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国学:破解现代化的八大迷思
大道国学:破解现代化的八大迷思
作者:网闻博报小社员
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目标是什么?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的尺度是什么?“天人合一”宇宙生态系统阴阳互动循环之道,可以不问不究不遵循吗?这些疑惑与追问,一直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百年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也是中国实现富民强国现代化目标的文化命题。从“西学东渐”到与世界接轨,我们似乎一直都是在对照着西方教科书的“标准答案”。然而,连日来,美国军舰在中国近海的步步紧逼,才使我们突然意识到,美国在中国海陆周边的“满月形包围圈”,原来早就环伺已久。现在,美国只不过是在继续加固收紧这个“包围圈”而已。其实,从美国“反恐”的“单边思维”和“战争思维”,以及从美国售台武器到对“疆独”分裂势力的纵容支持,我们就已经看出“战时状态”的美国,对中国也不会存有和平友好的特别善意。那么,美国及西方列强提供给中国的现代化教科书,就真的会让中国强大起来吗?其中会否存在敌意的暗算诡计呢?难道今天豺狼都已经在家门口嚎叫了,我们还要坚信那只是绵羊在对我们歌唱吗?或者,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这也只不过是美国为转嫁金融危机的国内压力,所表现出的正常贸易摩擦的常态反应,并不影响和平友好的世界大局。
但西方列强的炮舰却提醒我们,170年前,中国起初也只是偶尔遇到了一桩鸦片生意的贸易纠纷和摩擦。可“鸦片战争”的结果却让中国人明白,西方资本列强想要从中国得到的,绝不仅仅只是几箱鸦片商品的正常利润!于是,按照一系列开关“自由通商”的“国际惯例”条约规定,中国便被拉上了与“世界先进文明”同步的跑道。百年猛回首,西方列强给中国的世界文明教科书和接轨“认证标准”,带给中国的究竟是什么?中国人后来为何非要反帝反殖反孔反封建,并浴血奋斗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呢?原因很简单,西方资本列强给中国的市场经济文明教科书,其“教育”目的与中国人的“学习”目的,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甚至是恰恰相反的。西方资本列强给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的现代化教科书,原本就是以“资本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富者恒富贫者恒贫为宗旨,原本就是为了永远维持西方资本列强的领先优势及世界垄断地位的系统设计。从15世纪“老欧洲”开始世界殖民掠夺以来,五百年间世界贫富基本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这就是历史的证明。今天,中国人在拼命创造着GDP增长,在以“世界工厂”的血汗产品进行贸易创汇积累,最后却要“借钱”给美国“支援”其进行富绰地高消费。这样的世界市场经济机制规则设计,便是最新的效能证明。
蓦然回首,我们不能把继续追问,我们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究竟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很显然,现代化只是我们实现每一个人,最起码是大多数人的人格自由发展和生活幸福的手段与途径。是为了加快实现富民强国的民族百年夙愿,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顺应“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态系统阴阳互动循环之道。简而言之,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如果为现代化而现代化,或是完全照搬西方教科书的“认证标准”,那无疑会逐渐背离现代化的初衷和目标。我们先来看几条相关资讯,然后再继续这个话题讨论。
美国航母千里搅局 精心设计三大陷阱
据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08月22日报道,“华盛顿”号航母是来干什么的?答案是:来搅局的。从6月14日上午驶离日本横须贺基地,到8月8日抵达越南岘港,“华盛顿” 号航母战斗群马不停蹄地“奔袭”于东海、黄海、日本海、南海。在东亚并不宽阔的海域上,“华盛顿”号短时间内由北至南横跨了近2000海里,这在美军第七舰队历史上极为罕见。东北亚剑拔弩张,南海上波诡云谲,美军对中国海上利益的侵蚀正在加剧。称霸全球60多年的美国,是一个善于用“计”的国家,智库多于牛毛,美国比谁都清楚的一点是,中美相争,得利的一定是他人。那么,美国张牙舞爪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太平洋、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频频举行军事演习,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关于南海问题的讲话,又把本来比较平静的“水面”给搅混了。美国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可谓来势汹汹。从目前的情况来讲,美国已经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成功地“抓回了日本”、“拉紧了韩国”、“为难了中国”。巩固和加强其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趁机谋取地缘政治红利的目的昭然若揭。
美国决定派航母到黄海参加军演的举动,在中国激起了一片反对和愤怒。有学者认为,面对美国的挑衅,对黄海军演,最需要认识到这是美国为围堵中国设计的一个战略陷阱,必须要对历史经验和教训有所醒悟,不要上美国人设置好的贼船。其一是将中国定格为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者。在西方看来,凡是向“世界领导者”叫板的“挑战者”都不会有好下场,得到好处的往往是追随“领导者”的“支持者”。例如,16世纪葡萄牙曾是西方世界的“领导者”,而向葡萄牙挑战的是西班牙,荷兰则是葡萄牙的“支持者”,到了17世纪末,取代葡萄牙的,不是西班牙,而是荷兰。当今,美国要使中国“被定位”成美国的“挑战者”,让中国重蹈历史上西班牙、法国、德国的下场,而美国的盟国则明确自己“支持者”的角色,企求获得好处。美国为中国量身定做的第二个陷阱,就是通过挑衅、激怒中国,动摇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冷战期间,美国推出的“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搞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美国为中国量身定做的第三个陷阱,就是通过激发中国强化自卫反应。美国反诬中国军力“威胁”邻国,恶化中国周边环境,妄图构筑围堵中国的包围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亚,但中国拉近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努力却令美国感到不快,担心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会因此受到挤压,散布“中国威胁论”就成为美国分化中国与邻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策略。
