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艺术:路是越走越西,也越走越窄

火烧 2006-11-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2006上海双年展被批评为创意平庸,缺乏艺术深度,作品多为习作,反映当代艺术创新不足,路越走越窄。


成功的幼稚——震惊于2006上海双年展

昨天下午,我去了上海美术馆的双年展,走马观花,看了两个小时,看得很有失落感。

  应该说无论从各国参展艺术家和美术馆投入的1000万以上的资金来看,此次双年展的规模都是空前的。而且“超设计”的艺术主题也能够给人带来很多联想。在展出之前的关于双年展的头脑风暴节目上,我还很有期待,期待着这次双年展给我带来惊喜。

  出来的时候我是无语的。中国最高规格的艺术双年展,几乎就是一场大杂烩般的情景闹剧,没有了艺术的界限,也没有了设计的界限,没有边缘,无边无际,2006上海双年展,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次成熟的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痕迹高级别艺术双年展,而是一次中学生想象展,是一次开发想象力的展览。或者说是一次类似沙雕节的艺术庙会,让人们到此一游,好玩两个小时。其中有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当然技术含量也是很低的。要是让玩卫星上天的科技人员来看,恐怕是很小儿科了。

  一些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也是很一般的创意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平庸。很多作品似曾相识,在以前类似的艺术展上都有过介绍。不知来的艺术家就是原创者呢,还是跟风作品。当代艺术的跟风作品是没有价值的。当代艺术是以创意为主,但是艺术创意应该有艺术的范围,如果没有艺术的范围,而只要是有创意久足够了,那么各行各业的创意都可以进入到双年展,而大部分所谓有创意的作品,只是一些艺术与工艺和光影技术的结合,其气氛和视觉感受甚至观念冲击都是平平的,没有什么震撼人的画面也,没有令人吃惊的构思,更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创意。

  只有两件作品我认为是比较有艺术价值的。一件是中国艺术家夏小万的绘画装置作品,给人眼睛一亮,有创意,有审美,也很精致,视觉效果奇佳。一件是英国/芬兰的艺术家查尔斯·山迪逊的多媒体装置《家》,经过电脑设计处理的汉字:男、女,儿童、老、死等在空中随意跳跃,人在它的光找下,一些光字会自然地聚集在人的头上、脸上和身上,形成奇特的雕塑效果。其他作品有的只是有创意,没有什么审美,也没有精致性,更没有保存的价值。

  超设计双年展如果从设计角度来设计的话,应该讲究艺术作品的设计性,就是形式性,而且应该是视觉形式。视觉形式的审美和精致性,而很多作品只是强调了作品的异样性,而没有形式。而且把异样的边缘大大超出了艺术的范围,如此推理,我们在马路上、工厂里、农村随处可见的一些景象,都可以成为了我们的设计作品。马路上撞车事故中受损的车辆,意味着突发事件对生命的危害。一头牛拉着豪华的大奔,象征着农耕时代对现代化的嘲讽,现代化给人的累赘。工厂里的破厂房里的时尚店铺,时尚元素进入旧工厂。农村里司空见惯的抽水灌地,锄草割粮,如果换个地方,让这些行为进入美术观以后,不就有了象征了吗。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几乎已经把路走绝了,各种实验都用到了当代艺术创作上来。客观地说,艺术创新和科学创新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败。和科学的创新是无数次失败以后才能够获得成功不同,当代艺术的每一步创新几乎都当作成功的案例的对待,肯定是幼稚的。当代艺术作品如果不经受二三十年的时间证明,证明这个创意是经受了艺术原创,艺术审美和艺术消费的考验的话,任何当代艺术的作品,装置作品、行为艺术、光影效果等等,都只能看作是当代艺术习作,而不是成熟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6上海双年展只是提供的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习作。这个习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商含量还没有进大学,还只是高中阶段。

