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概论
我们总这样激烈而又复杂地对立着,好像真理就在我们之中的一方,也因此仅仅就在我们这里。我们用亲缘关系讽刺对方意识形态的僵死性,用赏金鄙视对方观点的可售卖性,用肤色揶揄对方的劣根性,用性别和身体部位的搭配确认对方与罪恶的一致性,用种族来发泄无中生有的怒火和有中生无的自豪,用孝子批判对方对共同体的背叛,等等。实质的差别被掩盖、伪造,我们形色匆匆,打着常胜的大旗投入一场场斗争,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血流成河,但凯歌常常高唱,胜利之旗插遍,但无人取得败绩。——那么到底敌人是谁?我们又是谁?谁的血在流淌?胜利的旗帜又插在哪里?
在这埋葬我们的春天里,在观察社会和查阅资料后,我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破除这笼罩在眼前的迷雾。
面对当今,有些人可能会问,这些有错?这些不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吗?这不是我们从来就有的吗?动辄马克思是否有些小题大做?动辄便提阶级这是否是左倾的表现? 对此,我做两点表述。其一,“从来如此,便对吗?”其二,我们目前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人类仍然处在阶级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带有阶级性,总是会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没人可以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真理。另外,我并不是想否认矛盾的存在,无论是阶级之间还是同一阶级之内,我只是尝试追根溯源,找到一些矛盾的根源,利于共同体的加以利用,不利于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力量的则须弱化、甚而使之消弭。
到此,一些人可能感觉有点迷糊,说了这么多,问题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所在,可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追捧甚至骄傲地自居的逻辑。诸如极端民族主义,尤其是针对日本民族;还有网络恐怖主义,如极少数女权分子极端发言和一些所谓网左吊死所有资本家的言论;抑或大男子主义,这正是我们在处理女权问题中难以避免而又难以察觉的;网络乐子人不能严肃思考而娱乐化一切的娱乐主义,以及灾难性的消费主义这些社会上屡见不鲜而我们难免沾染的等等等等,不一而举。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所谓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如果以性善性恶或者天生懒惰等等盖棺定论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思想。下面我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我以网络左圈为例,由此展开对其他社会问题的解说及其影响的表述。现在网络左圈有两个重要特征,即符号化和碎片化。由于大部分所谓的左人对马列毛原作一知半解,甚而一窍不通,但是他们富于“辨证精神”、“政治觉悟”,抑或是想藉此实现爱欲性的自我认同,因而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及其理论成就沦为供他们意淫的文化符号。也因此他们没有深究著作意义与精神的必要,碎片化的表述因此便成了他们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没有完整的逻辑别人便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解,进而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批判,如此导向符号化的另一大特征,在此时,互发表情包、互相说暗语便成为了他们的交流方式。但是这样并不能解决理论上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曾存在,只是他们满足自我陶醉于假象的进步),因此由此必然导向情绪化,极端化。他们此时便开始互相扣帽子,互相切割,彼此间划分圈子,互相开除左籍,肆意的谩骂羞辱满天飞。这样做会有两个坏影响。第一,左圈内部分裂,分化成无数个小圈子,彼此之间互相独立、对立,各有各的暗语,力量被分散。第二,一个充斥着对立谩骂的圈子是不讨好的,在群众看来也不会试图融入这样一个杂乱的环境,因此左圈就会渐渐失去最重要的群众基础。一个脱离群众的圈子,是难以维持的。导向的第二个,极端化则体现为现在的网络恐怖主义,例子上面已经举过,不再做重复表述。由此,一方面我们被分化、对立,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和一部分人聚合、联系,形成新的小圈子,由此产生了我们在被分化的同时又互相集聚的二元对立。
若批判于止步于此,本身也是值得批判的,这是不加分析的批判,是庸俗的批判。那么这是由何而来的呢,在此引入一个观念——景观社会。这个观点由法国思想家居伊博德提出,具体是说人们的需要构成了社会上的景观(这个需要和消费、金钱、商品同义)。人们的需要同时并非出自于人们本身,而是由他者创造了消费者的需要,在现在看来,这个他者就是资本。资本被赋予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产生的。当国家或大型企业垄断某一个消费领域,并且通过控制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时,权力向生产倾斜;当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品,同时消费者得以通过自由讨论比较各产品时,权力向消费倾斜。在大众传媒时代,特别是当电视出现后,可以认为商业广告进入强效果的阶段。电视广告的冲击力和沉浸体验制造了大众消费文化。在网络时代,广告的效果被大众点评分割了,口碑成为商家小心翼翼保护的对象。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介平台有助于消费主义的积极扬弃,但这不是说网络使市场完全倒向消费者。生产与消费这一辩证关系仍然存在。
