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沦陷”:外资掘金中国矿业资源路径调查
资本见了资源,就像是蚊子见了鲜血一样。看看山西扫除私人煤矿,那些煤老板拿到了几亿的“补偿”金之后还不肯罢休,念念不忘开采煤矿带来的无穷利润,可见资本见了资源,是多么想贪婪的占有,永远占有啊!!!我要质问,国内的资本尚且到处游走没有投资之处,为什么却要廉价引进外资,让洋鬼子们随意占有开采我们的宝贵资源?
国有资源是全民所有的共同财产,是谁给了洋鬼子肆意开采牟取暴利的权利?这样的殖民地化“开放”政策要到何时为休???
==========================
2009年11月1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益民
1.暴利掘金疑云
两年前——谢通门铜金矿资源储量完全探明之际,时任大陆矿业(TSX:KMF;OTCBB:KMKCF)董事长兼CEO的杰拉德·潘纳通(Gerald Panneton),曾志得意满地公开表示,“谢通门能把我们在多伦多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股价拉升10倍,任何一笔投资都将在那里获得爆炸性的后期收益。”(详见本报11月5日14版《大陆矿业一桃杀二士 金川、紫金两巨头争斗内幕》)
据杰拉德·潘纳通当时披露,大陆矿业已在谢通门121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原矿石储量2.198亿吨,初步估计铜含量0.78%,金含量0.62克/吨,银含量3.95克/吨。
有人依据谢通门铜金矿资源储量数据及当时市场价格推算,如若矿床探明储量全部得到开采,大陆矿业将获得价值18亿美元的黄金和25亿美元的铜,投资回报率超过700%。
杰拉德·潘纳通当时透露,大陆矿业累计探矿投资1.1亿美元,1.1亿美元投入控制价值43亿美元的铜金矿资源,回报无疑丰厚。如果考察其过往实际探矿费用支出,大陆矿业的投资回报更加惊人。
大陆矿业2005-2009年二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其列支的探矿费开支累计只有6124万加元。
令人惊奇的是,公司对外路演宣传的演示文件中,竟公开宣称,大陆矿业的谢通门铜矿探矿为零风险。
记者发现,大陆矿业公司网站发布了两个分别于今年7月、9月制作的PDF演示文件,此时恰好大陆矿业启动私募增发融资。但是,演示文件总结内容,都赫然列示如下字样:无探矿风险、良好的资源扩张潜力(No exploration risk,Good potential for resource expansion)。
众所周知,不止探矿拥有风险,就连依据可靠地质勘探报告,进行矿山开采都有实际获取资源和探明储量相差悬殊的风险,为什么作为专门从事风险探矿的专业公司,大陆矿业会如此表述?是什么令其对谢通门铜金矿未来潜在资源扩张如此信心十足?
记者挖掘到的公开资料——2003年11月,美国OTCBB上市公司中国网络电视(谢通门铜金矿探矿项目原控制人,CTVH.OTCBB)的公告——似乎可以揭开谜底。
2003年10月,新华网报道,该铜矿带拥有铜资源储量超1000万吨,在中国全国铜矿资源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政府从1983年即开始在冈底斯山脉铜矿带进行地质勘探,完成地质测绘、金刚石钻探、平硐、开槽、地质物理化学测量等大量基础性工作。
谢通门铜矿恰恰位于作为我国重大地质发现的冈底斯山脉铜矿带。有关地质报告显示,该矿区地表矿化物铜金属平均等级1.53%,地下矿化物铜金属平均等级0.57%,估算矿石资源储量4.37亿公吨,平均铜矿品位0.57%。2003年,中国政府地质勘探队再次进行感应极化探测,确认地质异常区域较前期报告表述的要大得多。
11月5日,国内某长期在我国西部从事地矿勘探、开采的专家表示,“大陆矿业对谢通门铜矿的勘探,不属于严格意义的风险探矿。”严格意义的风险探矿的工作标准程序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大陆矿业只是风险探矿的投资方,其进入中国后委托的勘探单位为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勘探大队和成都理工大学。
