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中国模式”--中国文人误国的老套路,蒙人的新把戏!

火烧 2009-11-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批判中国模式是文人误国的老套路,揭露其为蒙人的新把戏,分析专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讨论与争议,强调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

“中国模式”,——中国文人误国的老套路,蒙人的新把戏!

   

  

前些日子,到人民网“理论”频道逛逛,看到一个新现象,就是“中国模式”概念忽然到处充斥,很多主流“专家”都在高谈阔论着它,大有比“中国特色”概念更加时髦之势。我看了,一笑了之:中国人民白养的这些“专家”,又开始在玩弄新概念了;中国的事情,成也这些知识分子,败也这些知识分子!  

但不幸的是,也有个左翼人士,在发表一篇有关方面的文章:《中国模式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11/112277.html看看这左右双方都穿上一条裤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谓“中国模式”,百度搜索一下,可知——  

“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特指中国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加上“文革”的政治动乱,使中国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中国由过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由过去分配方式单一、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既有差别而差别又不能过大、既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  

  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目前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开始改变,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编辑本段]“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还在发展、完善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就谈不上发展。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既改变了方式单一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扩大收入差距,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公平效率并重,更有利于发展和稳定;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没有一切市场化、完全自由放任化,注重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更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特别是致力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  

大家说,以上我们中国的这些专家们说的“中国模式”,好不好?——好!真的很好!世界没有,中国首创,这回我们中国好像终于可以在世界上大露脸了,说不定一波世界各国崇拜我们中国的历史大潮流,正在向我们中国滚滚而来。  

只是,怕只怕,我们中国这些文人,在我们国内的水缸里打锤,可以打的通天响,可是到了外国人面前,如果还是在这样说话的话,人家可能只会当你是白痴!  

道理很简单,你们这些人为了讨好中国的当局,可以在编造什么“中国模式”神话,而人家可没有功夫去陪你玩!  

编造符合当局高兴听的中国成就之类的神话,是当代中国文人误党误国的老套路。因为,这些人从来不从实际出发,对中国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研究,从中找出事物客观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去宣传事物的本来辩证法,或者想想我们国家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具体解决的办法,从而为我们中国人民大众做点有益的事情,说点反映人民大众权益的话,而只是一个个眼睛长在头顶上,唯上为是,平时任凭权力者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到头来,只跟着说权力意志的感觉走,专门鼓吹当局眼前取得的一些片面成绩,而不管现实实际上如何的洪水滔天。  

——当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今天官场腐败、黑恶横行、两极分化、公有财产损失、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法纪践踏、官民对立、社会不公等等的如此积重难返地步,他们这些文人既没有心肝,可以不痛不痒;也没有眼睛,可以什么都看不见,然后就单纯的从带血的GDP的增长角度,去做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文章,卖力的唱起了“中国模式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之类的赞歌!  

由于这些中国文人是讨好当局的心术不正,是事后诸葛亮的口吐莲花,是没有脊梁骨的回避矛盾,所以,所谓的什么“中国模式”,其实只是一帮人在搞一种自慰的东西,乃至引起的一个严重社会后果就是,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事业的现实真正需要的正事工作,在他们的不务正业之下,都荒废和耽误了。而且,只要当局者喜欢,当代中国文人的这个误党误国的老套路,还会不断的乐此不疲的、代代相传的沿袭下去。  

由于没有具体事实的出发点依据,没有事物内在的辩证分析,没有客观规律的共同遵守,没有理论过程的应用逻辑,所以,这些中国文人说的“中国模式”,是在意淫的本质,是在做玩弄文字的游戏。这是他们的强项,人家毕竟书读多了。因此,尽管瞒行家不得,与实践无补,但是,他们还是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做到骗人家有余的现代化水平,以在当今社会上混得一席之地或者一口饭吃。  

但是,由于毕竟是意淫的东西,所以尽管表面上摆着很好看,说起来也很好听,而实际呢,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泡沫东西。所以,我才又说这个“中国模式”,是中国文人又在蒙人的新把戏。不相信,大家尽可以从他们说的那些字眼中,去认真推敲一下,看看他们说的那些事情,是曾经已经做到的,或者是现在可以去落实做到的?比如,他们说“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既改变了方式单一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扩大收入差距,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云云。真的,他们敢这么说,让我听了,禁不住都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至于为什么这个“中国模式”概念能够让左右双方都穿上一条裤了?这应该是今天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相当部分知识分子的人的一种自私自利的原性所决定的,或者是左翼人士的一种当代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不彻底性所决定的。知识分子的这种表现,决定了今天中国政坛上正邪两股势力斗争的一种更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也正因为这样,难怪黎阳先生会狠狠的骂一句:“自古文人皆文匪”,和当前一场新的社会主义复兴运动,对于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还任重道远!  

                        

2009.1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