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经院派经济学者基本被废了
当代中国的经院派经济学者基本被废了
不得不要谈这一沉重的话题了,这也是中国教育失落的实证问题。有关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和直接契机,源自我在前面所发的题为《乱扔板砖:“垄断行业”——文化颠覆的阴谋》的帖文。写这帖文的真实内心,显然并不以为当代中国的经济界不懂得所谓“垄断行业”的理论内涵。经济理论为什么走到今天这种深度堕落的邪路上,当然需要再思考。
就文化颠覆现象乱扔板砖,我还真不知道究竟它会砸向谁。当代经院类的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等,对我这个国有企业的守望者,其实都很陌生,都很遥远。他们似乎个个都在微观经济的现实之外运筹帷幄,除了偶尔听闻的讲堂以外,也很不容易接触到。似乎个个都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学术信条,以至于个个成了在微观经济领域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了。
既然我对拿“垄断行业”做学问的“理论”现象发生兴趣,也就迟早会对这类“理论”的研究者们表示关注。毫无疑问,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的《理论频道》内著书立说的“李义平”,首先进入本人视阈。搜索发现其为“进京三杰”之一,是西北大学经济学者群的中坚人物,还是北京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此外还有许多名头,其在人民网拥有学者专栏。
另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李义平专栏”介绍,“李义平1985年考上西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考上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作为北京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后进站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出站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至今。”看来应当祝贺其学术之路一帆风顺,但看过这一介绍后,本人不得不地心情更加沉重,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经院派学者代表。
在上世纪后半叶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国有企业显然就是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假如没有至少五年以上的对于国有企业实打实的工作体验和内涵研究,想要解决国有企业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内在问题,尤其是想要解决国有企业牵涉整个社会体系的深层次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李义平一类的经院派经济学者们,却直接进入国企改革和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辅助决策领域了。当然,尽管国有企业底蕴深厚,假如想要囫囵个地加以“重塑”,则完全可以另当别论。但人们仍然要为这些经院派的经济学者捏把汗。
谁敢说,他对当代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在我长期服务于曾经拥有近二十万职工家属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过程中,这一曾经有过三级管理的庞大企业体系,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位经院派的经济学者在此从事实际工作,企业主要管理岗位没有出现过哪怕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毕业的经院派经济学者的真实身影。然后他们就敢决定着支撑十三亿人大国的产业经济命脉,是否有些不可思议呢?
本世纪初,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困难之际时,本人好歹见了一位某知名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实际已经白发苍苍。他带三到五名教授、讲师、在读博士生等,前来企业做课题。飞来飞去地大半年,搞了一个中期报告,简直可以贻笑大方(请原谅本人有些不恭了)。当然这个课题是由企业赞助,并且联系着本单位的一位不脱产的在读博士生。中期报告需要评估,大概用了半天时间,本人作为门外汉,前后发言不到十分钟,不幸的是,这个颇费心血的中期报告,最终是被彻底推翻了。值得尊重的事实是,他们好歹还是敢下企业的经济学者。
其余基本都在隔山打牛。“牛”长啥样说不清楚,却个个敢于操起“牛刀”,甚至敢在聚会之前,声称马克思的学问,连标点符号也已研究了好多年,而且往往敢于睁着眼睛说胡说,不但声称国有企业已经没治了,并用“就算马克思来了、对国企也是没有办法”来安慰自己、搪塞别人,这只能说明,国有企业未必没救,倒是经院派的经济学者们,似乎基本上全被废了。
附前一帖:
乱扔板砖:“垄断行业”——文化颠覆的阴谋
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本人为啥偏要不厌其烦地跟“垄断行业”的“理论”作对?因为真理是在我们一边。之所以由此探讨文化阴谋,是实在看不过眼了,因为运用“垄断行业”这一虚假前提的“理论研究”,已经充斥社会主义名义的主流文化市场。特别感到扎眼并且需要警示的,是针对所谓“垄断行业”的理论文章,已经连篇累牍地赫然发表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的《理论频道》上(本人基本不看了,看是为了拿板砖),说明是要指导全党。
“垄断行业”的理论造势,已经覆盖了网络文化(也许覆盖了全社会)。假如你用“垄断行业”四个字,简单地“百度”一下,能够找到与之相关的网页约5,980,000篇,估计约有六千万个相关专题,而用时仅为0.188秒,十分方便网络传播。而“百度”给出的“相关搜索”主题包括“垄断行业工资、垄断行业改革、中国垄断行业、垄断行业有哪些、中国垄断行业有哪些、垄断行业股票、垄断行业收入、垄断行业降薪、哪些是垄断行业、什么叫垄断行业”等十个分项条目。识点大字、学会上网的中国人,恐怕个个脑袋都会深深刻下“垄断行业”四个大字!