  对于双年展把古代建筑模型也搬进美术馆,作为参展作品,并且强调里面的设计性,显然有点喧宾夺主。如果是建筑设计史展,还说得过去。策展人是什么脑子呀。要是模型也能够进的话,那么竹篮子、鸟笼猪笼、窗檩

  、东阳木雕、各代棺柩、帽子鞋子、服饰花纹、青铜器陶罐、船坞码头、石桥木桥、苏州园林等等,中国土地上所有的人文建筑设计生活用品都有设计含量都可以进入双年展了,是不是也把设计概念放得太大了呀。超设计?看来真理朝前一步,就成为了谬误。还有那个集装箱里倒出来的义乌小商品那件作品,其寓意真是让人好笑,这算什么观念呀,也太平庸了。至于那个简易厕所的装置作品,作者是业余的也就算了,将这件作品拿进双年展,简直就是白痴了。呵呵,玩笑开大了,不好意思。

2006-9-11

“超级市场”——2006上海双年展

纪旺 

        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一种逛超市的感觉很强烈地涌向自己本已烦躁的心情,那种愤怒,自然是不能详尽言说的。但是愤怒归愤怒,对问题的理性分析,还是让我很慎重的详细对双年展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认识。遗憾的是,结果更加糟糕,几乎无法原谅那些"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家伙们。简直就是"异类".

  2006年上海双年展,策展方自己给自己标注的主题是"超设计",他们企图跟老外的做法一样在做一些所谓新时代的设计概念的分析整理并进行嫁接,可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上海,他们所以为的新都市文化概念就显得很自欺,很无趣。因为时代的不确定性,跟上海滩的模糊性以及策展方本生的手段忽悠的假面本领,总是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工业设计时代的产品展示推销,再夹杂了一些数码影象时代的异类形象,凑合成了一个品种多样的伪当代的"超级市场".尽管没有出现明目张胆地标价手段,但那种作品的放肆呈现倒是让人有了想消费点东西的念头。当然,既然是"超市",就有超市的运作方式和市场规律。所以,我比较愿意坚持让自己相信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自慰"性质的双年展。西方人在经历了51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煎熬后开始在寻找一种朴实的,真诚的,可以直观表述的当代艺术。很多时候,我很愿意在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界畅谈前卫的年代里,把那种对原始,朴素的农耕文明时代的珍贵精神遗产的重新提倡和理性并理想地信仰中去吸收去采用渚璧牡贝形捌渌悸罚莆?后卫",并为其深度的精神思考进行很有意义的传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个时代在被嫁接转移后呈现出来的悲哀是我们有目工赌的,前卫的过多讲述形式后的泛滥乃至自我沦丧,是这个全球化当代下的中国艺术的悲哀时代的最可怜的产物。当代中国消费层面的设计时代的到来让艺术双年展很尴尬地成了被抚摩的对象,那些自认为牛B的策划大脑们就这样一古脑儿的往自己愿意不愿意的脸面上贴金,像昨天在"梦想天堂"圣东方邀请展上看到的青年雕塑家陈文令的那个的作品<英勇奋斗>的下半部分了,是猪,贴上金,还是少不了自己的快感掩饰下的可怜。不知道文令是否有一闪而过的调侃今年双年展的想法,至少在我看来,有点不谋而合了,在上海双年展上,尽管文令也有一个摊位。

