出纳量和创造力,才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其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道”的“反向”运动的倾向,不但形成万物的“归根”、“复命”,也形成了万物的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规律。这是一切事物对立统一法则的根源所在。“反者,道之动”,使它“周行而不殆”,运动而不止。  

“弱者,道之用”。“柔弱”不仅是“道”的一种“无为”的外在表象,也是它“无不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所不能为的潜在易变力和韧力。正因为它至柔、至弱,才使它无坚不摧、无刚不克,“无有入无间”;正因为它的至柔、至弱,才使它呈现“无为”,“隐”而“无名”,才使它“善贷且成”,“无不为”;正因为它至柔、至弱,才使它易变而生(成)天、生(成)地、生(成)万物、生(成)人,才使它变化、发展、进化而无穷。  

此外,“道”也总是利用事物“弱”的部分,来实现转变其性质之目的的。  

“道”的“反”和“弱”的两种特性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使它产生螺旋式发展的运动。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者,“众妙之门”矣!  

老子为了让人们对“道”有个形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还列举了一些实物作比喻。他认为下列几种具体事物的性质似“道”:  

1.水。水的柔弱,居下,“处众人之所恶”,“ 汜(fàn)兮”似道。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道汜(fàn)兮,其可左右。”  

2.谷、江海。谷、江海的低下,生物、容物似“道”。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3.张弓。张弓射箭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原则似“道”。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二)、“道生万物”和“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进化,而形成天地;天地进化,而生育万物;万物进化,而产生了人类。天地,万物、人类,都是“道”由低级向高级的已经发生了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进化,人类也只是“道”进化中的一个层次而已。人类仅是“道”的一个骄子,宇宙间的一种精灵,还可能有更高层次的进化。当然从大地上进化而产生的人类,要效法大地了,人类要受大地规律的制约。而大地又属于天的一部分,当然大地要效法天了;而天是由“道”进化来的,当然天要效法“道”了;而“道”是以“自然”,即自己为法则的。因此,人类也必须效法“道”,以“道的法则”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尽管在人类、万物、天地之间各有不同、差别,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和规律,但由于它们都是“道”的某种进化体、演化物。因此,除了它们有各自的属性、规律外,还必然也具有它们的母体“道”的基本属性,即必须遵循“道”的以“自然”为法则的特性。  

人类也必须效法“道”的“自然”法则。在其行为中,则表现为使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于“道”,不“走样”,不执着,不别出心裁,而“唯道是从”,“无为”。  

  老子又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如果人类也能效法“道”的“无为”,那么人类也会如同“道”那样神通广大无边而“无不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大道汜(fàn)兮,其可左右”。大“道”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现存世界中,不论是人与社会间的,还是人与环境间的灾祸,往往都是因人类不遵循“道”的“自然”法则,硬去强为而招致的结果。同时“道法自然”也否定了“天”有意志和好恶,否定了“天命观”。  

“道”不仅是生养天地、万物、人类之母,它还是人类的“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老子说,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尊崇“道”的原因,就在于“以求得,有罪以免”,避祸而趋福,除害而就利。  

他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先以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对身负国家重任的君王来说,掌握了“道”,则是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治国而安民。  

  

二、“道”在科学中的意义  

   

下面,我们在以上关于“道”的物质性的一般论述的基础上,再把它与现代科学中的“物质”的概念相比较,进而看看它在科学中的意义。  

   

(一)、“道”的分析和综合:  

   

对于老子的“道”,我们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  

1.在本性上:“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2.在时空性上:“大道汜(fàn)兮,其可左右”,“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谷神不死”。  

3.在客观性上:“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4.在可感知性上:“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5.在与天地、万物、人类的关系上:“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它绝对不是某种具体,通常意义上的物,但它又确实是一种物。它不是在一般情况下能为人所感知、看见、言说之物,而是物物之物,形成万物之物的物。《庄子·在宥》:“物物者之非物也。”如果我们把现在宇宙的一切称之为“物”,那么进化成“物”者的,是“非物”。对于这“非物”,老子就称其为“道”。它在空间上,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它在时间上,终古常新,不生不灭。它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宗祖、根、母。它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它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进化之中,万物就是在它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善贷且成”中,源源不断地生化出来。  