第六勘探大队2000前就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完成《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洞嘎金矿区控矿因素与矿床评价研究》报告。
业内人士认为,矿区控矿因素与矿床评价研究报告,应属于有价值的地质勘探资料。
2004年6月,中国冶勘总局第一地勘院发表的《规范完善探矿权市场》反映,一些地区把完整统一的矿区分割拍卖,有的甚至把国有地勘单位已做详查工作、拥有地质成果的矿区,给其他企业发放探矿权。
而上述文章反映问题出现的时点,恰逢大陆矿业紧锣密鼓收购谢通门铜金矿之际,而大陆矿业所获取的惊人回报,是否严格意义风险探矿合理回报则无人知晓。而大陆矿业涉嫌剽窃有关部门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地质资料成果亦未可知。
2.大陆矿业掘金路径
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大陆矿业对谢通门铜金矿探矿权益的猎获,采取的战略为迂回包抄。
2004年2月9日,大陆矿业与中国在美国OTCBB市场上市的中国网络电视(China NetTV Holdings Inc。)签订协议,拟三年内支付1000万美元,收购谢通门铜金矿60%的股权。由此,揭开大陆矿业进入中国西藏掘金矿业资源的序幕。
中国网络电视为2000年前后在美国OTCBB系统上市的中国公司,其早期主营业务为生产数字电视机顶盒。2003年起,大举收购西藏的矿业资源项目。2003-2005年,中国网络电视累计收购包括谢通门铜金矿在内的共计38个矿山项目的探矿权。
2004年11月16日,由于中国政策法律原因,大陆矿业与中国网络电视修订收购协议, 将原来从中国网络电视手中直接收购谢通门铜金矿项目60%股权,改为借道收购高原矿业持有的西藏天圆矿业60%股权实现战略收购目的。
实际上,高原矿业为中国网络电视控制的在维尔京群岛注册的BVI公司,而西藏天圆矿业拥有谢通门铜金矿100%权益。此番变通,令大陆矿业绕过国内法律政策限制,曲线获得谢通门铜金矿60%的控制权。
初步并购目标完成后,大陆矿业的国内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网络电视,随即展开一系列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以便其将更多的探矿项目兜售给大陆矿业。
同年12月17日,中国网络电视与BVI公司高原矿业进行股权整合,通过发行普通股,将高原矿业的50%股权置换成中国网络电视股权,并将其名下控制的地处西藏的所有探矿权项目整合进中国网络电视。
2006年1月3日,中国网络电视更名为大中华矿业,在美国OTCBB的交易代码亦由CTVH更改为GCHA,当时公司董事会成员有:安东尼·卡尔森(Anthony Garson)、王志(Zhi Wang)、杨杰(Jie Yang)、王京(Jing Wang)、马小军(Xiaojun Ma)。
是年4月13日,大陆矿业公司公告,与大中华矿业公司换股合并。12月15日,大陆矿业发行36110384股普通股,吸收合并大中华矿业股份,大中华矿业因此终止在美国OTCBB上市。
大中华矿业被吸收合并后,新董事会由大陆矿业8名续任董事和王志(Zhi Wang)、杨杰(Jie Yang)、马小军(Xiaojun Ma)三名由大中华矿业指定的新晋董事组成。
大陆矿业和中国网络电视过往发布的公告信息显示,中国网络电视变更为大中华矿业,以及西藏当地探矿项目整合运作的核心控制人为王志。
大陆矿业网站对公司高层介绍信息显示,“王志现为大陆矿业董事会联合主席,在中国境内有22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在西藏经贸局、中国国务院有任职经历,西藏经济界领军人物之一”。
11月2日,记者曾拨通王志的联系电话,但他拒绝沟通。
按当时法律政策无法取得谢通门铜金矿控制权的大陆矿业,在其战略合作伙伴——西藏当地探矿项目实际控制人配合、运作下,能增加我国铜矿资源总储量10%的谢通门铜金矿控制权,终究沦入外资手中。
更令人忧虑的是,王志等西藏探矿项目控制人完成令人眼花缭乱的运作后,其掌控的所有西藏探矿项目,悉数整合至中国网络电视名下,经过将中国网络电视翻牌为大中华矿业,并将大中华矿业与大陆矿业换股合并,被王志等人掌控的包括谢通门铜金矿在内的诸多探矿项目,亦落入外资之手。
3.“沦陷”的资源
大陆矿业之所以最终与大中华矿业合并,除为取得谢通门铜金矿100%股权外,更看重大中华矿业控制的其他探矿项目。
那么,除了谢通门铜金矿,大陆矿业到底还直接、间接控制哪些资源呢?