  8月15日,美国现代艺术馆资深策展人,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罗伯特。斯托来到北京为他的07年6月的威尼斯双年展遴选艺术家。老罗的到来,非但没有给中国当代那些先锋秀场上活跃的愤青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点评,而是给予这个"场"比较客观中肯的意见。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家们呈现给文化全球化的那种内敛,含蓄,智慧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经典的先锋引导的形象。遗憾的是这种形象在中国内地很自然形成的艺术商业聚落中被成功抵挡,并假借这样的名义进行违规操作,致使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急剧下降,当然这里指的是假繁荣背景下的艺术中心区域的自我满足的引导,像90年代大部分中国奸商把"人造革"当"皮"制作服装并销往解体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的手段一样,狡诈的劣根性也总是在那些自宫的家伙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今日的798中,这样的现象是多如牛毛,有些颜料都还没有干透的临摹摘抄的形象早早地挂出来,标榜艺术,被老外当旅游纪念品的价格提走,然后很兴奋地满足自己和老板那油腻的嘴脸,再次厚颜无耻地在简历上标注"200X年 作品在北京798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并为X国收藏家收藏",像这种完全没有修养沐浴过并被画廊爆发户的人民币乱砸中企图垫高自己的自宫角色真是多如牛毛,而且很容易在那个场中进行忽悠,形成一种假象,所以"超级市场"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琳琅满目的双年展自20世纪末开始在中国的呈现,倒是有如我福州北峰小屋后的雨后春笋,在前半截的初生阶段切割下来清炒,做汤,阉制,等等制作,都不失为美味,可是一不留神几天,问题就出现了,那种麻,硬,酸,臭,窘的杂味都出来了。综观近年来的上海双年展,真是每况愈下,路是越走越西,路也越走越远,也越走越窄,表面上看到的那种国际化合作的繁荣假象的诸如贸易般的摊位,总是让人试图了解其幕后。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概念被简单地浓缩到一个诸如国际艺术品沙龙展销会的模式,在作品上看不到为艺术而思考,或则为思考而思考的形而上的精神作品的高度,倒是成了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共同合作的前期叫卖的低级思索趣味的艺术商品,还有一种理解是这样的策划运作思路是否就是面对那种消费群落,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主题思路跟这个网络设计时代的吻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运作模式上的摊位制的紧缩,以及作品文化思考含量的弱智化,低能化,和作品精密度制作上的工业化,导致了双年展的引导与向社会的公众性传播中出现的的低级趣味,而充其量拉了几个大家来捧场的老套路,也不免让人觉得有种龌龊的寒酸。至于参展艺术家在对待作品上的思考启及也大多是极限的无趣,低俗。这里最重要是策展方的问题了。

  我们一直试图找到那种相对理性的高学术层面的双年展的运作策划思路,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这样的可以进入的口。惟一明显的是"超设计",一个在标榜自我的同时自宫性地限定了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思路,连贯性的畅想自然也是这种全球模式下必然的一种思路,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当作品低级到粗俗并只是在等候叫卖的时候,所有商品的性质都出现了,也就与艺术无关了。基本的辨证逻辑在自我无耻的状态中被标注了,并不能说明自己的高明,反而是无趣而浅显的弱智游戏。当代艺术双年展在他们的操纵下,被草草地定义,并进行有意无意的盲目叫嚣般地自娱自乐,劳民伤财也就算了,还拽拽的自恃清高。上海美术馆在清末的西洋优秀建筑的宏伟外观下被强奸了,然后还要进行自慰。不知道那些操纵整个双年展的智囊团们是否会有一种羞愧和汗颜。当然,我们无权过问里面的暗箱性,但是如此庞大规模的展览草草地被定性成"超设计"时代下的附属展览模式,该是有一种亵渎公众的举措吧,这举措却还是被当成游戏的戏台,着实令人费解。

  再次在馆内游荡,那种闲暇时的无趣和愤怒又一次特别浓烈地涌现。这个该死的双年展,那些理论和非理论专业上的策划人,在一种"魔力"的操作下,把印象当中的双年展消磨殆尽,到底我们的时代怎么了,不用文化也可以进行思考标榜上的当代双年展了,难道我们真的是到了"超设计"的时代了?

  兴许是艺术被左右的时代完全到来了吧,要不怎么会有那种"逛超市"的人群和心情,该死的超设计,我的腿酸了,让他们继续逛下去吧。

  对了,今天是9.11,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美国人的一种战略影响了,总之,超市终归是超市,没有文化,只有流行。

  POP----或则什么什么的----对了,SUPER-MARKIT.该死的老外,到底看懂没有,一拨接一拨地来。

2006.9.11 写于上海静安康定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