人类在对“道”的感知上,一般是不能用眼、耳、手,即通常意义上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它的存在和其性状的。但却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感知它。“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老子说,他是在接受了先人的学说,并且又通过他自己对宇宙万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和考察中得知“道”的样子是:“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虽然是“惚恍”之象,但绝对不是幻觉和妄说,而确确实实、实实在在;在惚恍中,有象、有物;在其象和物中,还有更精细的结构;这些更精细的结构,也是真实的、可信的。因“道”在其结构上的隐显、虚实、微大、精信,故其外在表现的特性则是“负阴而抱阳”,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二)、“物质”的科学意义:  

   

1.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在自然科学中,认为固体,如金属和煤;液体,如水和油;气体,如氢和氧,即凡是占有空间的东西,就是“物质”。而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问题,则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其的认识,从古代的原子学说到现代的原子论等,也不断地深化。  

据现有史料可知:最早的原子论者,公元前440年的琉息帕斯和公元前420年的德谟克利图,他们相信宇宙间万物都是由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原子构成的,并认为原子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无限数目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不断地运动,并且不生不灭。构成不同物的原子的形状和重量均不相同。原子在空间的运动是呈漩涡形的。原子所构成的物质因原子的数量、形状、大小、排列的不同而异。在一种物质的各原子之间,是空虚无物的空间。他们认为,使原子运动的动力在于原子本身之中,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必然的。原子学说虽然发源很早,其后又经伊壁鸠鲁(公元前342-前270年)和佐桑狄等人的改进,但直到二千多年后的道尔顿的原子论出现,才成为近代科学的基石。  

约翰·道尔顿(公元1766-1844年),发展了古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不同的物体,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而每一种元素都有其自己的原子,一种特定元素的所有原子都具有相同的重量。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自己的“复合原子”。  

阿梅多·阿伏伽德罗(公元1776-1856年),发展了道尔顿的学说,他认为“复合原子”,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是可以分开的。他把这些“复合原子”重新命名为“分子”。英文molecule——分子,这个词的原意就是“微小集团”。  

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爵士(公元1856-1940年),首先发现,有迹象说明一个原子是可以碎裂成更微小的碎粒。他发现,原子有时会发出一些更微小的带电粒子,例如在电火花中。这些粒子都相同,且带有阴电荷,他称之为电子。他的原子模型是,一群带阴电荷的电子流动于一个带阳电荷的小球之内。  

1904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岗半太郎(公元1865-1950年)提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型,他设想原子看上去好象土星那样(土星由九个卫星或月亮环绕着),带阴电荷的电子围绕着一个带阳电荷的中心粒子旋转。  

1909年,芝加哥大学的密立根测量了电子的电荷,计算出电子质量约是氢原子质量的两千分之一,以原子量为单位,电子的质量是0.00055。  

卢瑟福勋爵(公元1871-1937年),在1910年发现了关于上述中心粒子的更多事实。阳电荷密集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并且似乎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他把它称为原子核。在原子中,若干个电子围绕着一个带阳电荷的重核不断地旋转。他测定了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10-4,而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8厘米。原子是极其微小的,而且呈一种“空虚”的极精细的结构。  

  1914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发现绕核运转的电子仅能在某些一定的轨道内运动,并可以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但却不能在这些一定轨道之间运行。  

此后关于原子模型的理论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于今天的许多科学家又用数学更准确地描述它。原子的数学模型开始于1925年,它是与德国的魏尔纳·海森伯、奥地利的艾温·薛定谔和英国的保罗·狄拉克等这些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指出,原子没有一定的形状,电子也没有精确的轨道。所有能够确定的,只是一个电子处于某处的概率。它们的存在,即实有如“粒子”,又虚无似“波动”。并且还发现,越是想知道有关某个特定原子的情况,对它的测量就越不准确。例如,要想精确地测定其位置,就无法精确地测定其速度;反之,要想精确地测定其速度,就无法精确地测定其位置;总之,同时精确地测定其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对亚原子离子中的这种现象,科学家们称之为“测不准原理”。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观察它的行动的企图,影响了它,改变了它的运动,是人的意念、行为所致。这说明原子也有某种“感觉”、“意识”存在。科学已证明,原子也是可分的,它也是一个由一些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其结构非常复杂精细的系统。  

所有普通化学的变化,仅涉及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列和运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和数目,决定着原子的化学特性。  

虽然人们用肉眼看不到一个一个的原子,但分子存在的真实性,却可以通过“布朗运动”,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现在还可以借助于一种叫作场离子显微镜的仪器,看到它们的影象。  