根据有关信息,2005年1月,中国网络电视将则莫多拉、 塘坝、巴弄拉、洞嘎普四个探矿项目收入囊中。
上述四个项目均位于谢通门铜矿附近,不是与其相连,就相距不足10公里。其中,则莫多拉探矿面积18平方公里,巴弄拉探矿面积69.6平方公里,塘坝探矿面积41.9平方公里,洞嘎普探矿面积21.9平方公里。
2005年9月,中国网络电视收购位于西藏的另外25个矿业勘探开采项目,具体内容披露不详。而2006年4月,大陆矿业发布的公告信息显示,与大中华矿业换股合并完成后,将发行150万股向大中华矿业关联方收购三个其它探矿项目,总计探矿面积109平方公里,位于谢通门铜金矿的周围,此举令其探矿面积从合并前的12平方公里,猛增至121平方公里。增幅达10倍。
11月5日,在谢通门铜金矿周围地区从事专业探矿的另一家西藏矿业(24.69,-0.37,-1.48%)开发公司负责人告知记者,莫多拉、 塘坝、巴弄拉、洞嘎普四个铜矿项目均有重大地质发现,单体资源储量规模可能会比谢通门铜矿小,但是,资源品位等可采条件却具有明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矿业控制的上百平方公里的探矿权,是以相当廉价方式取得。
2008年9月,西藏国土厅负责人走进由自治区纠风办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政风行风热线”,回答关于探矿采矿权办理及收费等问题时表示,探矿权收费标准为,第一个勘查年度至第三个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缴纳100元,从第四个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
依此推算,大陆矿业控制的121平方公里探矿权的最初费用支出仅1.21万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9月末,江西省国土厅对新干县潭丘乡海源铜锡多金属矿12.75平方公里的普查探矿权进行拍卖,拍卖价格高达400万元,每平方公里探矿权成本为31.5万元,为大陆矿业在西藏探矿成本的3150倍。
大陆矿业一桃杀二士 金川、紫金两巨头争斗内幕
2009年11月05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朱益民深圳报道
11月4日,紫金矿业(9.77,-0.14,-1.41%)(601899)发布关于蒙特瑞科公司秘鲁项目受袭事件公告,称于秘鲁时间2009年11月1日凌晨3~4 时,蒙特瑞科公司下属秘鲁白河铜业有限公司勘探营地遭遇不明武装团伙袭击,造成两名当地执勤保安和一名营地主管死亡。
这则海外资源并购扩张受阻的公告,令刚刚从大陆矿业公司(TSX:KMF;OTCBB:KMKCF)(下称大陆矿业)控制权纷争中淡出一段时间的紫金矿业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尽管紫金矿业以每股1.07加元认购 2112万股普通股,以占总股本12.80%的持股比例成为大陆矿业目前第一大股东,但这并不意味着紫金矿业与此前第一大股东——中国金川集团公司(下称金川集团)的控制权之争就此尘埃落地。
据知情人士告知,金川集团并不甘心将大陆矿业控制权拱手相让紫金,并已在近期采取了一系列阻击防御措施,金川、紫金对大陆矿业控制权之争或将掀起新的波澜。
矿业江湖恩怨
10月1日,大陆矿业发布拟向紫金矿业私募融资公告,这则一纸公告既暴露了金川集团与大陆矿业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积怨,又挑起了金川与紫金两个国内矿业巨头间的控制权之争的战端。
在向紫金矿业股权融资之前,金川集团为大陆矿业第一大股东。
2007年1月15日,金川集团公司与大陆矿业在多伦多签署了合作意向框架协议,共同开发中国矿产资源。截至目前,金川通过股权认购和行使期权,累计出资3600万加元,占大陆矿业股权比例的13.95%,为大陆矿业的第一大股东,同时,金川也获得大陆矿业谢通门项目所有产品的包销权。大陆矿业的唯一资产是为位于中国西藏的谢通门铜金矿。