资本如何创造消费者的需要的呢?这个主要手段就是媒体。媒体必须依附于一种具有物质性的载体(印刷品 网络 电波),而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掌控的如今,媒体同样被资本家所控制。为了适应资本扩张的市场逻辑,也同样为了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在全社会的统治地位,言论真实与否的裁定失却了客观标准,取而代之的裁定标准是是否危害资产阶级利益,具体则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法律来裁定。
由此,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见到这样的现象:人们谈论着流行的话题,迅速掌握网上新造的词汇,卖弄着自己并不牢固的快乐,靠着流量明星安抚内心的卑微,边嚷着这是最好又最坏的年代,边为这个荒谬的世界添砖加瓦。
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媒体经过发展,发展出了他最发达的形式:短视频。我将以短视频为切口,具体分析资产阶级的媒体是怎么毁掉我们的。
短视频通过算法的无限放送,从而无限度地唤起我们的欲望。一种图像商品流形式的信息商品流,给我们带来无休止的消费体验,没错,在此,我们不仅仅是在观看,更是在消费(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带货只是也只能是在短视频平台出现并兴起),也就是说,我们在观看的同时,也被引起了对现实商品的消费崇拜。这样,短视频就完成了前几个世纪无法完成的伟大创造,即消除了劳动和消费的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的情况,他能在不提升工人福利待遇的情况下给工人带来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从而给我们带来空虚的消费主义快感。它满足了我们欲望系统的再生产,流水线式的享乐无度的发泄我们的欲望,代表抽象的暴力的商品形式侵占我们的身体。进而,这过度的一切引起了社会性的神经衰弱,他让我们的精神走向极端,又扼杀我们走向极端的精神,在我们体内产生了超人与非人的二元对立。在这种逻辑之下,产生了被称之为现代原始性的现象,具体体现就是乐子人,他们享受着极端的快乐,在创造和毁灭之间反复跳跃,真相与真理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乐子才是。就这样,共同体的文明意识被抹杀,人类的文明成果被掠夺,由极少数人把持的利润法则统一了社会。最终,人类的各种神经反应机制在糖衣炮弹的围攻下不敌,趋于退化,直至只剩下一种神经机制——好奇心。因为这种追求新事物的本能的冲动构成了永动机的核心,图像的转瞬即逝与传播速度适合好奇心的刺激反应。但是好奇心由其本能性因而是非理性的,从而人类在此时其伦理与情感思维已被剔除。在这个资本主义塑造的幻象中,人走进去的唯一结果是迷失自我,臣服于商品的操控并且享受着自我的异化与他人的疏离。
讨论完短视频,我们再谈上文中提到的利润法则,即欲望利润化逻辑。就是说驱使我们用经济利润的手段去思考自身的所有欲望。比如,当我们手里有一笔钱可供支配,我们会去考虑在支付必要生活资料之后,我们还有多少可供享乐。即多少拿来吃一顿好的,看一场电影,也可以是打赏主播,购买游戏装备等等。总的来说,就是金钱与商品及其背后享乐效能的兑换最优化,由此体现——商品拜物教或金钱拜物教。而在我们所说的短视频体系中,这种欲望利润实现了跨越式的变化,他蜕变为了一套欲望增殖体系。
上面我们说了以新兴短视频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的媒体对我们的毒害与权力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的产生对我们的影响,由此我们即可确认景观社会在当下是由资产阶级把控的媒体塑造。在这个秩序下,只要我们对日常生活稍加观察,我们即可发现,景观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化为品牌(可进一步理解为增殖性的符号,及其背后代言的符号性的增殖)。具体体现,就是在景观社会中个人人格规定性的缺失,也就是人的人格不再由其品质、行为判断,而是外在的如日用品的牌子、成绩、外貌、车子、房子、支持的球队、喜欢的动漫等等等等,景观社会使人无限的分化,让无产阶级难以统一为一个受压迫的共同体的力量,它让无产阶级内部出现鄙视链,而鄙视链的顶端和低端区分之处就是消费能力,即消费(属于上文品牌的进一步的抽象,其外延意义不变)构成了你的人格规定性。至此,有血有肉的人已被抽象为一个符号,他们是符号的粉丝,品牌的信徒,金钱的奴隶,挣钱的机器,资本的炮灰,财务报表上的一个数字,独立的政治意识逐渐消失,阶级内部日益分化,个人身份无限丧失,最终,一个众生平等的秩序被建立,即金钱面前,我们一律平等(可以理解为即使是资产阶级,在他没钱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是,但我无产阶级有钱的时候,我就什么都是),这种平等不是基于对人格的尊重和认同,而是基于物的平等,是对人格的模糊,是金钱统治秩序之下的平等,人也沦为金钱、物的附属。但同时,这种秩序如前面所说,引起了个人人格规定的缺失,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即使人对个人、对他人建立起了虚无的理解。总的来说,在金钱面前我们一律平等,但恰恰是金钱又让我们不在平等,形成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矛盾关系。