外媒议中国富穷:脱贫比排名重要 世界级企业少
据新华网2010年08月22日报道,本周,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回应有关“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称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而日本本周一也正式公布该国第一季度GDP数据,这使得中国经济再次成为国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脱贫比排名更重要。《华盛顿邮报》17日报道说,“中国认为帮助穷人比经济排名更重要”。报道援引姚坚的话说,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在提高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做更多工作。报道也援引数据说,尽管日本官方公布数据,第二季度日本GDP为1.286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35万亿美元,但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在人均方面依然是“世界较穷国家”之一,去年中国人均收入为3600美元,而日本则是37800美元。法国媒体也报道称,在经过30年的向世界开放后,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商、汽车市场及钢铁生产国,第二季度中国更摘取了日本占据了整整40年的“桂冠”。但“很多评论者仍然坚持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有上千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中国世界级企业仍不多。英国《金融时报》也刊发文章称,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时,日本正在成形的世界级企业要多于今天的中国。那时,日本已走上了成为富国的道路。而今天,中国的名义人均收入只有三千多美元,与萨尔瓦多相差无几。《纽约时报》的报道也提到,尽管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相差并不多,但这个国家“负担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资源也并不充裕……她的人均收入只能与一些贫穷的国家相比,比如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拥有巨大的全球影响力,这在现代史上还是头一次。”《金融时报》文章说。“发展中”也预示着潜力。在如此一种“GDP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却位于“世界后列”的背景下,《华盛顿邮报》注意到,中国政府“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富裕的东部城市与贫穷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分享财富。”报道称,中国政府也正努力化解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而前者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不过,专家也认为,中国的这种“发展中状态”也预示着潜力。《纽约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因此,她仍有很大的继续发展空间。”
人均GDP水平才是关键 中国应警惕被“捧杀”
据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08月21日报道,GDP让人“爱恨交加”,代表规模和发展速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指出:关于所谓中国GDP“世界第二”的看法,可细化为“挺GDP第二”与“贬GDP第二”两类声音,反映了中国民众对GDP指标“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江涌认为,中国多年来一直沿用拿GDP来作为衡量地方政绩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指标,能够做到与全球的横向比较,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江涌指出,尽管中国GDP多年跃升,虽然不等于中国已跨入“经济强国”,但起码反映了中国经济规模“块头大”,代表了发展的速度,这也是很多官员“挺GDP”的根源所在。与此同时,GDP统计也日益显出弊端,因为GDP无法反映生产效率、国民素质、国民创造,故“挺GDP派”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GDP与GNP不同,统计方法存在失真。江涌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达成“华盛顿共识”后,中国开始被拉入了经济全球化中来,原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衡量经济的指标,逐步被GDP所替代;GDP统计方法彰显了“强者标杆”,备受西方推崇。自从引入GDP指标后,原本注重“居民”(GNP统计强调本国居民,无论属国内生产还是国外生产,都是该国GNP)的统计,开始被强调“国界”的GDP(GDP强调以一国领土为界,无论是本国人生产的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要计入该国GDP)代替,也就带来一国财富统计的“严重失真”。江涌举例说,中国大量的外资、涌入的热钱都被统计在了GDP中。另外,我国各地招商引资的“飞地经济”(各类开发区),也只是拥有名义上的财富,实则都是外国人的财富,也都算到了自己名下。因此,中国GDP总量统计数据未必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福利及生活质量。