据勘探成果,谢通门铜金矿现控制矿化范围为1200米长,600米宽,矿体平均厚度为180米,露采条件很好。 按0.15%铜为边界,谢通门铜矿确定和推定的资源量为95万吨铜金属。选冶试验结果表明铜的回收率90%,铜精矿含铜25%。
2007年8月,大陆矿业完成可行性研究,可形成日采选40000吨的生产能力,年产铜52000吨,预计投入4.76亿美元。2008年预算预计为3亿美元,金川集团公司将投入所需资金的30%。
到了2008年底,大陆矿业公司当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其账上拥有的现金从年初的3300万加元锐减至年末的1500万加元,而其过往年度维持经营活动正常开展所需资金却超过2000万加元,如不能成功再融资,公司资金流面临枯竭风险。
在金川集团看来,现金流行将枯竭且存在采矿权审批政策障碍的大陆矿业,应该属于其行将猎获的囊中之物,于是于2009年4月28日明确向其发出股份收购要约,但大陆矿业却在随后的时间内寻求私募增发股份——频频向中国境内公司伸出共同开发资源的橄榄枝。
值此关键时刻紫金矿业半路杀出为之解围,煮熟的鸭子眼看着要飞走自然令金川集团大为光火。
尽管金川集团在大陆矿业发布私募融资公告后的第一时间便通过媒体发表措辞强硬的反对声明,指责大陆矿业有意隐瞒项目进展、不及时向股东披露、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警告紫金矿业进入不会取得预期效果,但紫金矿业依旧欣然参与其私募增发。
10月9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称通过全资子公司金岛资源(BVI)有限公司,以每股1.07加元认购大陆矿业 21,121,495股普通股,总金额为22,599,999.65加元,占该公司发行后普通股股本的13.86%,或其发行后总股本(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的12.80%,成为大陆矿业第一大股东。
10月20日,大陆矿业发布公告,宣布私募增发融资成功,无形中确认了紫金矿业在本次发行后的第一大股东之地位。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曾对参与大陆矿业私募增发作出积极评价,认为此乃紫金矿业在中国境内大举扩张的一个机遇,大陆矿业控制的谢通门铜金矿是一个处于许可审批最后阶段的、充满发展活力的矿业项目。
然而,陈景河所期待的在国内大举扩张并不能在此刻轻松起步。
10月23日,金川集团召开大陆矿业董事会,金川集团的一位高层代表公司向董事会宣读了抗议书,反对向紫金矿业私募增发股份,同时一位王姓董事、谢通门铜金矿项目的原有矿主亦发表谴责声明,认为私募增发引入原第一大股东的同业竞争对手——紫金矿业引入,不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由于表决投票不占优势,金川集团和大陆矿业另外一位董事的反对无效。
金川集团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在签订框架协议时事先与大陆矿业有个约定,公司再融资不能稀释金川集团的控股比例 在同等价格的情形下,金川有优先认购权,而大陆矿业的做法违反了公平对待股东的诚信原则!”
据了解,金川集团已经就大陆矿业不公平对待股东问题向加拿大多伦多创业交易所举报,一旦举报被监管部门认可,紫金矿业通过私募定向增发获取的大陆矿业股权将被判为无效。
至此,金川、紫金两大国内矿业巨头逐鹿大陆矿业控制权的对决博弈,在不经意间成为一局僵持不下的枯棋。
大陆矿业的泥潭
在国内很多投资者看来,作为大陆矿业第一大股东的金川集团,不能对公司的重大融资举措实施影响实乃咄咄怪事!