而这一切后果,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因此有一种说法,即景观社会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高形态。在这个资本构造的包罗万象的景观中,唯独缺失的,是人。人不再是能动的创造者,而是被动的接收者。(这需要我们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是在主动选择还是在随波逐流,被动接收资本赋予你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资本掌控媒体,品牌(请允许我用这个通俗的说法)充斥生活的社会环境之下,人格被从外而内的剥离,同时又被从内而外的否定,终于,一方面在实际上我们人的人格规定性丧失并趋于虚无,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又取得如开头所说的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同时又在实际上沦为主观存在的想象集体的附庸(即便有时候这个集体有一个物质性的客观世界里的载体,但他总是被我们主观扩大或者臆测了),因此,我们总结如下,即人身份认同的缺失。
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即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人会对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产生焦虑,进而反思。但是在媒体、品牌对人思维能力剥夺(参考短视频)、主体性的剥夺、自我认识的实在性的剥夺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固化了,人变得工具化了,以至于无力反抗这种景观社会。终于,这种无力生出一种绝望地反抗:对自己身份和标签的极端的追求。(原因是这种标签可以作为争取社会地位和享乐资料如性资源的筹码。这里充斥着罪恶的资产阶级法权和男权主义)
于是,在当代,有这么一群失去自我的人,对失去自我的现状发起了绝望地反抗。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的“键政圈”,
在这种秩序之下,绝望地反抗呈现下面的形态。由于个体具有对相对简单思考方式的倾向,因而,具有较强的意识活动能力的个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起一套独属该个体的符号系统以解释这个世界,这套符号系统或者说解释世界的体系,则很大程度被解释为如今的宗教与哲学等抽象概念,而绝大多数的个体会倾向于用这类的宗教观念、哲学方式以及各类新颖的符号系统去观测、理解、解释世界,这便形成了一种对原先多维、具象、多变的世界的扁平化处理,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各自所属的符号系统去进行个体的社会性聚集,从而演变出一套教——信——人三者相连的符号体系下的社会群体。而在互联网这个高度发达的传播媒介的帮助下,信息传递变得无比迅速,玩梗狂欢和媒体有意无意地引导使得教的过程实现自身的增殖,而同时人身份认同的缺失又使得人狂热的去追求标签和符号,由此信的过程也同样实现了表面上增长性的增殖,这样,一个闭环就完成了,同时,由于所谓信息差,掌握着更多的整体作用的调控、分配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因为其对于更多整体作用的获得的倾向以及期望长期甚至永久保持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群体中的获取整体作用的分工,因而可以通过利用上述所具体阐述的具有“教——信——人”三者互相影响的符号体系下的社会群体,对不从事调控、分配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进行社会群体的分化,进一步诱发其形成社会群体的对立以及社会群体的分裂。这些掌握着调控、分配活动的个体,很多情况下,在日常活动中便会使用一定的符号体系对其所从事的分工进行一定的确定,从而得以简化他人的思考,进而保持自己所处的分工的位置,这样子同时也可以迎合别人对于简化思考的倾向,致使在短期之内,他们可以保持一定的自身所处的整个社会群体中的获取整体作用的分工。在这个从事调控、分配的社会群体之中,相比其他的社会群体,一般来说,会多一种倾向——期望对不从事调控、分配的社会群体进行社群对立、社群分裂的倾向,进而可以保持该群体对总的社会群体的整体作用的获取。这种倾向,以及这类社会群体对于符号系统的利用,可以帮助我去理解以及解释我们如今所见的很多的社会现象,典型的如盛行的对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权力的发声,进而衍变为了极端的特权,从而很明显地变成了严重的群体对立的思考方式;对人口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形成某一个年代下某一类人群的集体性质,进而对该类人群进行具体研究,然而这种划分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符号系统的建立,而真正能够分类人群的,其实往往是某个人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分工以及这个人所能展现的主观能力;人们普遍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导致一部分人被加以了一些象征与美好事物恰恰相对或者某些符号系统往往大相径庭的符号,进而使人们对于这部分群体的认知在认知进行之前便以及附上了一些符号,从而产生一定的目前被解释为“固有观念、偏见”等的认知错误的情况。