关于“垄断行业”的“百度”解释,词义很有导向性,由于解释篇幅比较长,重点摘取其中两段,可供人们辨析。一段暗示“垄断行业”之“优劣”:“垄断行业分为两种,一种在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进行行业上的垄断,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因为深厚的技术优势,垄断了全球各国的电脑操作系统。另一种是由国家控制下的垄断行业,如,我们国家烟草、电力行业,由国营垄断,私人不可经营。”另一段算是“洗脑”:“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提倡公平竞争、自由经济,垄断行业比较少。发达国家垄断行业一般为技术型的,不过,即使一些现在看来依然是带垄断性质的公司,如美国微软,垄断也难以长久,谷歌正在研制新的操作系统,很快就要面世了。”这是“百度”最具“理论性”的两段解说词。
事实上,“百度”创立的关于“垄断行业”的文化市场,几乎清一色地指向了我国公有制的支柱骨干企业,这是网人皆知的文化事实。在“百度”头条关于“垄断行业”的解释之后,第二条就是“中国的垄断行业有哪些?爱问知识人”,“中国的垄断行业”的“百度”解释很直白:“自然垄断行业的有自来水、电力、公交、烟草、石油、天然气、电信、铁路运输、包括银行等等,这些垄断行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存在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进入门槛。”似乎全是“自然垄断”(区别于备受精英推崇的天经地义地需要保护的“技术垄断”)的那么一种可恶行业:“垄断形成垄断利润和消费者损失。政府通常对垄断行业实行垄断价格管制或者进入许可。”而且更可恶的是:“当然由于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会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但是要通过引入竞争来解决也很难。通常最后形成一个合谋的垄断集团,寡头垄断”。
需要回到源头上,看看“百度”关于“垄断”的解释:“垄断 (英语:Monopoly) (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刻意回避、模糊或者混淆了“垄断”特有的“独占”性,因为公有制企业归全民所有,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利益独占性。而“百度”给出的“唯一的卖者”,在当代理论传播或者舆论宣传上,早已锁定了“唯一的企业”作为“垄断”的代名词。而中国的“垄断行业”显然又不具备“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的“垄断特征”,为了避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百度”给出的“垄断”定义丝毫没有映射到“百度”关于“垄断行业”的理论中,因为“百度”没法自圆其说。
该到回顾“理论精英”几近“淡忘”的垄断本源的时候了。我的手头有本商务印书馆于1990年重版的《新华字典》,它对“垄断”的词义解释十分简练:“[垄断]操纵市场,把持权柄,独占利益”;再来看看商务印书馆于197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它有专门的“垄断”、“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词条解释,“垄断”一词除了指明出处外,词义是“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后两个词条全部针对资本主义而言。很显然,“垄断”或者“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目的,必须是独占利益,否则也就丧失意义了。至于本人对于垄断必须具备的其它要素分析,过去已经谈及,在此不再罗嗦了。总之,在“理论精英”关于“垄断行业”的蛊惑中,通常没人敢于公开论理。即使隔三岔五地骂他们,他们一定不敢顶嘴。
不敢顶嘴,实际是怕阴谋败露。深究起来,正如文化具有阶级性,“垄断”与“垄断行业”的理论阐述,同样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取向,同样归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当代“理论精英”对于公有制“垄断行业”的“理论研究”或“理论阐述”,他们无论怎样地挖空心思,也根本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说穿了,“理论精英”不仅是要颠覆历史,而且想要整个颠覆社会主义文化。他们对于“垄断行业”概念的刻意生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文化颠覆的最深处,实际指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通过“理论”基础上的所谓制度化的按图索骥,可以找到针对公有制的所谓经济宪法。这难道不是彻头彻尾的一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