然而,在加拿大多伦多创业交易或美国OTCBB同时上市的大陆矿业,却实实在在地同其前第一大股东金川集团开了一个天方夜谭式的玩笑。究其原因为,金川集团只是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中只有一个董事席位,即使金川集团委派董事能够届时出席会议,但最终表决下来仍不免一败涂地。
大陆矿业为完成私募定向增发发布的演示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9月30日,金川集团持有大陆矿业公司1800万股,占普通股总股本14%,为第一大股东,但与加拿大外资属于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合计超过20%。
通过查阅大陆矿业公司的历史资料发现,公司目前董事会有11名董事,其中8名董事由加拿大矿业巨头HUNTER DICKSON GROUP 委派,余下三名董事席位由具有中方背景的人士担任,但这三名具有中方背景的董事都不是全部愿意同金川集团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有的中方背景董事依然会同外资背景董事的立场保持一致。
目前,虽然紫金矿业成为大陆矿业新的第一大股东,但占普通股总股本13.86%持股比例并不足以令其取得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权,如若不与金川集团通力合作,一旦大陆矿业再发生新的私募融资,那么紫金矿业将为明日的又一个金川集团。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第一大股东不能同公司董事会保持良好关系、对公司产生有效影响时,金川集团一位高层表示,“我们之所以不能有效发挥大股东的作用,一方面是大陆矿业由外资背景的公司高层控制,另一方面金川集团对大陆矿业的经营管理存在不同看法,因此同大陆矿业的管理层以及董事会产生一点摩擦。”
据上述高层人士透露,大陆矿业探矿投入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开支,很多费用是被公司内部人消耗掉了。
在大陆矿业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中,名为会议、旅游费用科目格外引人注目。在2004—2008年间,会议旅游费用从5万加元猛增至79.8万加元,这项费用开支最高金额为2007年的151万加元,而其截止到2009年第二季度的勘探费用支出仅为261万加元。
据悉,金川集团的一位工程师曾经对大陆矿业的勘探工作现场进行过测算,认为其实际费用支出没有大陆矿业宣称的那么高。
或许是基于此种原因,金川集团在2009年4月发出要约收购的价格为每股1.05元,较紫金矿业私募定向增发每股认购价格低了0.02加元。也正是由于大陆矿业公司对金川集团这一要约收购报价存在分歧,才导致了紫金矿业参与私募定向增发、成为新任第一大股东一幕的发生。
而最令金川集团无法接受的正是紫金矿业私募定向增发认购价格。金川集团在2008年4月提出的收购价格1.05加元/股,较公司股票的当时市场价格0.595加元/股溢价了76.5%;紫金矿业每股认购价格1.07加元/股虽然较金川集团要约收购高出0.02加元,但较其报价之日的公司股价1.19加元/股折价了10%。
大陆矿业此举被金川集团认为是不能公平对待全体股东的最大污点,此乃金川集团向加拿大多伦多创业交易所申诉的重要内容。此外,金川集团高层同时认为,大陆矿业以电子邮件方式、利用国内国庆假日时间差,令其所任命董事无法出席董事会表决会议,是对股东利益的侵犯以及公司高层缺乏诚信的表现。
大陆矿业于2007年10月制定的《公司治理政策与程序手册》规定:对于董事在董事会议或委员会会议上了解所需开展的业务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数据,将在会议之前的合理时间内(目标是7天)以书面形式发给董事,董事应在会议之前审阅这些材料。
那么,大陆矿业向紫金矿业私募定向增发是不是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呢?仅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且电子邮件的自动回复就可以认定是有效通知呢?
深圳一位法律人士告诉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大陆矿业发送电子邮件后没有实际确认相关董事是否收悉,其做法不能被视为有效通知送达。”
西藏一家从事地质勘探公司的执行董事向记者表示,“大陆矿业类似先斩后奏的做法,其真实用意就是不让金川集团或者紫金矿业对公司取得实质性控制权。”
据接近金川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金川集团为了确保自己的股权比例不被稀释,在表达对私募定向增发有优先认购权主张的同时,向董事会表达了以与紫金矿业同等的价格同比例增持股份,大陆矿业董事会并没有对此表示出不同意见。
但这样一来,紫金矿业以同样的手法作为回击,同时提高认购价格,那么中国公司同室操戈的大战会不会愈演愈烈,真的导致金川集团所担忧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局面的形成呢?
中银国际一位高层对金川、紫金矿业对大陆矿业控制权的纷争深表痛心,“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巨头虽然同属竞争对手尚能在铁矿石谈判上联合对抗中国,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都知道互相通融,而我们的中国公司却在同室操戈!”
而在2008年6月,加拿大矿业基金环球矿业公司(Global Mining Corporation)总裁石凯(Keith Spence)在成立一只矿业基金时曾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这只基金的理念是:如果你无法击败中国人,就加入他们。”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