这种符号系统的运用,在整个人类社会群体中其实相当普遍,因而,我们个人所需注意的是,在很多认知开始之前,需先确认自身是否会主观地代入一定的符号系统,从而避免在认知过程中产生自身的认知错误;而对于一部分的社会群体来说,这种符号的赋予往往需要警惕是否会成为他人所利用下的形成社群对立与社群分裂的普遍危险,因而,能够避免符号体统加持下的负面引导所引发的对总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总体负面因素。
在这里,我不再对当今符号加成下的认知的具体表现具体展开批判,仅作如下列举:对各国家的拟人化观点,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日本普通大众的,对女权分子和所谓女拳分子的(这里许多人可能自认为自身并不带有大男子主义,但实际上这一点在大部分人身上很难避免,只是难以觉察),包括对待某个游戏的爱好的,对不同次元的喜好的(对于游戏、动漫以及明星,音乐此处不再做更多此类列举,归为文化符号)等等等等,此处仅作启发,望读者自我反思,有必要会在以后具体展开批判。
需要知道的是,如同前面所说,景观社会秩序下的资本主义塑造的符号无孔不入,我们很大概率早已被其侵蚀地体无完肤。此时,只有彻底的自我革命才有可能真正地破除迷雾,实现自我救赎。如何达到这一点呢?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阶级立场和认识立场。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是社会上的大多数,即无产阶级和准无产阶级(以学生为主,即便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实现所谓阶级跃迁)。再者,在社会主流思想已经被高度异化的当前社会,我们的认知立场也被很大程度的异化了。因此,想要破除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四面八方而来的对我们的围追堵截,最好的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那么怎样自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如果我们学习理论仅仅是为了搞一些书面学问,那么即使我们学到一些马列主义理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系实际、深入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的那样,我们的眼力不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可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还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八个重要意义。第一,确立和加深自己的政治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较为深入的学习,认定共产主义为我们人生的追求和信仰并为之奋斗。如果不经过深入的学习就不能确立自己的政治信仰,就会摇摆不定,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第二,青年同志学好理论,能够有效地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弱点,树立真正的无产阶级立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去分析现实的社会事物。第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找到这种特殊社会下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式,才能才实践上主动地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第四,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在马列毛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才能消除左派内部的一切理论分歧,才能增强左派力量,才能完成革命。第五,.只有充足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理论上战胜他们,某种意义说是征服他们。第六,由于群众普遍意识的提高,先进分子如果不掌握先进的理论,是无法宣传发动群众的。第七,不学理论或只学了一点理论就去盲目实践,往往会导致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工联主义。列宁的《怎么办?》告诉我们这一点。比如很多同志的宣传工作,只注意工人的点点滴滴的痛苦并为之呐喊,从而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其他阶级的利益与我们无关。这是狭隘的工人立场,我们是代表所有受剥削受压迫人民的,不是只代表工人阶级的。第八,缺乏理论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培养数千数万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捍卫未来的无产阶级政权,避免修正主义出现。总此八点,涵盖从过去到未来的意义,可为动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总共包括马恩列毛这几个基本点,同时还要学习国际共运史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同时又要坚决反对相对主义的虚假的辩证法。需要学会用无产阶级的唯物史观,同时又要辨明唯物与唯物质的不同,不举销沉败坏于逍遥游宴、奔走周旋、醇酒妇人、呼卢喝雉之顷 。理论之余,勿忘宣传,勿忘实践,但注意要准确把握当前历史形势,避免机会主义思想。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