在上述关于物质结构问题中的发现与老子的“道,冲”、“不盈”、“虚”、“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等描述是相似的。  

2.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按照恩格斯的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即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问题,世界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又是第一个问题的原则的贯彻和展开。  

根据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有哲学派别分成两个思想体系。凡是断定“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反者,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而人的意识则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对物质的观点却并不一样,科学的哲学物质观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才形成。  

其它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常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科学中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古代希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古代的波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木;而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虽然其中的金、木、水、土,可以看作是四种物质,但其火却不能看作是一种物质。显然,把“火”看成是一种物质,是一个绝对的错误。“火”,只是物质“氧化反应”的一种发光发热现象。“火”不仅不是一种物质,更不是一种元素。数千年以来,对其错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特别是中国的“文人”!整天只知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之乎者也”,而谋求“十年寒窗苦,一朝登庙堂”!满脑子是“天命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就没有“科学”二字的概念!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世界本原是原子,原子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物质。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因此,人们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它是不可分的。这种物质观,以当时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猜测性,但仍然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实物,即归结为物质的具体结构(原子)和属性(不可分性)。这种物质观的缺陷在于,它不了解具体的物质之结构和属性其本身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发展的;不了解人们对于物质结构和属性的认识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发展的;不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而把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和属性的学说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而老子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没有这种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克服了以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提出了科学的物质观。这集中地体现在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中,他说:“如果你们认为人感知是客观实在,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关于这种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而这个概念很早以前就制定出来了,它就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在这里,“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一个概括性最高、普遍性最大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它既不是指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也不是指物质结构的某种层次或成分,而是指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质和基础,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但又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三)、“道”与“物质”的比较:  

   

老子的“道”,因为它的“客观实在”和“占有空间”的属性,不仅使它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范畴,也使它属于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并且与自然科学范畴的“物质”概念相比较,“道”不是老子的某种猜测,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它又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老子明确指出,他的“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因此,老子的“道”既没有古代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概念的猜测性缺陷,也没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哲学中把“物质”概念和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结构混淆的缺陷。他的“道之为物”,“有物混成”,“惚兮恍兮”,乃是为了说明“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而他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却正揭示了哲学中关于“物质”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  

根据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论述来看,“道”其实际上指的是在现在的宇宙诞生之前,无天,无地,没有星辰、日月、地球,更没有万物、人类时的那个“客观实在”的原始宇宙。因此,“道” 与哲学中的“物质”相比,它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还是一种物理实体。现在的天、地、万物、人类,虽是“物质”,却不是“道”,而是“道”的“子孙”,演化、进化体。因此,如果以宇宙诞生之前的原始物质的概念为球心,以时间为半径画一个球来表示关于哲学中的“物质”,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进步,半径增大,哲学中的“物质”也随之扩展,球的体积增长。根据老子所讲,球内各点代表万物,球心代表“道”。万物的进化层次与其所在点的方位和与球心的距离有关,进化层次越高,与球心的距离越大。“物质”只在球心处与“道”相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道”的内涵要比现代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小得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倘若我们把球内的各点所代表的万物后面加上“原始”二字,“万物原始”,那么它们都就返回到球心去了,而与“道”相重合;反之,倘若把“道”后加上“进化”二字,则“道”就由球心散开而成球内的万物。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又比“物质”的概念,在时间轴上,更深刻地揭示了万物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有共同的“根”、“母”,这就是“道”。万物是“道”的“枝”和“叶”,“子”和“孙”、进化体。这样,在万物和“道”之间,就有个性质上的继承和遗传问题,而在万物之间,也有个相似性或共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道”又比“物质”的概念,更深刻地揭示了万物的共性的起因。万物的共性源于其对“道”,其母体的特性的继承。这是物质特性的来源之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道”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还是一种物理实体。实际上是指现在宇宙诞生之前的原始宇宙(姑且这样称之)。“道”的概念要比哲学中“物质”的概念的内涵小,但“道”的概念与“物质”的概念相比,“道”的概念却比“物质”的概念,更深刻地揭示了万物之间的内在亲缘性和统一性。道是它们共同的“根”。因此,如果说“物质”的概念,揭示了万物外在的“客观实在”性,则“道”的概念,不仅揭示了万物外在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万物内在的“亲缘性”和“统一性”。  

老子的哲学是“唯道主义”哲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