警惕美国持续打压,逼中国担更多责任。江涌从历史经验分析认为,“世界第二”头衔太重,必须时刻警惕遭遇“捧杀”。从内部因素看,GDP跃居世界第二的国家,开始一般都不具备“成熟心理”,对经济迅速增长后的身份认同、国际责任等方面的认识都还尚未成熟。从外部因素看,历史已有足够的教训。从历史上看,世界老大总要联合老三,不遗余力地打压老二,被打压后的老二最后一般都呈现“萎缩”之势。一战前,英国与西班牙、英国与法国之间的争夺,从来都是针对老二的;一战后,美国对英国的打压,直到二战后的布雷顿体系建成、美元取代了英镑后才完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外的“世界老二”——前苏联被美国利用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打压也是众所周知。江涌指出,中国遇到的最新挑战就是西方提出的“中国责任论”。西方让中国承担原本属于西方应承担的过多、过重和过分的责任,这是很不公平的。他举例说,比如非洲的环境问题,这原本是西方老殖民主义留下的“伤疤”,现在却频频怪罪中国;再比如,碳排放问题,西方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责任,忽略了西方此前的“罪行”,割裂了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GDP认知趋于理性。针对中国GDP总量问题,我国外交部、商务部等多部门密集表态,强调中国仍是一个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官方的表态,阮思余博士作出以下三点解读:第一,这是中国外交策略的需要。多年来,中国对发展定位出现过好几个“版本”。从“中国崛起”到“和平崛起”,再到“和平发展”的类似表述,都说明中国的大国外交日趋理性。此前,中国崛起引发的“中国威胁论”至今尚未消弭,若在GDP总量问题上高调,会更使“中国威胁论”有增无减。第二,中国对人均GDP有着沉重的认知,人均GDP才是关键。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人均的概念要比其他国家理解得更深刻。中国人均GDP(约3800美元),全球排名百名之后。这种严峻的现实表明,即使GDP总量排第二,也不意味着人均GDP第二,无法掩盖中国1/9人口的贫困问题。第三,民生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低调。在西方的印象中,中国以医疗、教育、环境、住房等民生问题突出著称。在涉及民生的一系列数据上,中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民生问题与中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极不相称。
现代化的八个不等于
从以上媒体报道和专家分析也可看出,由于现代化本身就是“西风东渐”和“欧风美雨”的舶来品概念,在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认证标准”推销,使不少人产生了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认识误区。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现代化不等于GDP
现代化不但不等于GDP总量,而且也不等于人均GDP水平。抛开GDP统计方法“强者标杆”的技术性扭曲与失真不谈,就算是有一定的比较参考价值,就算是中国人均GDP水平也“世界第二”甚至“世界第一”了,就一定能说明中国是现代化强国了吗?要知道所谓的人均水平,只是GDP的收入统计数据而已,问题在于GDP的发展成本和收入的分配结构。且不说资源与生态环境成本,仅仅分配结构的失衡,特别是社会贫富的严重两极分化,就足以抵消所有的GDP发展成果。这时,数据统计上的人均GDP“世界第一”,又有什么现代化的进步意义呢?
【2】现代化不等于市场化
所谓的“GDP崇拜”,本身就是源于市场化教义。GDP统计方法,本身就是西方市场经济体系设计的技术指标。同样的道理,即使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即使最后统计出了人均GDP“世界第一”,也照样会被资源环境恶化和分配结构失衡及贫富两极分化所冲减。这样的市场化成果,同样有违现代化的初衷和目标。
【3】现代化不等于私有化
与“GDP崇拜”一样,私有化也是西方市场化教义的基本律条。从一定意义来讲,自私贪婪本身就是资本的原始本性。而资源环境恶化和分配结构失衡及贫富两极分化,又是市场化加私有化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经济建设和GDP发展,究竟是为谁在发展?如果说这就是现代化,哪又是谁要的现代化呢?
【4】现代化不等于科技化
就像现代化本身就是实现富民强国的手段和途径一样,科技手段更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而已。况且,作为工具手段的先进科技,本身并无善恶属性。但如果社会失去了对先进科技的道德约束,反而会导致前所未有的灾难。军事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暂且不谈,就是现在充斥于市的“毒食品”,哪一样不具有高新科技含量呢?所以,为尊重科技而尊重科技,同样会有违现代化的初衷。
【5】现代化不等于信息化
与科技手段一样,信息化也只是科技手段的最新应用形式,当然也就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化。
【6】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空间变化和反映,但绝不是现代化的手段和标准,更不能超越规律人为地加快提速。若通过强行征地强行拆迁加快城市化,以至加剧分配结构失衡和贫富两极分化,则更是有违现代化初衷的落后与野蛮。
【7】现代化不等于国际化
与城市化的发展道理一样,国际化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但也不是现代化的手段和标准。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超前进行国际化接轨,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即使是所谓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也都一直都有或明或暗的贸易保护壁垒,尤其是严格控制着其国内金融与高科技市场的开放尺度。而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为追赶现代化而超前进行国际化,后果可想而知。所以,现代化不等于国际化,更不等于所谓的“国际惯例”。
【8】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如网闻博报小社员《日出西边/风动中国》系列文章所述,现代化本身就是“西风东渐”和“欧风美雨”的舶来品概念。而少数西方列强自15世纪以来“江洋大盗”式的富裕发达之路,对占世界绝大多数比例的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而言,并不具有“普世价值”和可复制性,当然也已经没有了那样的时空条件。同时,西方列强提供给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的现代化教科书,本身也都居心叵测。难道中国的现代化,就能以西方特别是美国提供的教科书为标准答案吗?
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目标是什么?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的尺度是什么?“天人合一”宇宙生态系统阴阳互动循环之道,可以不问不究不遵循吗?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所有困惑和追问,最后还是得回到问题的原点和初衷上来,还是得回到中国文化的易理大道智慧和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精神上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